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北史話
-
2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中國自古以來其實就是一個許多民族聚集在一起居住的國家,因此,不少民族之間通婚,也不算什麼怪事,但是也有少數民族始終保持著不和外族通婚的習慣。清朝入關,入主中原以後,一開始也保留著不和漢族通婚的習俗,不過後來皇帝為了穩定朝廷,拉攏漢族臣子,也開始娶漢族女人,這個先例一開,自然也就有很多當時的滿族人跟漢族通婚了。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其實還存在著最後一位八旗後人,這個人也姓愛新覺羅,名叫州棠。從他知道自己的先祖是滿清的權貴之後,他就開始學習並且遵守滿族的習俗,這還不算,他還非滿族女人不娶,認為這樣才能保持血統的純正性。留起了長長的辮子,只穿滿族的服飾,日常飲食習慣也開始儘量往滿族上
在家裡,還依舊保留著滿清時代的印記,裝飾都要與清朝的時候一樣,連自己的太太都要叫她福晉,因為州棠認為如果滿清還沒有滅亡的話,自己一定是一個能夠繼承爵位的王爺。他的太太對他這一行為也不干涉,反而還非常支援,每逢一家三口上街,總要被人圍觀,不過,他們也不是特別在意這件事。
其實,在許多人眼裡,認為州棠的做法實在是無法理解,因為畢竟無論你的先祖身份到底如何,清朝都已經滅亡了,這種做法有點太過於惹人注目了。州棠對這些看法卻不以為然,他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在傳承先祖的生活和文化,自己作為最後一個傳人應當負起這個責任,把八旗這一歷史的文化發揚下去。
但是,小編還是認為,這種發揚有些過度了,畢竟時代終究是在發展的,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真的會丟失一些先祖的文化和文明的傳承,但是像這樣原封不動的保留和傳承,又有些矯枉過正了,因為,文化之中也不去全是精華,也有糟粕,我們繼承先祖文化的最好方式不是事事都要學習他們,原封不動的繼承下來,而是他們的精神和他們的事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要去學。
況且,州棠只是學習複製滿族的習俗文化而已,但滿族也不是隻有他一人可以傳承文化習俗,州棠想要保留的只不過是八旗貴族的生活和習俗罷了,而不是滿族的生活。他的行為更像打著傳承文化的幌子,來繼續做著那種滿清依舊輝煌的舊夢罷了,以至於走向了一個極端,這種文化的傳承註定是不會長久和得到人們的認同的。
-
3 # 圓you圓
首先,清朝結束之後,當時流行的服裝已經不是滿服旗裝了。
其次,一個朝代被推翻,不代表這個朝代的文化和習俗會立刻消失。清朝末期,當時大多數的老百姓都是穿的長袍和旗裝。只有但是也有留洋或者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人會穿現代服裝,這在當時被稱作洋裝。
但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當時民國的服裝還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的。民國政府在當時還頒發了一項法令《服制》。嚴格規定了禮服、常服、喪服、鞋帽配飾等。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西洋服飾為禮服。之後也釋出了軍服方面的法令。但其中也有一些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奇裝怪服。
當時較為流行的服裝,一是西服,多為官吏、學者、知識分子等精英所穿;二是中山裝,由孫中山提倡,紅幫裁縫縫製,穿著者多為革命者,黨政人員;三是日式學生裝,多為日本留學學生所穿。當然,也有許多人都保留有穿長袍馬褂等傳統服飾的習慣。
-
4 # 俠女說史
朝覆滅以後,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追求思想解放和個性解放的風潮,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子服飾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民國才女張愛玲在《更衣記》中記載:
“五族共和之後,全國婦女突然一致採用旗袍,倒不是為了效忠於清朝提倡復辟運動,而是因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們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於男女平權之說,可是四周的情形與理想相差太遠了,羞憤之下,她們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
5 # 伊人眼中的歷史
你好,我認為並不能說清朝結束之後,當時流行的就是滿服旗裝,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滿清建立統治以後,對男子的服裝的確做了硬性規定,但主要是針對漢族官吏及上層人士在正式場合,廣發農村地區的服裝問題管不過來,所以當時在易服上有“官降民不降”的說法。而且女子的服飾並沒有特別要求,所以也有“男從女不從”一說,女子的服飾一直頗具明風。
比方說,清代男人一般的著裝是長衫馬褂,瓜皮小帽,其實長衫是明代中後期普通漢人的典型裝束,只不過到了清代,款式發展了,顏色也從明朝的尚紅變成清朝的尚青。而瓜皮小帽其實明初就出現了,被稱為“六合歸一帽”。原本是下人戴的,後來在社會中廣為流傳起來。瓜皮帽是“六合歸一帽”的進一步發展而已。至於馬褂,那的確是滿人的典型裝扮,只不過漢人也受到影響,借鑑了穿著過來。
第二,清朝結束以後,不能說現在是民國了,普通老百姓日常穿著的衣服要通通換掉。
一個問題是,置裝費誰出?普通老百姓能有那麼大財力嗎?有幾身衣裳穿就不錯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要換成什麼樣的服裝?當時又沒有法律硬性規定必須穿什麼衣服,所以,從清朝留下來的衣服可以接著穿;也可以學孫中山,穿中山裝;時髦些的穿西裝也沒有問題。
第三,的確有清朝遺老遺少留戀於往昔歲月,嚷嚷著大清亡了,執意要留辮子,穿滿服,但這只是極少數一部分人,根本算不上流行。
所以清朝結束以後,民國時期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沒有流行滿服旗裝一說。
-
6 # 肖戰的思考
滿服的長袍、馬褂、瓜皮帽,再加一條猴尾巴辮子的裝束一直持續到辛亥革命,清末的南社,還有許多文人之所以支援辛亥革命,他們認為革命成功之後,一切恢復“漢官威儀”,人們又可以峨冠博帶,寬服大袖的在街上走了。可是事實並非如此,他們因此失望甚至反對。在當時的革命黨人看來,甚至漢服也成了腐朽沒落的象徵。孫中山給中中國人弄來了“中山裝”,而中山裝是什麼?是根據日本的學生裝改裁過來的!由於孫逸仙崇日,漢服從此失去了最後一次恢復的機會,就這樣徹底消失在中中國人的生活中,實在可悲啊。今天我們只能從和尚、道士、古裝戲劇那漢服整體風格飄逸靈動,給人以仙風道谷之美感,而旗裝端妝華麗,給人以嚴肅權力的象徵。從單純意義上旗裝也不能完全歸結成是滿族的文化,它是漢滿結合的產物,早在明朝就有盤扣立領出現。以直線條風格為主的旗裝,有時更強調剪載,到清代織繡工藝上升到了最高峰,有時布料花紋之考究在紅樓夢中就可見一般,我們不得不研究,所以單從研究衣飾文化方面帶有民族偏見是不好的。裡,窺見一點漢服的風采。
漢服整體風格飄逸靈動,給人以仙風道谷之美感,而旗裝端妝華麗,給人以嚴肅權力的象徵。從單純意義上旗裝也不能完全歸結成是滿族的文化,它是漢滿結合的產物,早在明朝就有盤扣立領出現。以直線條風格為主的旗裝,有時更強調剪載,到清代織繡工藝上升到了最高峰,有時布料花紋之考究在紅樓夢中就可見一般,我們不得不研究,所以單從研究衣飾文化方面帶有民族偏見是不好的。
-
7 # 保家衛國兔
服裝問題尤其是民間服裝問題不會因為政權更改而立即消失,對於老百姓來說,衣食住行,衣裳很貼近生活,即便是當初的革命黨也是留著辮子穿著馬褂花著光緒龍銀鬧得革命。
他們主張恢復明宋唐制,我問他們什麼叫漢服,他們說我無知。告訴我漢人穿得衣服叫漢服。
我又問,清元漢人穿得衣服算嗎?你們覺得帥炸天的錦衣衛大氅來自蒙古服你們覺得那是漢服還是蒙古服?
明朝初期衣服來自蒙古,唐初期衣服來自隋,隋來自北朝,北朝來自鮮卑。漢之前的秦周算漢服不?
然後他們就把我踢出來了,哈哈所以說糾結一個衣服,拿一個衣服來判定文化是有點廢紙的。老百姓只會選擇合適的,貼近生活的。要不然咱們都穿樹葉得了。有個歌詞不是說了麼,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
總比那些享受中國好的福利然後出門罵中國的人厚道
回覆列表
清朝結束以後,滿族服飾依然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幾個,而且這個問題我們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來看待。
第一:大多數人穿滿族服飾成為習慣,難以改變
清朝從建立以來,統治了幾百年,在很多人的骨子裡面,已經認同滿族服飾,所有即使清朝滅亡了,很多人的思想裡面還是認可這種服飾。
清朝滅亡以後,民國政府打算恢復古制,拋棄滿族服飾,恢復漢服。但當時的中國正在大力引進外國文化思想,而這一部分人認為漢服是封建,是舊思想,所以漢服在當時遇到了大多數先進分子的抵制,於是民國政府就把服飾的改革置於一邊。
清朝滅亡時期,整個社會生產力地下,百姓苦不堪言,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誰還去關心服飾?即使有這個心,哪來的錢去置換新衣服。在古代,一個百姓一年都買不起一件衣服,更不要說一下子把全家的都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