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響水大米

    農產品產銷的環節中,有很多令人感到特別詫異的事情,一方面是市場上終端的水果銷售價格過高,草莓26元一斤,提子29元一斤,一個西瓜30元,荔枝一斤要60元,反正是各種水果價Grand SantaFe來越貴,按這個銷售價格來看,農戶和經銷商的利潤應該很高,可以賺不少錢,但是真實的結果卻是,這兩類人都不會有太高的收益,那麼到底錢被誰賺了呢?

    首先是農民不賺錢,中國的農村的土地經營現狀決定了農戶種植的特點,家家戶戶都是小規模農戶經營,一些農民你家種三分地,我家種半畝地的西瓜,規模都比較小,同時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由於種植規模小,銷售的渠道也不暢通,誰也無法決定產品的銷售價格,並且銷售的渠道比較單一。只能等到收穫的時候,由農產品販子來決定價格,農產品販子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極力壓低農產品價格,所以在田間地頭能西瓜能賣上3毛一斤也算不錯的行情了,有的時候當地種植戶較多的時候,很多西瓜賣不出去,都有直接爛在地裡的現象。

    再有就是中國農產品的流通環節特別多,造成了整個流通的成本特別高,成千上萬的小商販,將農產品拉到產地的批發市場,經過流通環節的商販,拉到銷售地的批發市場,然後再透過批發零售環節直接銷售到普通消費者的手裡,這其中要最少經過6-7層的環節。

    每個環節都要面臨著物流和倉儲過程中帶來的各種非常大的損耗,加上每個環節都要增加一部門利潤空間,所以最後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上升,每個環節所增加的成本大約在30%左右,每個環節都要賺錢,所有的環節利潤加起來也就造成了終端銷售價格的大幅度提升。

    再有生鮮水果都有容易腐爛和季節性、地域性的特點,這就使得生鮮食品在儲藏和市場運輸環節要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由於中國的生鮮水果儲藏和加工技術的落後,導致了生鮮食品的腐爛損失非常大,有資料顯示中國的水果腐爛率在25-30%左右,而歐美髮達國家的農產品損失率僅為1.7-5%,這麼多的損害自然要增加在水果的成本里,最後由消費者來掏錢買單。

  • 2 # 知足人長樂

    2、中間商。針對客商運輸到本地的西瓜,在大型的果菜市場等會有中間商進行統一收購,中間商在把收購的西瓜賣給超市、水果店等,期間可能還要經過幾次的中間商過手,甚至在冷庫儲存一段時間在反季節銷售;這個過程會產生運輸費、工人工資、冷庫租賃費等,期間西瓜可能還會有一些壞了爛了等損耗,各個中間商都要獲得收益,成本又增加了。

  • 3 # 小魚人的翅膀

    還是我們思維的問題,現在組成商品最終價格的最大部分,已經不是商品本身了,摘取、運輸、總銷、零售,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去為之服務,商品才能到達每個人的手裡。當然,他們也都是要掙錢的,但請別為此就覺得他們掙得有很多,比起搞房產、金融的那幫人,這活兒很辛苦的。

  • 4 # 大海說三農

    農產品銷售是農民最頭痛的一件煩心事,種多了又擔心賣不出去,種少了又賺不到錢,地頭3毛錢的西瓜,城裡賣3元,消費者買不起,錢被誰賺了?

    其實,在市場經濟時代,農產品銷售往往由經銷商統一收購,然後在批發市場批發。

    小商販從批發市場去拿貨,再拿去市場零售,這意味著一個農產品至少要經過兩次轉手,才能真正到銷費者手中,第一級經銷商,主要靠走量賺錢,一般利剩不太大,但銷售數量大,靠的是薄利多銷。二級經銷商,每天銷量數量不多,主要靠差價賺錢,也就是0、3元/斤的西瓜,到了消費者手裡變成了3元/斤的西瓜。

    俗話講“養豬的,不如賣肉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你不要小看那些小商販,他們無論是賣肉的,還是賣蔬菜、水果的,只要地理位置好,一天賺200~300元根本不成問題,筆者一個朋友,他倆夫妻在市區一個小菜市場,利用小攤位賣豬肉,做了十多年生意,如今買了兩套樓房,賺了一百多萬,生意雖小,利潤空間極大。

    儘管做小生意賺錢,其實也是很辛苦的,一般晚上8~9點鐘要去批發市場拿貨,早上天剛亮,又要起床去擺攤,日復一日,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賺的錢真的不容易,都是辛苦。

  • 5 # 海棠小醉

    今天在晚市上購買了一個西瓜,看著挺精神的一個西瓜,價格是一塊錢一斤,主要是家裡孩子想著吃,也就沒有看其他的西瓜攤販兒,挑選了一箇中溜個西瓜,十五塊錢。晚市上的習慣價格一般是看貨的,方正精神的習慣價格一般都不低,在一塊多點兒,但是有的西瓜便宜一些,八毛錢吧,按照老百姓的購買習慣,有便宜的西瓜沒有人賣貴的。

    敲個黑板:地頭3毛錢的西瓜,城裡賣3塊,消費者買不起,錢被誰賺了?

    很多人看到這裡心中一定在憤憤不平,認為倒賣西瓜的中間商太黑,一邊是瘋狂壓低種植戶的賣瓜價格讓種植戶掙不了錢,一邊瘋狂漲價儘可能讓消費者多掏錢,可以說兩頭收錢,賣西瓜簡直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其實很多時候真不是這個樣子,西瓜中間商販有些時候賺錢也不多。現在的西瓜一般都是銷往外地,很少有直接本地銷售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地銷售西瓜不賺錢,種植戶更希望有人批次收瓜,這樣即便有結餘也方便本地銷售。西瓜運輸過程中需要很多的運費,西瓜一上道運費和路損以及銷售損傷,都需要從好瓜中把錢掙回來,所以西瓜的價格也就上漲了。認識一個倒騰西瓜的朋友,開著一個大貨車從內蒙或者東北拉瓜,一個夏天的前半截基本上都掙錢,但是越到夏末掙錢越難,主要是後期西瓜就不好賣出去了,吃西瓜的人少,所以到最後一趟拉瓜的時候,一般都是不去或者降價銷售,總之最後一次一車瓜基本上不賺錢,但是有時候不去拉瓜又不知道該做什麼,也難啊!

  • 6 # 放下面子賺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整個農產品產業鏈中農民在最低端,收益也是最低的。地頭0.2-0.3元的西瓜、大蒜為什麼搖身一變在超市、專賣店3-4元了呢?其實很簡單:一、大型商超直釆,需要車輛運輸費、過路費、超市人工費、損耗(含退換貨等)以及繳納增值稅、平攤租金等等支出,因此算下來超市農產品最後淨利潤大多不到10%;二、專賣店或攤位零售,需要的環節比商超直釆還要多農貿市場批發、市內短途運輸,優勢是人工成本、租金比商標低,淨利潤一般比商超稍高。算下來,農產品增值主要在中間環節,因此要提高農民收入、降低終端銷售價格的關鍵是直接打通產銷,減少中間環節的同時降低稅率,並培養、扶持農民充分利用電商平臺;加速推進訂單農業、直供等模式。

  • 7 # 賈不賈盤點

    還有很多隱性的成本沒看到

    一級批發商道地頭收上來,加點利潤,當然要出運費,成6毛

    二級批發商從一級那裡批過來,加點利潤,再加點運費,價格成了1.2塊

    水果店在批過來,這個加上自己的利潤,還有分攤的房租,損耗,運費,就變成了3塊

    要說賺,都賺了,但賺的都不是太多,走的是量

    社會就是這樣運轉的

    消費者開著車到地頭買3毛錢的瓜,油費你算了嗎?

    而且你賣個十個八個的,也按不了3毛

    除了微薄的利潤,我想大部分花在了運費和房租成本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好多企業流水線兩班倒的模式,長此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