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筠軒微文史

    詩與詞哪個更優美,這是一個很空泛而難以回答的問題。

    那麼我們暫且放下這個問題,先看看兩者的區別在哪裡。

    先說詞,詞是配合音樂的一種文學,全稱是“曲子詞”,簡稱“詞”。從“曲子詞”這個名稱上我們就應該知道,“曲子”即道出了詞的音樂性,所以在很早以前,人們又稱呼“詞”為“曲”,或者“子”。其實現在我們從一些詞牌上也稍微可以瞧出一些端倪,比如有詞牌“更漏子”“南鄉子”之類的,本意上就是“夜曲”“南方曲”。

    當然,遺憾的是,隨著詞在南宋時期越來越文人化,越來越書面化,已經越來越失去賴以興盛的基礎也即市井的需要,因此很快便被更加活潑,更富生活氣息,甚至說更市井化的雜劇和散曲取代了。而在流變過程中,詞的音樂性慢慢喪失,詞牌的曲調也消失殆盡。時至今日,詞已完全喪失了音樂性,成為了與普通詩歌一樣的抒情工具。

    具體說來,詩與詞大概有以下幾點區別:

    第一,詩有題目,而詞有調名(詞牌)

    一首詩,比如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這是詩的題目。而詞則不同,我們說填詞填詞,是依照詞牌的格式來填文字的,所以首先確定的是它的詞牌,比如說蘇軾的《念奴嬌》,詞牌後有時才另有題目,比如說《念奴嬌·赤壁懷古》;而更多的時候,詞牌後不另起題目,如秦少游的《鵲橋仙》,人們為了區別其他同名詞作,往往以其起句為題目,所以秦觀的這闋詞我們又稱之為《鵲橋仙·纖雲弄巧》。

    而詞卻不一樣,除了極少數的小令,它一般是分為上下兩片甚至是數片的。一般而言,上片寫景狀物,下片議論抒情。比如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上片便是描繪北國的大好風光,下片抒發“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同時,詞上下片的轉換是有明顯痕跡的,這就是下片的起手一句,我們稱之為“過片”。宋代沈義父的《樂府指迷》中說:“過處多是自敘。若才高者方能發起別意,然不可太野,走了願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詞多為長短句;而詩多為固定字數

    詩一般而言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甚至八言,自從近體詩出現之後,多為五言和七言。樂府詩雖不拘泥每句字數,但大多是穩定的五、七言。而詞除了極個別之外,一般都是長短句交雜,因此詞又被稱為“長短句”。

    而之所以會出現長短句,主要就是為了音樂演唱的需要。唐末一直到宋代,隨著中原文化和北方遊牧民族以及南方吳越、西南諸夷等等之間的不斷融合,音樂磅礴發展起來。而伴隨著社會的富裕和市井文化的興起。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伴隨著民間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強,固定的五七言詩歌已越來越難適應演唱的需要。因此長短句這種適應音樂的需要,以及適宜表達慷慨激昂或者委婉細膩複雜感情的文學載體便興盛起來。

    以上便是詩與詞的主要區別。

    還是前面說的話,這個真不好比。如果從詞的誕生來看,詞更適應表達的是比較溫婉細膩的感情,因為詞本身就是為了演唱的需要而生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被看著是小道,被稱為“詩餘”,所以一般的士大夫是不會用“詞”來抒發國仇家恨或者境遇身世的。它更多表達的是一些兒女情長、離情閨怨,因此格局比較小。

    只有到了蘇軾,才為詞別開了生面;而直到辛棄疾,才將詞這種文學載體徹底從兒女情長、離情閨怨的藩籬中解放出來。因此讀辛棄疾詞,用蘇軾的一句就是“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得不止”,有水流雲起,觸處生春之妙;又或者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並巵酒。因此時詩與詞已可等量齊觀,因此可以說是並臻妙境,難分高低的。

    總結:

    詩與詞到後來已沒有所謂哪個更優美之說,關鍵在於寫詩填詞之人。若有一支妙筆,鐵樹都能生花,何況是詩詞呢!因此,詩詞哪個更優美,看的是寫詩填詞之人自身的水平。以毛主席為例,他老人家詩詞具臻妙境,因此《沁園春》《憶秦娥》《十六字令》《賀新郎》等詞洋洋灑灑,如張樂洞庭之野,無首無尾,不主故常;又如春雲卷空,隨所變態,無非可觀。而像《七律·長征》《七律·人民解放街佔領南京》等詩也氣勢磅礴,不下唐人高處。因此他的詩詞都是極優美,難分軒昂的。同樣的道理,只要詩人或詞人妙筆生花,同樣能觸動讀者的心靈,令人沉醉。因此,便不存在什麼誰更優美的問題了。

  • 2 # 書中小么

    首先明確觀點:各有美處,大有不同又同出一脈。

    先談詩詞的區別,

    對於現代人來說,詩詞、詩詞,是聯合使用的,不瞭解文學的人可能都不知道詩詞是兩種文體。

    1產生時間———詩先於詞,從先秦第一部詩集《詩經》一步步發展到近體詩,詩在唐朝到達頂峰,成為“一代之文學”,一路走來千年已過,所以論詩,可謂源遠流長。而詞的產生,多數人認為在五代到唐之間的歷史時期,它又被成為“曲子詞”,“詩餘”,從它的別名“詩餘”可見,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崇詩貶詞的,認為詞是次於詩的存在,然而歷史卻啪啪打臉,詞,依舊成為了一代之文學,留下的傳世名作不亞於詩篇。

    2形式———詩的形式比詞更整齊,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是前後字數相同,且要求對仗工整的,所以詩是端雅的,通俗一點就是要講規矩,無論是何種情緒,多麼起伏跌停,都要在非常固定的形式中呈現,戴著鐐銬舞蹈,尤其是近體詩逐漸成型後,更是如此,當然也不乏有人偏要打破這種規矩啦。而字數而言,主要是絕句和律詩,各自又分五言七言兩種。

    而詞則還有一個別名“長短句”,這就揭示了詞的形式是參差不齊,富於變化的,蘇軾的《蝶戀花》“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上下闋格式一般相同,每一斷處形式多變,有令、引、近、慢四種,或者分為小令、中調、長調。由於詞和歌曲關係緊密,詞其實分為不同的詞牌,不像詩只有寥寥幾種變化,精通音律和平仄變化的詞人可以自創詞牌,流傳廣來便是一曲新詞。

    3:內容(情感)———如果從已經有詞的朝代來看,文學家即能寫詞又能作詩,那在內容上又會有很大的差別嗎?

    其實還是能看出幾分端倪的,詩為正統到觀念一直傳至今日,寫詩時作者往往選取比較嚴肅、世俗眼中的正事,仕途、民族大義、高尚的情志,因為詩的形式工整,讀起來鏘鏘有力,與激昂、充沛的情感有共同之處。而詞長短不一,接續綿密,在抒發細長隱現的愁緒時更能融入詞中,通過漸高漸弱的吟唱抒發出來,比如李煜《相見歡》“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徐徐而出,至頂峰,緩緩收束,所以詞有時也被看做女子詞,因為詞中一大派都是描寫女子心事愁態。

    但這樣的看法絕對不全面,用兩分去劃分詩詞情感是不可能完整的,岳飛的《滿江紅》氣勢絕不比詩弱幾分,蘇軾直接開創詞中“豪放派”,快意灑脫溢於詞中,李商隱的無題詩情絲婉轉,又有幾人真正懂其內心糾葛。

    所以,詩和詞究竟誰更優美呢?

    只能說在合適的人筆下寫出的詩詞都優美,在合適的情緒支配下合適的場合下選擇的文體最優美,無論快意江湖、朝堂風雲還是閨怨愛恨,人生悵惘,能不能優美取決於寫的那個人能不能駕馭,發揮最大的魅力,文體只是一個工具,在一些人手上是死物,在另一些人手上就有了靈性。

    舉兩個例子,李白留給後世的形象都是青蓮飄逸,君子風度,他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也作“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而蘇軾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然,有“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坦蕩超脫,也會在詩中一寄人生路長,回首成煙的“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在烏臺詩案歷經生死邊際的驚疑,“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總的來說,我可以用詩來嘮家常,你也可以用詞一詠胸懷,明兒高興了再反著來,不論詩還是詞,本質都是流洩情感的工具,情感和文體不是一對一的關係,而是多對多的關係,取決於文學家的本事,也就是才華。

    (當然有些文體也會約束主題,比如,一個人想用長篇大賦來展現女子心事,要像司馬相如寫的子虛上林一般規模,大概就像一個女子抹著帕子哭呀哭,哭的調調還一模一樣,哭了三天三夜,看的人都看麻木了,那裡還會心生憐惜呢?)這樣就不好展現,也不是說就一定不能用,只是本事不夠。

    而a和b誰優美這種問題基本是沒啥標準答案的,性格文靜內向一般更能與詞產生共鳴,所以便喜歡詞。

    而我嘛,都喜歡,嘻嘻。

  • 3 # 山野文香

    詞是按古代詞譜填寫的一種文體,韻以古韻中的詞林正韻為最多,一般現代詩詞,講究的多用詞林正韻,也有用中華新韻的。

    律詩一般用仄腳平韻收尾,押平生韻,講究對仗工整。

    詩要求工整,因此有可能啊表達不準確的情況出現,感覺有的詩生澀,不流暢。

    相反,填詞約束差一點,能靈活運用,能領情抒發詞人的感情,意境優美,婉約動聽,能詩情畫意作者的心情。

  • 4 # 耕讀心田

    詩和詞都是作者情感的產物,都要押韻,讀起來琅琅上口,都給人以優美的感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詞比詩更優美一些。

    詞與詩的區別在於:

    一、詞在形式上除要求和詩一樣押韻外,還須具有音樂上的標誌,也就是要“合曲拍”。

    詞本是可以歌唱的,後來由於聲譜失傳,才逐漸變為案頭文學,但仍然留下一些音樂上的標誌。例如每一首詞有一個詞牌,也就是歌譜,像《菩薩蠻》、《沁園春》、《水調歌頭》等。

    詞在篇幅上是有限制的,最長的也不過二百四十字,所以它只宜抒情,不適合敘事。而詩的篇幅可長可短,可以用來抒情,也可以用來敘事、摹景、狀物等。

    詞比詩要求更嚴的是在押韻和講平仄上。詞用韻的位置沒有固定,隨曲調不同而不同,有隔句押韻的,也有隔幾句押韻的,有的還要換韻。詩只講平仄兩類,詞卻是“三仄應須分上、去,兩平還須辨陰陽”。所以作詞也叫“填詞”,必須按要求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以求協律和美動聽。

  • 5 # 使用者春花有意

    詩和詞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豐富的情感反映生活,對生活作高度的集中與概括。語言凝練而富於形象性,富於節奏美與韻律美。

    詞不同詩的主要特點是:在形式上,每首詞都有詞牌,因受詞牌音樂節奏的限制,句式岑差錯落,不像詩那樣均齊,押韻比詩更靈活多變。在內容上,詞反映的生活面一般不如詩廣闊。因為詞受題材的制約比較大,在藝術流派上也不如詩那樣流派眾多。人們習慣上把詞劃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並以“婉約派”為正宗。

    縱上所述,詩和詞各有千秋,都非常優美,只是詞所反映的生活面不如詩廣闊。流派不如詩眾多。

  • 6 # 百味寫春秋

    解答您這個話題,先要說明一下“詩”和“詞”的關係,往下就好理解了。

    通俗地講,“詩”是先生,是長輩;“詞”是後生,是晚輩。是由“詩”衍生了“詞”,是“一家子”。

    詩是用來誦讀的,詩的句子整齊;詞是配上曲調唱的,根據詞牌的要求,填寫長、短句。

    從前,慈禧太后召來一位書法家給她寫扇面,內容是寫王之渙的《涼州詞》,詩文共四句: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個書法家很少進宮,一緊張,把第一句的“間”字給漏寫掉了。慈禧以為是書法家在戲弄她沒學問,一怒之下,要問死罪。好多文人就替他申辯,說這個書法家寫得不是詩,是詞。是這樣唸的:

    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文人們靠詩與詞不同的智慧,挽救了這個書法家的性命。

    這樣,大家最起碼從形式上看出了詩與詞的區別了。

    詩和詞哪個更優美呢?

    從外延和內涵上看:

    詩,就像男子漢大丈夫,肩膀正正的,脊背直直的。即使寫點柔情蜜意,那也是一種男人式的柔情蜜意,帶有一種男人氣。

    詞,就像二八佳人,穿著飄亮的衣裳,有著柔美的身段,說話也是柔柔媚媚的,一股婉綿之氣。

    詞的語言講究華美為主,隱約婉轉。

    詩,從內涵上講,有些勁藏不住,要露出來。如果你讀不懂,不是人家沒說明白,是你不會讀,人家說了,就是要表達,你沒讀懂,所以你覺得它也沒說什麼。如果你讀懂的話,略一沉思,就一拍大腿:妙啊!它想要說什麼你全知道了。

    詞,從內涵上講,與詩相反,它要全藏起來,你想抓住詞裡的句子來證明它如何如何,但你抓不到,它比詩更隱晦。

    詩與詞相比,詩更直接一點,更露一點,更白一點;詞更含蓄、更深沉、更曲折一點。

    詩和詞在語言上也恰恰相反:

    詩的語言多用實詞,少用虛詞。詩的語言多用那種大金馬刀、實實在在的語言。

    詞的語言則要加些虛詞,尤其是在長調裡,專門有一類詞語叫“勾勒”,它本身沒有什麼實在意義,其作用就是把前後句連線在一起。有人把它比作“泥巴”。

    所以,寫詩,填詞需要根據你要表達什麼內容而去選擇“本子”。如果想寫實、寫景、發感慨,最好用詩來表達;如果想表達朦朧情致、委婉情緒、難言之情就用詞來表達。

    如果說,詩和詞哪個更優美?這就要看每個人的偏愛了,喜歡錶達直接的,會覺得詩優美!喜歡婉轉表達的,會覺得詞優美!

    解題至此。

  • 7 # 春榮2091

    詩詞都屬文學體裁,二者如孿生,學人有選擇愛好的權利,若判優劣很殘酷,因為她們都很優秀,說真的,很難取捨。之於優美是由表述決定的,和體裁無關。詩以境達意,詞以意達境,如果將詩喻為調皮的少女,詞相對顯得更成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年學費一萬多,職業技術學院值得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