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多
首頁
資訊
體育
娛樂
汽車
投資
財經
軍事
科技
數碼
科學
遊戲
歷史
健康
政治
影視
旅遊
育兒
美食
時尚
房產
農業
社會
文化
教育
技術
美文
情感
故事
家居
職場
自然
闢謠
心理
攝影
漫畫
生活
其它
Club
Tips
熱門話題
搜尋
註冊
登入
首頁
>
Club
>
張瀾_ATM
2022-08-03 08:14
如何才能讓自己從依附他人變得完全獨立,成為一個男子漢。希望有人能告訴我具體該怎麼做,越細越好,謝謝?
8
回覆列表
1 # 使用者84391495031
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為疾風驟雨期,同學們充滿熱情和抱負,但又富於理想主義,對現實缺乏瞭解。
由於抱負和理想,同學們好高騖遠,想入非非,但是,現實又很容易讓其心灰意冷,甚至憂心重重。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體現 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同學們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與別人相似 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2.與年齡相符 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 3.善於與人相處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範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鍊適應他人的能力。 4.樂觀進取 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鬱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適度的反應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 6.面對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於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往往採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7.思維合乎邏輯 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專心致志,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他們的思維合乎邏輯,說話條理分明,而不是東拉西扯,隨說隨忘。 五、青春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特徵 伴隨著身體生理的急劇變化,同學們的心理亦經歷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的滯後,個體、成人及他人、社會等的準備不足,青春期似乎成了人生髮展道路上的事故多發地段,值得大家深思和認真對待。歸納起來,這一階段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有: 1.身心發展時差錯位 在青春期,生理發育迅速成熟,而心理發育則相對遲緩,從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會閱歷積累與急劇的生理成熟不相適應,出現了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脫離的現象。從而會產生許多心理矛盾:個人要求與依賴關係,自我設計與師長要求,理想目標與現實可能,個人消費與經濟能力,意識與社會行為,這種主觀上欲求與客觀上可能的心理矛盾,引起了他們內心的煩惱與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對自己身體機能的異常關注以及多某些疾患的過分誇大,即精力完全內投,對自己生理的急劇變化不滿意而就極度焦慮,從而主觀構想疾病或症狀。 2.情緒問題 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強烈而多變,經常失去平衡,難以自控,情緒的兩極體驗瞬息轉化,心境低迷。如果負性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抑鬱、焦慮症狀持續存在,煩惱與孤獨不能釋懷,將產生自殺的意念和行為。 3.性別角色混亂 所謂性別角色混亂是指兩性在社會文化規定的各自相應的位置和行為規範、模式上的混亂,即通常所說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現象。男女性別上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其生理基礎上,亦表現在其社會適應和社會行為上。青春期是男女性別角色分化的關鍵時期,是男女兩性認同其身份角色的關鍵時期,如處理不慎,將造成男生女性化和女生男性化等問題。 4.人格衝突 由於同學們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在心理發展上矛盾重重,產生了人格衝突。如同學們出現反抗與依賴、閉鎖與開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並存的現象,在人格特點上表現為逆反、偏執、極端等特點。如不能很好整合人格,將出現人格的衝突以致分裂。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同學們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如漸漸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裡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同學們去依賴父母。 (2)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同學們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在心裡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侷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3)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同學們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同學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物件,只好放在心裡。這些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同學們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同學們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矛盾狀態。 (5)自制性和衝動性的矛盾 同學們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 5.人際衝突 同學們在青春期經常會發現處於與父母等成人的衝突之中,代溝問題明顯。尤其重要的是,隨著異性交往的增加,異性交往問題也日顯突出。 6.性心理問題 由於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缺乏,同學們經常產生性困惑、性價值觀混亂、性保健意識薄弱、性罪錯、性偏差等問題。 如何渡過青春期 1.青春期學生的同伴交往 朋友關係在青春期學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青春期的學生將情感的重心逐漸偏向關係密切的朋友。同學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能同甘共苦,能從對方那裡得到支援和幫助。因此,對朋友的質量產生了特殊的要求,認為朋友應該坦率、通情達理、關心別人、保守秘密。在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能彼此公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最秘密的事。這種交流對同學們心理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能使同學們透過別人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更好地瞭解自己。 觀點和行為一致,也是青春期學生朋友之間心理接近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某些場合,好朋友之間經常要制定出一個一致的行動方針,若違反了方針,就要受到嚴厲的譴責。能否忠於協議、忠於朋友是衡量友誼的十分重要的尺度。同學們在交友上還有一個多層次的特點,隨著志趣和愛好發展越來越廣泛,內心生活越發豐富,就越難在一個朋友身上滿足自己各方方面的需求。青春期階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比以後各年齡階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更直率,更容易被觀察到。男生之間的友情強度較大,而女生之間的友情卻表現得更溫和、更細膩。有了朋友,同學們會表現得更熱情、更積極、更富有信心和勇氣,能更好地發展各種社會效能力。 人是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與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越先進,人際關係越會顯示出其特有的價值。交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特殊意義。我們要抱著我行,你也行的交友心態。有這種交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行自己好,別人也行也好,能寬容別人的缺點,欣賞別人的優點。對自己和對別人都不會追求完美。他容易與人相處,別人也喜歡與這種人來往。那麼,與同伴交往中應注意些什麼呢?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交往原則,由此決定如何交往。一般來說,在交往中我們必須遵守真誠、互助、信任和寬容的原則。 所謂真誠的原則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各自都能以真實誠懇的態度對待對方,沒有一點虛假。要真誠地關心同伴,與朋友相處,必須報以真誠,誠實,這才是受歡迎的人,虛偽、世故的人叫人討厭,難結良友。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注意是人的一種正常需要。當一個人感到周圍的同學對他十分關心時,他心中更會有一種溫暖、安全的感覺,就會充滿自信和快樂。既然受到了別人的關心,他也同樣會關心別人,這樣相互之間就容易有一種友好、親密的關係。真誠地關心同學要熱情,當同伴有求於自己時,只要是正當的,就要盡己所有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去幫助、關心和體貼。當然,真誠地關心同學還要無私,儘可能避免給同伴出難題。 所謂寬容的原則是指不苛求別人,不以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人際交往中,要寬容地對待同伴,對他人的利益、行為習慣及不同於自己的觀點、見解持諒解態度,並能為他人作出自我犧牲。寬以待人是一個人的美德。當你學會了寬容,你的情操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寬容是現代人應當具有的性格特徵,它表現為一個人對別人寬厚、有氣量,不計小隙,能寬容異見。生活中充滿了矛盾,同伴之間難免有被人誤解、被人嫉妒和被人揹後議論之類疙疙瘩瘩的事情發生。我們必須寬容別人,禮讓別人。 所謂信任的原則是指交往的雙方,彼此能相信對方的所作所為,相信而敢於託付。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與之交往。信任是友誼的橋樑,忠誠是友誼的核心。要誠懇地對待同伴,對於朋友的信任,我們萬萬不可辜負。不然的話,你不僅失去朋友對你的信任,還失去友誼。因此,沒有信任的友誼是無法永存的。希望得到別人讚揚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讚揚別人也並非是件難事,因為每個人多少總有些值得讚揚之處。重要的是要誠心地讚揚別人。 所謂互助的原則是指在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彼此能互相幫助,當一方發生困難時,另一方能鼎力相助,為其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而決非是有些人理解的互惠互利,我幫了你,你一定要幫我,否則就不是互助。或是隻講義氣,不講是非標準,只要你需要,我就來幫你。甚至不分是非曲直,不顧法制紀律式的幫助。同學們在一些關鍵的時候,尤其要學會說“不”。人們總是希望別人能肯定自己、迎合自己。因而生活中的“是”比“不”更受人歡迎。人們常有一種憂慮:如果我拒絕了他,就不會繼續保持友誼了。於是為了友誼就遷就朋友,在本該拒絕時,沒有說“不”。對於自己難以辦到的事承諾下來,如果辦不到,無法對人解釋,更無法取信於人;如果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內心矛盾、衝突,情緒不好,無法坦率真誠地對待別人,反而影響了與朋友的和諧關係,甚至會出現令自己後悔的事。拒絕比順從需要更大的勇氣,敢於說“不”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體現了同學們做人有原則,有堅定的意志,遇事有主見,表明同學們能把握自己,對事情能做出判斷的意向,做事有信心,不被別人所左右,遇事有頭腦;也說明同學們勇敢有個性,更具人格魅力。拒絕是一種藝術,處理得好,還可以贏得朋友的尊重和信賴,加深友誼。我們所講的互助是要真正為好朋友成長負責,真正做到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同學們還要主動與同伴交往。人際關係是在“互動”中發生聯絡和變化的。人際關係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其前提。交往水平高,人際關係就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因此,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餘,不妨主動地找同伴談心,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互相傳遞資訊,這些都可以加深對對方的瞭解和信任。 總之,瞭解與同伴交往的方法,並不斷學習,就能架起一座交往的橋樑,就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坦途。希望同學們在交往中能做到:正確認識自己,喜歡自己;表裡一致,不做“兩面派”;尊重他人,不損害他人的獨立;學會欣賞別人,多看別人的優點與長處;以落落大方的姿態,積極主動與人為友;注意雙方不同角色,掌握好相處的分寸;廣泛交友,能與絕大多數人交往,包括和自己脾氣不一樣,思想認識不一樣,甚至經常反對自己的人。 2.青春期學生的異性交往 進入青春期後,男女生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特點,雙方都開始意識到了性別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發生興趣。但在最初階段,從表面上看,同學們並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到青春期階段中後期,男女生之間逐漸開始融洽相處。而且在一些男生和女生中,會有一位自己所喜愛的異性朋友。但男女生一般不將這種情感公開出來,在許多情況下,只是一個永久的秘密。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與成熟,隨著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和調整,產生於青春期階段的這種情感很可能就漸漸淡化下去,甚至完全消失。所以,青春期階段的愛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礎。但是,只要處理得當,控制在相當有限的程度內,這種感情也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可以促進同學們努力完善自己。然而,如果這種關係無限度地發展,就會妨礙同學們的正常進步。 異性間的相互吸引、交往而產生的愉快,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奮發向上。同學們該如何利用這種客觀效應呢?第一,性格發展上取長補短——如女生要學習男生不拘泥細微末節、不計較得失的豁達;男生要學習女生的靈活、委婉、仔細的長處。第二,提高學習效率——如男生思維偏重抽象化、概括化;女生偏重形象化、細緻化,在學習研究中可以互相啟發、討論而觸發智慧的火花。第三,增強自我評價能力——青春期的學生特別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第四,培養良好氣質——青春期的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從而形成好的男子漢的氣質或優秀的女性氣質。如果男生變得果斷而不武斷,沉著而不呆板,剛毅而不魯莽;女生變得健美而不輕浮,沉靜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 男女生交往應堅持兩條原則,首先,提倡集體交往,既要反對“男女授受不親”,又要堅持男女有別的原則,同學們應著重培養集體友誼,避免男女同學之間一對一的密切關係,特別是不要和校內校外的異性私下約會。其次,要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學在一起活動,互相尊重是最為重要的,輕佻的語言和行為是缺乏教養的不文明表現。在交往中還要注意合適的儀表,穿著打扮不要過於成人化,而應保持青少年一種奮發向上的朝氣。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 首先,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也是絢麗紛繁的,而同學們的心卻是稚嫩單純的,所以一定要有選擇的與異性交往。 (1)選擇正確的物件 興趣相投,性格相符使人們有緣成為知己,人品的好壞更決定交往的質量。由於同學們的社會經驗不夠,判斷力、自控力不強,往往經不起誘惑而受騙上當,甚至誤入歧途。如果同學們對對方人品把握不準時,不妨聽聽父母和老師的意見。 (2)選擇健康的內容 健康的交往內容有助於男女生髮揮各自的長處,提高交往能力,使身心愉快而健康的發展。反之,如果只追求某種刺激,滿足一些不健康的慾望,那麼,不僅會影響學業,甚至身心遇到摧殘,後果不堪設想。 (3)選擇適當的場合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異性交往畢竟不是生命的唯一和全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交往要把握分寸、把握住“度”,不能沉緬於其中。另外,由於同學們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面對種種誘惑往往不能自我把握或無法抵抗,所以要選擇恰當的場合,不適合青少年交往的場所不要因好奇而涉足,應該多在學校和其他青少年活動基地開展異性交往。 其次,異性同學的交往要有風度。男女生在交往時衣著要符合學生的身份;交往中要掌握空間分寸;雙方交流時,語言表達要得體;女生在交往中要舉止端莊、穩重、得體、適度;男生要注意,不要動手動腳,要從容大方。 3.青春期學生的親子交往 青春期學生與父母的關係開始疏遠。進入初中意味著向童年告別,急劇的身心變化打破了童年和平安寧的內心世界,初中學生的顯著特點就是“變”,生理、心理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增加,活動範圍和知識領域的擴大,同學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求知慾、獨立意識、自尊心和成人感逐漸增強,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評判事物。 (1)同學們和父母之間彼此缺乏溝通,有了距離感 與兒童依賴父母相反,進入青春期後,同學們想擺脫過去的那種依存關係,從父母那裡求得獨立。幼時與父母的親密接觸,父母的過分溺愛、親密接觸和寵兒地位,開始使同學們感到渾身不自在、不舒服,這會引起同齡人的嘲笑,要克服依賴感,因此開始與雙親疏遠。兩代人彼此缺乏溝通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在都市化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很少。同學們不願與父母交流思想,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願意與同齡人討論,或是寫進自己的日記,父母不再是謀士與朋友,同學們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及父母的幫助。 (2)心理上的成人感 同學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希望獲得獨立、爭取自由的願望開始變得十分迫切、明顯,希望獨立思考,渴望擺脫成人的監護、控制、束縛,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漸漸對父母的反覆叮嚀、包辦代替產生厭煩的情緒。同學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應該和成年人一樣,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利,討厭父母過多幹涉自己的“隱私權”。 (3)代溝形成 年輕人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判斷事物善、惡、美、醜的標準,喜歡模仿,容易激動、崇拜,也喜歡標新立異。父母和老師的觀點不再是一貫正確的金科玉律,漸漸與父母的關係不像小時候那麼親密無間了。同學們為了表示自己能獨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別人擺佈,會常常故意與父母作對,即使明明知道父母的話在理,也要自覺不自覺地頂撞。這種追求獨立的願望和意識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但由於同學們很難顧及父母的想法和心情,經常與父母的關心、干涉發生衝突。 (4)懷疑、挑戰父母的權威 同學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家長完全依賴、依附和崇拜,不加懷疑地對家長表現出信任和尊重,嘗試著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包括父母。同學們隨著接觸範圍擴大,知識面的擴充套件,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父母的價值觀有時不同,當遭遇父母反對,得不到理解時,就會在同齡人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 (5)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 同學們對父母的管教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的現象日趨增多,有時即使是父母出於善意的做法,也會遭到同學們的排斥。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好奇心、對立情緒和心理需要。同學們往往會當面頂撞;一言不發,內心不服;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6)獨立性與依賴性 同學們的獨立意識雖然十分強烈,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各方面不成熟、不完善,經常碰壁,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還只是在萌芽階段,在需要與實際能力之間尚有很大的距離。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同學們依賴父母,同學們的行為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 (7)與父母衝突 大多數同學與父母的衝突是由於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出現衝突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並總是一致的。在同學們與父母的關係中,重要的不是避免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後,如何化解衝突。同學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願意自己解決問題,不依賴成人。但意見常常並不正確,看問題片面,易於偏激,認為好就一切都好,壞就一切都壞。在處理一些問題時,不管是否真有道理,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獨立完成某些工作,但在獨立工作中一旦受到挫折或失敗,便會心灰意冷、自卑、自責、不再繼續努力。 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青少年在小時候一般不會去考慮父母的教育、職業、出身、品德等情況,他們一般都相信父母,依賴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生活環境擴大了,父母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這時候青少年可能會覺得朋友比父母更瞭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理解自己,墨守成規、跟不上潮流,加之這時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已覺醒,十分渴望獨立,但他們在經濟上還是依賴父母,生活上離不開父母照顧,自己在外界又面對許多問題和困惑,如學習成績、考試壓力,與同學矛盾,對異性好奇等等,因此常常情緒不穩,有挫折、自卑、不安和無助感,這一切都會讓同學們滋生逆反心理和敵對態度。 所以,在與父母相處上,同學們要注意:首先,時刻提醒自己珍惜父母的愛心和關懷,對同學們來說,天下愛你們的人莫過於父母,父母總是處處為你們設想,不惜犧牲自己,即使父母想法與你們不一致,做法欠妥,也必有他們的良苦用心。其次,要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願與想法,消除潛在的誤解;學習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與父母交談,對父母態度要謙恭,不要任意發脾氣;尊重父母的建議和指導,當與父母出現衝突時,要主動尋求父母諒解。 同學們還應主動與父母溝通。隨著同學們的長大,與父母親人的心理距離逐漸拉大,常嫌父母羅嗦,嫌父母對自己管頭管腳,畢竟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父母可能不接受這樣的想法,而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偏頗。作為孩子,為了求得父母的理解,應該主動與父母溝通,經常對父母說學校裡、班級裡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讓他們與自己取得情感上的共鳴。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如果是對的,就應該承認錯誤,迅速改正;如果對自己的批評是沒有根據的,又聽不進自己的解釋,不妨將此事先放到一邊,等到父母情緒狀態好的時候再予以指出;如果口頭上說不清,可以透過書信形式與父母交流。 在與父母的溝通中同學們可以使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它的特點是能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地位、心情、處境,但不放棄自己的正確見解。使用的語言要能肯定對方的好意與良苦用心,講話語氣不傷人,心平氣和。同理心溝通方式抱有的想法應該是儘管聽起來令人不太舒服,但知道是為自己好。如認為父母有不當之處,可在適當場合交換意見。在行為上,同學們應該對父母恭恭敬敬,有禮貌,面帶笑容。在策略上,第一,求同,即尋找與父母的共同之處,努力去理解父母;第二,存異,即允許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 人際交往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在成年之前,父母是長輩中跟孩子關係最密切的,對孩子影響也是最大的人。許多心理疾病的最先起因也多是由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許多心理專家認為,父母的態度、行為造就了成長中的孩子以後的個性模型。青春期開始,父母仍然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雖然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有著很大的關係,但父母對孩子能否帶來積極影響在青少年自身能否主動與他們處理好關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4.青春期學生的師生交往 對青少年來說,教師是除了父母之外與他們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師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對老師,尤其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可是,與小學生不同(小學生一般對老師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的學生,他們自己對事物和對人都逐漸有了獨特的看法和評價,他們開始會以批判的眼光來評價老師,並且有時會表現出對部分老師的崇敬而對另外部分老師的排斥甚至反感。如何用自然,正確的態度與老師相處好,關係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與老師相處中要注意: 一方面要知道老師與其它成年人一樣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萬能的。作為學生,要有意識的調整好自己對教師的看法,如果因為不滿意教師的性格或是過度崇拜老師都會影響自己知識的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了對教師正確的態度,才能認真聽取教師作為一個年長者和學識豐富者對自己知識的教導和為人之道的指導,透過不斷向老師學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要知道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作學生的如果對老師敬而遠之,就會失去許多與老師相互溝通的機會,實際上一般教師都是願意和學生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所以,青少年學生不要總是被動地等待教師來關注自己,而是可以主動去和老師作交流,探討課業上的疑問,也可以談些內心的想法和學習的心得,以便及時得到老師的教導。 最後,同學們還要學會敞開自己的心扉。向老師袒露一個“真實”的自己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真誠地袒露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同學們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可以讓老師、同學進一步瞭解你。對於那些不便當面提及的悄悄話可以用週記的形式來敞開內心世界。 資料比較多,無奈刪減了好多,具體可以多多參考以下文獻。 參考文獻 1.李丹《學校心理衛生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 3.沃建中《中學生心理導向教學參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李增慶《青春期科學——學生生理、心理、行為與保健》,科學出版社,2007年 5.許澤高《贏在此時——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與對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6.翁文磊、俞梅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讀》,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發表回復
相關內容
如何才能讓蘋果不變色?
剪映裡面如何讀出自己寫的字?
三個奇數相加,如何才能等於30?
蛋仔派對如何將自己的莊園變成仙境?
電子檔如何蓋自己單位的章?
如何挑選合適自己的染髮劑?
在家自己如何清洗羽絨服?
請問:在福系閱讀器中如何讓自己的PDF文檔不可修改?
幻塔如何找到自己的帳號?
暗區如何把自己的號租出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磊的美食全部做法大全?
熱門排行
思想超前的人多厲害?
學籍狀態離校什麼意思?
長壽花出花苞後怎麼養護?
電動風車原理講解?
九寨溝從上往下游還是從下往上游?
創業團隊激勵的句子?
論文怎麼插入已做好的封面和扉頁?
薑汁可樂小孩可以喝嗎?
2013款路虎神行者20t油耗?
一笑江湖舞蹈叫什麼名字?
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為疾風驟雨期,同學們充滿熱情和抱負,但又富於理想主義,對現實缺乏瞭解。
由於抱負和理想,同學們好高騖遠,想入非非,但是,現實又很容易讓其心灰意冷,甚至憂心重重。 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體現 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時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許多變化,如情緒容易波動,愛慕異性,興趣易轉移等。同學們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與別人相似 人與人之間都彼此相似。如果一個人的想法、言語舉止、嗜好、服飾等,與別人相差太大,則他的心理可能不夠健康。 2.與年齡相符 人的行為是隨著身心的發育而變化的。各種年齡的人,在想法、興趣、行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應是精力充沛,活躍好動。 3.善於與人相處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都是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在青春期社交範圍擴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長補短,培養互助合作精神,豐富群體生活經驗,鍛鍊適應他人的能力。 4.樂觀進取 情緒愉快表示心理健康。樂觀的人,對任何事物都積極進取,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畏懼,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適應,而不會長期沉陷於憂愁苦悶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緒經常憂鬱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緒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適度的反應 每個人對事物的反應速度與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別不會太大。如反應偏於極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 6.面對現實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對現實。遇到困難,他們總是勇於承認現實,找出問題所在,設法解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於不能適應環境,往往採取逃避現實的方法。這些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只能達到自我欺騙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發展成病態。 7.思維合乎邏輯 心理健康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專心致志,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頭無尾。他們的思維合乎邏輯,說話條理分明,而不是東拉西扯,隨說隨忘。 五、青春期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其特徵 伴隨著身體生理的急劇變化,同學們的心理亦經歷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由於心理發展的滯後,個體、成人及他人、社會等的準備不足,青春期似乎成了人生髮展道路上的事故多發地段,值得大家深思和認真對待。歸納起來,這一階段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要有: 1.身心發展時差錯位 在青春期,生理發育迅速成熟,而心理發育則相對遲緩,從而造成人的心理成熟水平、社會閱歷積累與急劇的生理成熟不相適應,出現了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脫離的現象。從而會產生許多心理矛盾:個人要求與依賴關係,自我設計與師長要求,理想目標與現實可能,個人消費與經濟能力,意識與社會行為,這種主觀上欲求與客觀上可能的心理矛盾,引起了他們內心的煩惱與不安。因此青春期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對自己身體機能的異常關注以及多某些疾患的過分誇大,即精力完全內投,對自己生理的急劇變化不滿意而就極度焦慮,從而主觀構想疾病或症狀。 2.情緒問題 主要表現在情緒體驗強烈而多變,經常失去平衡,難以自控,情緒的兩極體驗瞬息轉化,心境低迷。如果負性情緒長期得不到排解,抑鬱、焦慮症狀持續存在,煩惱與孤獨不能釋懷,將產生自殺的意念和行為。 3.性別角色混亂 所謂性別角色混亂是指兩性在社會文化規定的各自相應的位置和行為規範、模式上的混亂,即通常所說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現象。男女性別上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其生理基礎上,亦表現在其社會適應和社會行為上。青春期是男女性別角色分化的關鍵時期,是男女兩性認同其身份角色的關鍵時期,如處理不慎,將造成男生女性化和女生男性化等問題。 4.人格衝突 由於同學們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得在心理發展上矛盾重重,產生了人格衝突。如同學們出現反抗與依賴、閉鎖與開放、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並存的現象,在人格特點上表現為逆反、偏執、極端等特點。如不能很好整合人格,將出現人格的衝突以致分裂。 (1)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 同學們在心理特點上最突出的表現是出現成人感,由此而增強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如漸漸在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否則心理便產生厭煩的情緒;對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斷,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並有強烈的表現自己意見的願望;對一些傳統的、權威的結論持異議,往往會提出過激的批評之詞。但由於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經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裡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同學們去依賴父母。 (2)成人感與幼稚感的矛盾 同學們的心理特點突出表現是出現成人感——認為自己已經成熟,長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出成人的樣式。在心裡渴望別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於年齡不足,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及知識的侷限性,在思想和行為上往往盲目性較大,易做傻事、蠢事,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3)開放性與封閉性的矛盾 同學們需要與同齡人,特別是與異性、與父母平等交往,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彼此間敞開心靈相待。但由於每個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同學們的這種渴求找不到釋放的物件,只好放在心裡。這些心裡話,又由於自尊心,不願被他人知道,於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人瞭解又害怕被他人瞭解的矛盾心理。 (4)渴求感與壓抑感的矛盾 同學們由於性的發育和成熟,出現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甚至出現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於學校、家長和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同學們在情感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現的壓抑矛盾狀態。 (5)自制性和衝動性的矛盾 同學們在心理獨立性、成人感出現的同時,自覺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強,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主觀上希望自己能隨時自覺地遵守規則,力盡義務,但客觀上又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時會魯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衝動的矛盾之中。 5.人際衝突 同學們在青春期經常會發現處於與父母等成人的衝突之中,代溝問題明顯。尤其重要的是,隨著異性交往的增加,異性交往問題也日顯突出。 6.性心理問題 由於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缺乏,同學們經常產生性困惑、性價值觀混亂、性保健意識薄弱、性罪錯、性偏差等問題。 如何渡過青春期 1.青春期學生的同伴交往 朋友關係在青春期學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青春期的學生將情感的重心逐漸偏向關係密切的朋友。同學們認為,朋友之間應該能同甘共苦,能從對方那裡得到支援和幫助。因此,對朋友的質量產生了特殊的要求,認為朋友應該坦率、通情達理、關心別人、保守秘密。在日常交往中,好朋友之間往往能彼此公開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最秘密的事。這種交流對同學們心理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能使同學們透過別人更好地認識到自己內心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更好地瞭解自己。 觀點和行為一致,也是青春期學生朋友之間心理接近的重要條件之一。在某些場合,好朋友之間經常要制定出一個一致的行動方針,若違反了方針,就要受到嚴厲的譴責。能否忠於協議、忠於朋友是衡量友誼的十分重要的尺度。同學們在交友上還有一個多層次的特點,隨著志趣和愛好發展越來越廣泛,內心生活越發豐富,就越難在一個朋友身上滿足自己各方方面的需求。青春期階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比以後各年齡階段朋友之間的友誼更直率,更容易被觀察到。男生之間的友情強度較大,而女生之間的友情卻表現得更溫和、更細膩。有了朋友,同學們會表現得更熱情、更積極、更富有信心和勇氣,能更好地發展各種社會效能力。 人是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與他人交往,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越先進,人際關係越會顯示出其特有的價值。交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著特殊意義。我們要抱著我行,你也行的交友心態。有這種交友心態的人認為自己行自己好,別人也行也好,能寬容別人的缺點,欣賞別人的優點。對自己和對別人都不會追求完美。他容易與人相處,別人也喜歡與這種人來往。那麼,與同伴交往中應注意些什麼呢?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交往原則,由此決定如何交往。一般來說,在交往中我們必須遵守真誠、互助、信任和寬容的原則。 所謂真誠的原則是指在人際交往中,各自都能以真實誠懇的態度對待對方,沒有一點虛假。要真誠地關心同伴,與朋友相處,必須報以真誠,誠實,這才是受歡迎的人,虛偽、世故的人叫人討厭,難結良友。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注意是人的一種正常需要。當一個人感到周圍的同學對他十分關心時,他心中更會有一種溫暖、安全的感覺,就會充滿自信和快樂。既然受到了別人的關心,他也同樣會關心別人,這樣相互之間就容易有一種友好、親密的關係。真誠地關心同學要熱情,當同伴有求於自己時,只要是正當的,就要盡己所有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去幫助、關心和體貼。當然,真誠地關心同學還要無私,儘可能避免給同伴出難題。 所謂寬容的原則是指不苛求別人,不以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人際交往中,要寬容地對待同伴,對他人的利益、行為習慣及不同於自己的觀點、見解持諒解態度,並能為他人作出自我犧牲。寬以待人是一個人的美德。當你學會了寬容,你的情操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寬容是現代人應當具有的性格特徵,它表現為一個人對別人寬厚、有氣量,不計小隙,能寬容異見。生活中充滿了矛盾,同伴之間難免有被人誤解、被人嫉妒和被人揹後議論之類疙疙瘩瘩的事情發生。我們必須寬容別人,禮讓別人。 所謂信任的原則是指交往的雙方,彼此能相信對方的所作所為,相信而敢於託付。不講信用的人不值得信任,不值得與之交往。信任是友誼的橋樑,忠誠是友誼的核心。要誠懇地對待同伴,對於朋友的信任,我們萬萬不可辜負。不然的話,你不僅失去朋友對你的信任,還失去友誼。因此,沒有信任的友誼是無法永存的。希望得到別人讚揚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讚揚別人也並非是件難事,因為每個人多少總有些值得讚揚之處。重要的是要誠心地讚揚別人。 所謂互助的原則是指在同學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彼此能互相幫助,當一方發生困難時,另一方能鼎力相助,為其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而決非是有些人理解的互惠互利,我幫了你,你一定要幫我,否則就不是互助。或是隻講義氣,不講是非標準,只要你需要,我就來幫你。甚至不分是非曲直,不顧法制紀律式的幫助。同學們在一些關鍵的時候,尤其要學會說“不”。人們總是希望別人能肯定自己、迎合自己。因而生活中的“是”比“不”更受人歡迎。人們常有一種憂慮:如果我拒絕了他,就不會繼續保持友誼了。於是為了友誼就遷就朋友,在本該拒絕時,沒有說“不”。對於自己難以辦到的事承諾下來,如果辦不到,無法對人解釋,更無法取信於人;如果勉強自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內心矛盾、衝突,情緒不好,無法坦率真誠地對待別人,反而影響了與朋友的和諧關係,甚至會出現令自己後悔的事。拒絕比順從需要更大的勇氣,敢於說“不”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這體現了同學們做人有原則,有堅定的意志,遇事有主見,表明同學們能把握自己,對事情能做出判斷的意向,做事有信心,不被別人所左右,遇事有頭腦;也說明同學們勇敢有個性,更具人格魅力。拒絕是一種藝術,處理得好,還可以贏得朋友的尊重和信賴,加深友誼。我們所講的互助是要真正為好朋友成長負責,真正做到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同學們還要主動與同伴交往。人際關係是在“互動”中發生聯絡和變化的。人際關係要密切,彼此的交往是其前提。交往水平高,人際關係就越容易密切,反之亦然。因此,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之餘,不妨主動地找同伴談心,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互相傳遞資訊,這些都可以加深對對方的瞭解和信任。 總之,瞭解與同伴交往的方法,並不斷學習,就能架起一座交往的橋樑,就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坦途。希望同學們在交往中能做到:正確認識自己,喜歡自己;表裡一致,不做“兩面派”;尊重他人,不損害他人的獨立;學會欣賞別人,多看別人的優點與長處;以落落大方的姿態,積極主動與人為友;注意雙方不同角色,掌握好相處的分寸;廣泛交友,能與絕大多數人交往,包括和自己脾氣不一樣,思想認識不一樣,甚至經常反對自己的人。 2.青春期學生的異性交往 進入青春期後,男女生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特點,雙方都開始意識到了性別問題,並彼此對對方逐漸發生興趣。但在最初階段,從表面上看,同學們並不互相接近,而是互相排斥。到青春期階段中後期,男女生之間逐漸開始融洽相處。而且在一些男生和女生中,會有一位自己所喜愛的異性朋友。但男女生一般不將這種情感公開出來,在許多情況下,只是一個永久的秘密。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與成熟,隨著價值觀的不斷變化和調整,產生於青春期階段的這種情感很可能就漸漸淡化下去,甚至完全消失。所以,青春期階段的愛慕之情是很稚嫩的,缺乏牢固的基礎。但是,只要處理得當,控制在相當有限的程度內,這種感情也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它可以促進同學們努力完善自己。然而,如果這種關係無限度地發展,就會妨礙同學們的正常進步。 異性間的相互吸引、交往而產生的愉快,是一種良好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可以激發人的潛能,使人敏捷活躍、奮發向上。同學們該如何利用這種客觀效應呢?第一,性格發展上取長補短——如女生要學習男生不拘泥細微末節、不計較得失的豁達;男生要學習女生的靈活、委婉、仔細的長處。第二,提高學習效率——如男生思維偏重抽象化、概括化;女生偏重形象化、細緻化,在學習研究中可以互相啟發、討論而觸發智慧的火花。第三,增強自我評價能力——青春期的學生特別重視異性對自己的評價。第四,培養良好氣質——青春期的學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某些特點或特長受到異性的青睞,從而形成好的男子漢的氣質或優秀的女性氣質。如果男生變得果斷而不武斷,沉著而不呆板,剛毅而不魯莽;女生變得健美而不輕浮,沉靜而不寂寞,淡雅而不花哨。 男女生交往應堅持兩條原則,首先,提倡集體交往,既要反對“男女授受不親”,又要堅持男女有別的原則,同學們應著重培養集體友誼,避免男女同學之間一對一的密切關係,特別是不要和校內校外的異性私下約會。其次,要提倡文明交往,男女同學在一起活動,互相尊重是最為重要的,輕佻的語言和行為是缺乏教養的不文明表現。在交往中還要注意合適的儀表,穿著打扮不要過於成人化,而應保持青少年一種奮發向上的朝氣。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同學們可以做到兩點:一是學會選擇,二是保持風度。 首先,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世界也是絢麗紛繁的,而同學們的心卻是稚嫩單純的,所以一定要有選擇的與異性交往。 (1)選擇正確的物件 興趣相投,性格相符使人們有緣成為知己,人品的好壞更決定交往的質量。由於同學們的社會經驗不夠,判斷力、自控力不強,往往經不起誘惑而受騙上當,甚至誤入歧途。如果同學們對對方人品把握不準時,不妨聽聽父母和老師的意見。 (2)選擇健康的內容 健康的交往內容有助於男女生髮揮各自的長處,提高交往能力,使身心愉快而健康的發展。反之,如果只追求某種刺激,滿足一些不健康的慾望,那麼,不僅會影響學業,甚至身心遇到摧殘,後果不堪設想。 (3)選擇適當的場合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異性交往畢竟不是生命的唯一和全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所以交往要把握分寸、把握住“度”,不能沉緬於其中。另外,由於同學們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面對種種誘惑往往不能自我把握或無法抵抗,所以要選擇恰當的場合,不適合青少年交往的場所不要因好奇而涉足,應該多在學校和其他青少年活動基地開展異性交往。 其次,異性同學的交往要有風度。男女生在交往時衣著要符合學生的身份;交往中要掌握空間分寸;雙方交流時,語言表達要得體;女生在交往中要舉止端莊、穩重、得體、適度;男生要注意,不要動手動腳,要從容大方。 3.青春期學生的親子交往 青春期學生與父母的關係開始疏遠。進入初中意味著向童年告別,急劇的身心變化打破了童年和平安寧的內心世界,初中學生的顯著特點就是“變”,生理、心理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生活實踐的增加,活動範圍和知識領域的擴大,同學們的自我意識逐漸成熟,求知慾、獨立意識、自尊心和成人感逐漸增強,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評判事物。 (1)同學們和父母之間彼此缺乏溝通,有了距離感 與兒童依賴父母相反,進入青春期後,同學們想擺脫過去的那種依存關係,從父母那裡求得獨立。幼時與父母的親密接觸,父母的過分溺愛、親密接觸和寵兒地位,開始使同學們感到渾身不自在、不舒服,這會引起同齡人的嘲笑,要克服依賴感,因此開始與雙親疏遠。兩代人彼此缺乏溝通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在都市化的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和子女各自奔波忙碌,在一起相處的時間很少。同學們不願與父母交流思想,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願意與同齡人討論,或是寫進自己的日記,父母不再是謀士與朋友,同學們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及父母的幫助。 (2)心理上的成人感 同學們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希望獲得獨立、爭取自由的願望開始變得十分迫切、明顯,希望獨立思考,渴望擺脫成人的監護、控制、束縛,生活上不願受父母過多的照顧或干預,漸漸對父母的反覆叮嚀、包辦代替產生厭煩的情緒。同學們覺得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應該和成年人一樣,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利,討厭父母過多幹涉自己的“隱私權”。 (3)代溝形成 年輕人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判斷事物善、惡、美、醜的標準,喜歡模仿,容易激動、崇拜,也喜歡標新立異。父母和老師的觀點不再是一貫正確的金科玉律,漸漸與父母的關係不像小時候那麼親密無間了。同學們為了表示自己能獨立自主,不想完全受別人擺佈,會常常故意與父母作對,即使明明知道父母的話在理,也要自覺不自覺地頂撞。這種追求獨立的願望和意識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但由於同學們很難顧及父母的想法和心情,經常與父母的關心、干涉發生衝突。 (4)懷疑、挑戰父母的權威 同學們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對家長完全依賴、依附和崇拜,不加懷疑地對家長表現出信任和尊重,嘗試著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包括父母。同學們隨著接觸範圍擴大,知識面的擴充套件,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父母的價值觀有時不同,當遭遇父母反對,得不到理解時,就會在同齡人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 (5)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 同學們對父母的管教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的現象日趨增多,有時即使是父母出於善意的做法,也會遭到同學們的排斥。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三種:好奇心、對立情緒和心理需要。同學們往往會當面頂撞;一言不發,內心不服;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6)獨立性與依賴性 同學們的獨立意識雖然十分強烈,但由於其社會經驗、生活經驗的不足,各方面不成熟、不完善,經常碰壁,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還只是在萌芽階段,在需要與實際能力之間尚有很大的距離。再加上經濟上不能獨立,父母的權威作用又強迫同學們依賴父母,同學們的行為充滿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複雜。 (7)與父母衝突 大多數同學與父母的衝突是由於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出現衝突是非常自然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和看法並總是一致的。在同學們與父母的關係中,重要的不是避免衝突,而是當衝突發生後,如何化解衝突。同學們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願意自己解決問題,不依賴成人。但意見常常並不正確,看問題片面,易於偏激,認為好就一切都好,壞就一切都壞。在處理一些問題時,不管是否真有道理,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可以獨立完成某些工作,但在獨立工作中一旦受到挫折或失敗,便會心灰意冷、自卑、自責、不再繼續努力。 從人的成長過程來看,青少年在小時候一般不會去考慮父母的教育、職業、出身、品德等情況,他們一般都相信父母,依賴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生活環境擴大了,父母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這時候青少年可能會覺得朋友比父母更瞭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理解自己,墨守成規、跟不上潮流,加之這時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識已覺醒,十分渴望獨立,但他們在經濟上還是依賴父母,生活上離不開父母照顧,自己在外界又面對許多問題和困惑,如學習成績、考試壓力,與同學矛盾,對異性好奇等等,因此常常情緒不穩,有挫折、自卑、不安和無助感,這一切都會讓同學們滋生逆反心理和敵對態度。 所以,在與父母相處上,同學們要注意:首先,時刻提醒自己珍惜父母的愛心和關懷,對同學們來說,天下愛你們的人莫過於父母,父母總是處處為你們設想,不惜犧牲自己,即使父母想法與你們不一致,做法欠妥,也必有他們的良苦用心。其次,要主動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願與想法,消除潛在的誤解;學習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與父母交談,對父母態度要謙恭,不要任意發脾氣;尊重父母的建議和指導,當與父母出現衝突時,要主動尋求父母諒解。 同學們還應主動與父母溝通。隨著同學們的長大,與父母親人的心理距離逐漸拉大,常嫌父母羅嗦,嫌父母對自己管頭管腳,畢竟自己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父母可能不接受這樣的想法,而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有所偏頗。作為孩子,為了求得父母的理解,應該主動與父母溝通,經常對父母說學校裡、班級裡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讓他們與自己取得情感上的共鳴。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如果是對的,就應該承認錯誤,迅速改正;如果對自己的批評是沒有根據的,又聽不進自己的解釋,不妨將此事先放到一邊,等到父母情緒狀態好的時候再予以指出;如果口頭上說不清,可以透過書信形式與父母交流。 在與父母的溝通中同學們可以使用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它的特點是能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地位、心情、處境,但不放棄自己的正確見解。使用的語言要能肯定對方的好意與良苦用心,講話語氣不傷人,心平氣和。同理心溝通方式抱有的想法應該是儘管聽起來令人不太舒服,但知道是為自己好。如認為父母有不當之處,可在適當場合交換意見。在行為上,同學們應該對父母恭恭敬敬,有禮貌,面帶笑容。在策略上,第一,求同,即尋找與父母的共同之處,努力去理解父母;第二,存異,即允許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 人際交往發展過程是由簡單到複雜。在成年之前,父母是長輩中跟孩子關係最密切的,對孩子影響也是最大的人。許多心理疾病的最先起因也多是由於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許多心理專家認為,父母的態度、行為造就了成長中的孩子以後的個性模型。青春期開始,父母仍然是影響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雖然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氛圍有著很大的關係,但父母對孩子能否帶來積極影響在青少年自身能否主動與他們處理好關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4.青春期學生的師生交往 對青少年來說,教師是除了父母之外與他們接觸最多的成年人,師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對老師,尤其對學生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可是,與小學生不同(小學生一般對老師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的學生,他們自己對事物和對人都逐漸有了獨特的看法和評價,他們開始會以批判的眼光來評價老師,並且有時會表現出對部分老師的崇敬而對另外部分老師的排斥甚至反感。如何用自然,正確的態度與老師相處好,關係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所以與老師相處中要注意: 一方面要知道老師與其它成年人一樣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萬能的。作為學生,要有意識的調整好自己對教師的看法,如果因為不滿意教師的性格或是過度崇拜老師都會影響自己知識的學習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了對教師正確的態度,才能認真聽取教師作為一個年長者和學識豐富者對自己知識的教導和為人之道的指導,透過不斷向老師學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要知道師生關係是平等的,作學生的如果對老師敬而遠之,就會失去許多與老師相互溝通的機會,實際上一般教師都是願意和學生建立親密信任的關係。所以,青少年學生不要總是被動地等待教師來關注自己,而是可以主動去和老師作交流,探討課業上的疑問,也可以談些內心的想法和學習的心得,以便及時得到老師的教導。 最後,同學們還要學會敞開自己的心扉。向老師袒露一個“真實”的自己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真誠地袒露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同學們可以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可以讓老師、同學進一步瞭解你。對於那些不便當面提及的悄悄話可以用週記的形式來敞開內心世界。 資料比較多,無奈刪減了好多,具體可以多多參考以下文獻。 參考文獻 1.李丹《學校心理衛生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2.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年 3.沃建中《中學生心理導向教學參考》,科學出版社,1999年 4.李增慶《青春期科學——學生生理、心理、行為與保健》,科學出版社,2007年 5.許澤高《贏在此時——青春期逆反心理分析與對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6.翁文磊、俞梅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導讀》,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