人本主義強調教育對人的潛能發展的作用,將教育過程規定為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注重師生關係的建立及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於克服行為主義及資訊加工教學論的機械性,對於改變教育環境、促進人健康全面地發展,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觀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自己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羅傑斯在描述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的特徵時,經常使用“意義學習”這個術語。他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程序;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此外,羅傑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型別。其特徵為:(1)它使整個人沉浸於學習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並增強適應性。羅傑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資訊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羅傑斯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革和學習。變化是確立教育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於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羅傑斯對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於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運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思想,首先要求教師找準一個角度、圍繞一箇中心、扮演好兩種角色。
1.一個角度。首先要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原理作深入的瞭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高揚“人本主義”旗幟,促使個體和諧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特別重視人的情感、勇氣、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並不是被動的受到環境的制約,人具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這些基本理論,是我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2.一箇中心。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學習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師具有這樣的品質:(1)最基本的重要態度——真誠、坦誠;(2)成功地促進學習的態度是重視學習者,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學習氛圍。
3.兩種角色。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則是人的潛能不斷得到發揮的一種動態的、形成過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好的條件促使每個人達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態,幫助個體發現與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協調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供一種良好的促進學習和成長的氣氛。因此,必須制定出適應的課程,培養作為促進者而不是權威者的優秀教師,來作為實現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載體。基於以上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促進者,一是提問者。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定、傳統、模板、發號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當好課堂教學的促進者,是教師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的自然結果,沒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師不是教師。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善於提出問題,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形式,儘可能切合學生的興奮點,以引起強烈的共鳴,實現教與學和諧統一;要注意問題的梯度,體現教學物件的個性差異;要以民主的態度組織好學生進行討論。
人本主義強調教育對人的潛能發展的作用,將教育過程規定為人“自我實現”的過程,注重師生關係的建立及學生情感的發展,對於克服行為主義及資訊加工教學論的機械性,對於改變教育環境、促進人健康全面地發展,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教學觀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學校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激發自己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和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從而使學習者能夠自己教育自己,最終把他們培養成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羅傑斯在描述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的特徵時,經常使用“意義學習”這個術語。他認為,意義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範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程序;關心自己的選擇結果。此外,羅傑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型別。其特徵為:(1)它使整個人沉浸於學習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教師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並增強適應性。羅傑斯認為,教學過程的重心是“學會學習”。在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資訊和個人成長,這些將使他們更加建設性地對付“現實世界”。而這根本不是憑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就能實現的。
羅傑斯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革和學習。變化是確立教育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於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羅傑斯對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他認為學生是處於學習過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意義深遠和成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義學習就自然而然出現了。
二、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運用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人本主義思想,首先要求教師找準一個角度、圍繞一箇中心、扮演好兩種角色。
1.一個角度。首先要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有關原理作深入的瞭解,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設計好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高揚“人本主義”旗幟,促使個體和諧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特別重視人的情感、勇氣、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觀點是:心理學研究的物件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並不是被動的受到環境的制約,人具有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這些基本理論,是我們實現“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出發點。
2.一箇中心。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學習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師具有這樣的品質:(1)最基本的重要態度——真誠、坦誠;(2)成功地促進學習的態度是重視學習者,認為他們是有價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學習氛圍。
3.兩種角色。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則是人的潛能不斷得到發揮的一種動態的、形成過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創造最好的條件促使每個人達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態,幫助個體發現與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協調的學習內容和方法,提供一種良好的促進學習和成長的氣氛。因此,必須制定出適應的課程,培養作為促進者而不是權威者的優秀教師,來作為實現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載體。基於以上認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扮演好“兩種角色”,一是促進者,一是提問者。人本主義教育家坎姆勃斯認為:“教師的任務不僅是規定、傳統、模板、發號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過程。這個角色要求教師是促進者、鼓勵者、幫助者。”當好課堂教學的促進者,是教師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不是學習的自然結果,沒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師不是教師。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善於提出問題,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實現“自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問題的形式,儘可能切合學生的興奮點,以引起強烈的共鳴,實現教與學和諧統一;要注意問題的梯度,體現教學物件的個性差異;要以民主的態度組織好學生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