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胖子是隻貓

    宦官,在人們的世俗用語中通常被稱為太監,或可尊稱為公公、中官、內使,也可鄙稱為閹豎、刑腐、閹狗。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宦官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俗人的眼中,紫禁城永遠是神秘莫測的,而在那巍峨的紅牆之內、宮闈之中,更因有了特殊的宦官群體而愈顯神秘。

    宦官原本泛指宮中的侍奉之官,自秦漢之後才逐漸成為被閹割後在皇宮中為帝王及后妃服務的男人的專稱。

    作為閹人,他們具有不同於常人的生理特徵;作為宦官,他們又具有不同於普通官員的特殊身份。而且,他們長年生活在高牆圍起的皇宮之內,終日侍奉著奄有四海且神秘莫測的皇上,並與宮禁之外的民間世俗生活處於一定程度上的相互隔絕狀態。

    這一切,使宦官成為中國古代宮廷中最神秘、最奇異的人群。

    正因其具有神秘性,人們才會對宦官形成不同的認識。這首先表現在史籍及世俗用語對宦官的眾多稱謂上。

    粗略統計一下,中國曆代關於宦官的稱謂竟達數十種之多,這在古代職官稱謂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如此眾多的稱謂,大致可被分為兩大類: 一是以其生理特徵而稱。

    從生理上說,宦官是被閹割的男人,因而就有“閹人”、“奄人”、“腐人”、“腐夫”等稱謂。

    男子去勢曰閹,故有“閹人”之稱。閹,本作奄,《周禮·天官冢宰》鄭氏注曰:“奄,精氣閉藏者,今謂之宦人。”後因奄人多承擔看守宮門之類的職役,故“奄”加“門”而為“閹”字。所以《說文解字》雲:“閹, 門豎也,宮中奄昏閉門者。” “腐人”是由腐刑而得名的,也可稱為“腐夫”。腐刑是古人對宮刑的另一種稱呼。

    對於“腐”字,古人有兩種解釋:一是指人在宮刑後身體腐臭不堪,所謂“宮刑,其創腐臭,故曰腐也”;二是指腐木不生實,所謂“腐,宮刑也。丈夫割勢,不能復生子,如腐木不生實。”事實上,由於宮刑後性器被閹割,泌尿系統致殘,宦官們遇到驚嚇便會身不由己地尿褲子,因而他們身上常常腥臭燻人,讓人噁心。 二是以其常任職役而稱。

    從常任職役說,宦官是宮廷中專供使令的近侍小臣或僕役,其職役相當複雜瑣碎,因而這類稱謂也最多。常見於史載的,如有寺人、宦官、太監、黃門、司宮、中官、中人、中使、中貴、中涓、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等。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曾有人望文生義地認為“寺人”之得名,是因閹割後的男人,已如寺院中斬斷情緣的苦行僧一般,故而以“寺”名之。其實,寺人的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當時中國境內尚無佛教,更無僧人,因而也不可能存在兩者類比得名的情形。

    究其根由,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雲:“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雲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奄人也。” 宦官,又作“宦者”、“宦人”,是古代官方文書中對宮廷閹臣的正規稱謂,歷代正史為閹人作傳,多稱“宦官傳”或“宦者傳”。

    從“宦”的字義分析,本應包括臣隸及仕官在內,通常人們所言宦海、宦途、宦遊,其實仍舊是由“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為宮中閹人的專稱,大約是秦漢之後的事。 以“太監”作為宮中閹人的通稱,是明清時代的事情。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定,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定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宮中閹人帶有尊敬色彩的通稱。

    人們還由漢代宮廷閹宦的官服以貂尾和“鐺”為冠首飾物,而將宦官稱為貂鐺。據《漢官儀》雲:“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鐺左貂;光武以後,專用宦者,右貂金鐺。”漢宮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當附蟬,貂尾為飾。侍中作為朝廷的普通官員多插左貂,由宦官擔任的中常侍則插右貂,用赤黑色貂尾。從中也可看出,宮中宦者的服飾與普通官員是略有區別的。

    除了上述兩大類外,還有以其生理特徵與常任職役組合而稱的情形。這類稱呼也很多,如有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等等。再是有帶明顯感情色彩的稱謂,如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老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 2 # 林元三農

    宦官俗稱太監,是在宮廷中服務的閹人。宦官在古代中外的歷史上都有記載。據傳說,宦官在西方是亞述的一位美麗賢妃所創,是在創造新亞述的西密拉米斯時開始的。古希臘被稱為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曾說紀元前6世紀時,任用閹人是波斯的風俗習慣,而且波斯人認為宦官很忠誠,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賴。過去,在中國的歷史文獻中發現的最早記載是,春秋時代周朝王室東遷之際就有了宦官,時間大約是公元前8世紀。可是,根據20世紀對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上有“羌”的字樣,是陰莖,則表示切斷,羌是殷朝西方的西藏人。這片甲骨文是敘述殷朝的武丁王將抓來的羌人閹割後變成宦者以祭神。武丁王的時代大約是公元前1300年,由此可知中國公元前14世紀就有宦官存在,這片甲骨文可能是至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記錄。

    宦官的出現,本來是由於古代君主內宮后妃婢女眾多,可是又不能沒有男子服役,所以就閹割一些男子使他們入宮,既能使喚,又避免了可能發生的混亂的性交活動。這種情況在階級社會中出現,實在是十分畸形、醜惡和殘忍的。有些人被閹割後做宦官,是被迫的;但後來一些人為了生計或為了飛黃騰達,也自宮以薦。

    宦官本非正式官員,不得干預政事,但由於他們中的一些人比較接近皇帝、皇后,得到這些最高統治者的寵信,有時也以國家大事和他們商量;在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鬥爭中,當皇帝或一些貴族感到力量單薄時,也往往藉助一些宦官的力量以克服危機,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宦官常常形成了一股政治力量,不僅能左右帝王的生活,而且能決定國家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的宦官中,固然也有忠賢之士,但更多的是助紂為虐、為非作歹、甚至釀成大亂的卑鄙小人與陰謀家

    古代的性壓迫和性剝削不僅是對女子,也有對男子的,太監製度就是一個主要表現。太監又叫宦官、宦者、閹人,就是生殖器被破壞、失去了性交能力和生殖能力後留在宮中服役的男子。古人把生殖器官看得很重,從近幾十年來的考古挖掘中發現,古人在人葬時,往往頭上戴了面具,陰部則有護陰蓋片,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頭和生殖器是人體的兩個最重要的部位,死後還要加以保護。在古代,殺頭是最重的刑罰,宮刑(割去生殖器)則是次重的刑罰。太監們被迫(由於貧困或被俘等原因)割去生殖器而在宮中服役,這當然是一種性壓迫。絕大部分太監都很可憐,生理殘缺,做牛做馬;但也有少數太監進入了統治階層,作威作福,魚肉百姓,而且因為他們的生理畸形影響到心理畸形,所以更為陰險可怕。為什麼要把男子閹割後送進宮去服役,一般有兩個原因:一是後宮女子成千上萬,而男子只有帝王及其子孫,絕大部分妃嬪和宮女沒有或很少有和男子接觸的機會,從而處於性苦悶和性飢渴之中,後宮如果有其他男子,無疑地會有極大的危險;可是,後宮中又有不少差使又非宮女所能勝任,所以,讓被閹割的男子進後宮服刑,這似乎就“保險”了。二是有些帝王認為宦官不能有後,比較忠誠。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

    孫耀庭(1902—1996) 小名留金。天津市靜海縣西雙塘村人。宣統元年(1909年)淨身。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宣統宣佈退位。孫還鄉先後在本村傅學舜、傅學蘭私塾學習。後透過他大嫂認識的原醇親王府(北府)太監賀德元介紹,於1916年,到原清朝攝政王府,其時,正趕上原清朝載濤貝勒處要人,孫耀庭就去了載濤處當差,載濤給孫起名順壽。1917年孫耀庭離開載濤處,回到老家,不久又透過宮內北花園太監首領欣衡如,進了紫禁城,伺候九堂副督領侍任德祥,後又伺候端康皇太妃、“皇后”婉容。1924年11月5日隨溥儀從紫禁城回到原攝政王府。載灃讓孫耀庭回了老家。不久他又回到北京北長街的出宮太監的居所萬壽興隆寺居住。溥儀充當偽滿洲國“皇帝”後,孫耀庭曾去長春溥儀處當差。後因患病離開長春回到北京。“文化大革命”後,他住進廣化寺一直到逝世。他在91歲時曾書寫“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條幅,以表達自己的情懷。他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是釣魚的黃金季節,用什麼餌料能釣到更多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