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一隻早安

    愉悅心情,放送身心,也可以瞭解地區文化。

  • 2 # 石秀榮sxr

    關東二人轉也叫蹦蹦、小秧歌,又稱“過口”、東北地方戲等,是關東地區喜聞樂見,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關東民間中流傳著“寧舍一頓飯,不捨二人傳”的說法,可見二人轉在群眾中的影響之深。

    可以說,二人轉最能體現關東勞動人民對藝術美的追求。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有記載,清道光年間,吉林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

    二人轉是在原來的東北秧歌、東北民歌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河北蓮花落、東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驢皮影以及民間笑話等多種藝術形式,逐漸演變而成。

    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以後出現女演員,由一男一女演唱的方式進行。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3種。一種是兩人化裝成一醜一旦的對唱形式,邊說邊唱,邊唱邊舞,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一種是一人且唱且舞,稱為“單出頭”。單出頭語言風趣幽默,滑稽可笑,做功講究表演手段和動作,舞功以東北大秧歌為主,同時吸取民間舞蹈和武打動作;一種是演員以各種角色出現在舞臺上唱戲,這種形式稱“拉場戲”。

    對於演員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一絕”之說。四功指唱、說、扮、舞;一絕指用手絹、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

    四功唱為首,講究味、字、句、板、調、勁。說指說口,多采用民間生動活潑的語言,機制靈活。扮講究以虛代實,以形寫神,一人演多角。

    舞別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壓腕、繞腕、抖腕等多種,種種精彩,令人拍手稱奇。

    二人轉的一絕,以手絹花和扇花較為常見,這部分與東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風擺柳”、“仙人摘豆”、“金龍盤玉柱”、“纏頭裹腦”等高難動作。

    有的舞者雙手持手玉子,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兩塊,有“雙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輪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種打法。

    二人轉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車店”、“唱秧歌會”、“唱茶社”、“唱屯場”等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場。每年秋後休閒的時候,都有唱屯場。通常按順序表演。

    一是打通,指秧歌鑼鼓的頭鼓、二鼓、三鼓來招引觀眾。

    二是三場舞,丑角上場喊“要想賣,頭朝外,船家打漿划過來”,以此引旦角上場,兩人共舞三場舞。

    三是喊詩頭,三場舞后,旦角下場,丑角“起霸”接“喊詩頭”。詩頭類似戲曲的自報家門或定場詩,多數詩頭與正劇無關,只是為了靜場。

    五是說口,旦角上場,與丑角“說口”。說口可分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員見景生情,逢場作戲,現編現說的口語;定口是與劇情緊密相關的唸白,包括交代情節,人物對話;套口多為與劇情無關聯的民間故事及笑話。

    六是唱小帽,這是正文前唱的民間小調。

    七是唱正文,演員用唱、說、做、舞等各種手段來演示劇情。

    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玉子有4塊竹板,一手打二。

    二人轉的唱腔非常豐富,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其結構為曲牌連綴體,積累的曲牌約有300多支,比較常見的有50多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紅柳子、抱板、三節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調、大救駕、小翻車、哭糜子、大悲調、五字錦、壓巴生、靠山調等。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很多,計有300多個,藝人有四梁四柱之說。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鋼鑑》、《清律》、《潯陽樓》和《鐵冠圖》。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廂》、《蘭橋》、《陰魂陣》和《李翠蓮盤道》。這也是二人轉藝人的拿手曲目。

    二人轉的傳統曲目主要來源於戲曲、小說、評書鼓詞和民間傳說故事以及社會新聞等,大都是關東百姓喜聞樂見的古代英雄好漢、男女愛情和忠孝節義類故事。

    此外,還有《雙鎖山》、《華容道》等。後來又有大批的新創作曲目,如《豐收橋》、《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們歡迎。

    隨著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轉在發展中曾經形成東路、西路、南路、北路4個流派。其中東路以吉林省吉林市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省黑山縣為中心,講究板頭和演唱;南路以遼寧省營口為中心,表演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省北大荒為中心,追求唱腔的優美動人。

    故此歷史上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耍棒”的民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消防隊救火要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