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鑽十尚黃金珠寶

    統計局創造的新名詞本意是想把問題說的更清楚明白,透過這些新名詞來解析收入和失業的原因。可是我們的百姓太誠實,實在理解不了,再加上有些收入不漲反降的,疫情期間失業了的,看到這些新名詞就反感了,造成了誤解。所以我們的領導是有水平有能力的,我們一定要給些時間給領導們,一定能增加收入和就業的。

  • 2 # 13939670099

    這就是漢語的獨特魅力。我給你羅列一下近幾十年來漢語裡關於“失業”一詞的溫馨說法:無業遊民、下崗、待崗、自由職業者……。一但違法亂紀:流氓、流竄犯、無正當職業、混混……。漢語字型檔裡預存了五萬個左右的漢字,隨著時代的發展,組詞的空間會無限大的,而且會越來越有詩意。這不:“增”字是個好詞,那就連不趁心的內容也能拐彎抹角地用“增”字表達出來。

  • 3 # 落了一地珊珊77

    噴別的也就罷了…可惜這兩個還真不是新詞,是正兒八經的經濟學專業名詞,這麼噴只能顯得自己太無知了…

    簡而言之收入名義增長率指的是不扣除通貨膨脹的增長率,與之對應的是實際增長率,即簡化來說 收入名義增長率=收入實際增長率+通貨膨脹率。根據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你的收入名義增長率低於通貨膨脹,那真實收入是貶值的。

    摩擦性失業是失業的其中一種種類,簡單來說就是你在辭掉一份工作和找到下一份工作之間的時間差。這種失業不是真的失業,因為你還是能找到工作的,只不過換工作很難做到無縫銜接罷了。真正要關注的失業是結構性失業,這種是真的找不到工作。

    所以統計局說的沒問題,想噴之前自己先去補補課,要不然就有點丟人了。

  • 4 # 勻楓財經論道

    這兩個名詞可都是正兒八經的經濟學名詞,但是他們的正確定義和內容解釋,在目前可能不一定同經濟學中完全一樣,我們的統計局有可能已經做了一定的新的定義和新的解釋。下面給大家分析解釋一下。

    收入名義性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不考慮任何因素影響下的收入絕對性的增長。例如去年同期收入1萬,今年收入1.1萬,那就叫做收入明顯增長了1000元。至於這增長了1000元,是自己的工資增加所得?還是通貨膨脹後物價推動的被動收入所得?又或者是政府發錢的偶然所得?其實都是不予進行區分的。

    但其實我們都知道,只有扣除通貨膨脹率之後的勞動工資的持續增長,那才是實質民眾的收入增加。政府花錢或地上撿錢,這種事都是不常有的,它不是一個持續性的收入。通貨膨脹率是對民眾收入實質性含金量的最大影響因素。在中國沒有通貨膨脹率的指標考量,所以一般是使用著物價上漲率來進行代替。

    在此基礎上,就好理解7月15日釋出的資料了,在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0%。前者就是收入名義性增長的比例,後者就是扣除了物價上漲率的增長率。但是在中國物價上漲率的計算數字和公佈數字,有時候經常同民眾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指標上體現收入增長了,但民眾覺得扣除了物價上漲率之後,反而發現收入下降了。

    摩擦性失業,這可真是一個宏觀經濟方面的專業名詞,把它用於給民眾進行資料的告知使用,那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很應該。因為宏觀經濟中的名詞,其實它的定量化的測算非常難,也就是說,這個指標所表達的數值肯定是有爭議的。原因就在於宏觀經濟的名詞定義邊界不清晰,資料自然很難被人承認。

    摩擦性失業是指因為季節性或者技術性的原因而引發的階段性失業。也就是說這批民眾是可以就業的,而且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因為需要在兩種工作之間進行轉移,在等待新工作或者轉業的過程中而形成的階段性失業。

    在7月15號,國家統計局是這樣表述的,“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同時受疫情影響,企業吸納就業能力下降,年輕人求職渠道在疫情條件下也受到了阻礙。”如果翻譯過來,那就是這些年輕人是能找到工作的,但是原來的企業已經沒有工作給他們了,新的企業他們找不到,所以只能現在失業,但是他們一定會就業的。

    16歲到24歲的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統計局將他們定為摩擦性失業率,那麼未來他們能找到工作,自然也不會進入到正式的失業率統計之中。同時25歲到59歲的失業率為4.5%,歲數越大越有可能遇到結構性失業,也就是說他們再也找不到工作了。無論如何這兩個資料都是讓人關注,提升就業率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 5 # 中年老劉聊財經

    統計局在2022年上半年國民經濟執行情況答記者問時,就上半年居民收入問題、就業問題時分別答到: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同比“名義增長”4.7%;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的困境。

    很多人在看到這兩個詞後表示不理解,“增長”很好理解,加字首“名義”是什麼意思?失業加字首“摩擦性”就更難理解了,這倆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難理解歸難理解,但實際這兩個是經濟學上早就存在的問題,並非是統計局“首創”。

    下面就看一下這倆詞是啥意思,為啥要用在這種場合:

    首先,什麼是“收入名義增長”?

    名義增長對應的是實際增長,“名義”一詞的基本釋義中,有“表面上、形式上”的意思,對應的是“實際、實質”。

    明白了“名義”一詞的含義,“收入名義增長”就很好理解了,它所對應的是“收入實際增長”,那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很簡單,收入名義增長是不考慮一切其他因素,單純指的是“數字”上的增長,比如上個月小王的收入是5000元,這個月是5500元,那麼收入名義增長10%;同理,去年收入總額10萬元,今年13萬元,名義增長30%。

    無論是月收入增加了500元,還是年收入增加了3萬元,得出的10%或者30%的增長率是沒有考慮其他任何因素的。但實際上,不考慮其他因素又不科學,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通脹,或者說是物價、CPI上漲。

    舉個簡單的例子,小王去年收入10萬元,在衣食住行上的花銷是6萬元,剩餘4萬元;而今年收入13萬元,收入增加了,但物價也漲了,在衣食住行上的花銷達到了9萬元,同樣也剩餘4萬元。剩餘未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能說“實際”增長了嗎?其實不能。

    收入名義增長與收入實際增長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實際增長要扣除“價格因素”。

    也就是說:收入實際增長+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上漲=收入名義增長。

    比如統計局在資料表示時提到,上半年CPI同比上漲1.7%,在此前提下:

    不考慮CPI上漲的因素,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8463元,即名義增長4.7%;但扣除CPI上漲因素之後,實際增長就是4.7%-1.7%=3%。

    從中不難看出,收入名義增長即便是正數,也不能認為收入真正增長了,還要看CPI上漲是多少,只有名義增長大於CPI上漲,才是真正的上漲,即實際上漲了。

    舉個例子,比如某國今年居民收入名義漲了6%,平均收入從10萬漲到了10.6萬,看似一片大好,但該國今年出現了較高的通脹,CPI漲了9%,蔬菜、水果、衣著、食品等價格都漲了,那麼實際上該國的收入增長是負數,畢竟民眾為此需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實際上能攢下的錢更少了。

    先提“名義增長”,再提“實際增長”,如此才是科學的,兩項資料同樣很重要。

    第二,什麼是“摩擦性失業”?

    宏觀層面,造成失業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結構性失業”,指的是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相匹配而造成的失業,例如一國的年輕勞動力是2000萬,但該國只能提供1500萬個工作崗位,500萬的失業就是勞動力需求小於供給所造成的;

    再比如“週期性失業”,是經濟週期波動所造成的,例如一國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永遠處在高位,是有峰谷波動的,當處在谷底時,失業也就顯現的,這就是週期性失業。

    同樣的道理,“摩擦性失業”也是一種型別,一般是指技術性原因而引起的失業:

    為什麼會產生摩擦性失業?舉個例子講,隨著科技的變革和社會的發展,有些崗位勢必要被淘汰或者被科技所取代,而一些沒有能力沒有繼續的勞動者會因此被淘汰,不得不在各崗位之間遊走,在“遊走”的過程中,有些勞動者會從“待業”的狀態轉為“失業”狀態,但並不意味著這些人從此就再也找不到工作,失業是暫時的,未來實現就業還有很大的機率。

    統計局提到,“6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同時說“青年群體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普遍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注意,這裡的摩擦性失業特指那些“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人,或者說是“首次就業者”,比如那些首次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或者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

    具體到“青年群體”,或者說具體到“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群體,用“摩擦性失業”這一詞就很科學了:畢竟失業是暫時的,16-24歲的年齡正是職場競爭力和求職能力最強的年齡段,無可能持續性失業。說白了,未來終將就業。

    那面臨摩擦性失業困境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無外乎有以下幾點:

    一是今年高校畢業生太多了,創下了歷史新高;這麼多的勞動力一下子集中湧入勞動力市場,競爭難免很激烈,有些人求職就比較困難;

    二是疫情下,企業能提供的崗位數量有限;畢竟疫情下,很多企業或者產能尚未完全恢復而不能提供足夠多的崗位,或者有些也在有意控制人工成本,“少招、不招”就是控制人工成本的有效途徑之一;

    三是疫情下,求職的渠道有所阻礙;比如此前,在畢業季,很多城市都會組織多場線下大型招聘會,甚至組織三場、十場,讓求職者和企業相互選擇。而現在的大背景下,線下不少大型招聘會或者取消了,或者“縮水”了,求職渠道恐怕只剩下線上渠道了。

    以上就是“摩擦性失業”的概念和困境產生的原因,說白了,這些困境終將過去,失業只是暫時的,未來實現就業的機率是極大的。

    以上就是對“收入名義增長”和“摩擦性失業”這兩個詞語進行的概念解釋,其實這倆詞都是經濟學上早就存在的名詞;

    雖然有些人聽到這倆詞後表示“很難理解”,但其實在重要場合用到這倆詞是極為科學的,少了“名義”、“摩擦性”這兩個字首,意思就不是原來的意思了。

  • 6 # 東海黃老邪

    對公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要考公的一定活學活用。

    自媒體一開,新問題就越來越多,必須認真總結,不斷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