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記載:
各擁強兵於外,以權勢相軋,釁隙遂成。
王保保繼承義父的帥位,他同時也繼承了義父和孛羅帖木兒集團的恩怨,兩大軍事集團在朝中相互攻訐,在地方上多次火拼,已成水火不容之勢。
最為微妙的是,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的鬥爭,還牽涉到朝堂中兩位“大佬”的爭端,這二人就是元順帝和皇太子。
說起元順帝和皇太子,這也是元朝宮廷中的奇葩。元順帝是元朝實際意義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當了十多年皇帝后,有些怠政,便有意讓皇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達臘)監國。皇太子掌控大局之後,在母親奇皇后(北韓人)的慫恿下,打算逼元順帝提前禪位。為了架空元順帝,皇太子開始暗中打壓元順帝的支持者,他連續製造多起冤案,殺人無數,就連元順帝的舅舅也被逼逃離京城,投奔地方軍閥。在這一過程中,孛羅帖木兒是支援元順帝的。王保保作為孛羅帖木兒的死敵,他果斷選擇支援皇太子。
但不得不說的是,王保保支援皇太子,並不是全心全意的,因為孛羅帖木兒支援元順帝,王保保沒得選,所以才支援皇太子。例如,到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帖木兒帶兵入京,皇太子逃離京城,投奔王保保。此時,皇太子想效仿唐肅宗“靈武稱帝”,王保保卻不支援。畢竟,在王保保心目中,太子提前登基,有違忠義之道。
也因為此事,王保保得罪了皇太子,後來皇太子返回北京,元順帝和皇太子都不待見王保保,王保保無奈只得以“南下視師”的名義,帶兵躲在河南境內,以儲存實力。
這期間,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打了幾場硬仗,雙方各有勝負。不僅如此,王保保還沒有忘記他昔日的競爭對手李思齊。李思齊退守川陝,和王保保的軍隊有一些摩擦,王保保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多次出兵攻打李思齊,搶奪地盤和糧草,整個黃河流域,成為了王保保內鬥的戰場。
一方面因為內訌,另一方面要儲存實力,所以朱元璋在長江流域大殺四方的時候,王保保並沒有南下取利。
王保保和朱元璋也曾劍拔弩張過,事情發生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離朱元璋登基還有兩年,當時,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帶領20萬大軍攻打張士誠,突然聽聞王保保帶領兵馬南下,朱元璋非常擔憂,緊急從蘇州戰場把徐達調回,準備隨時迎戰。不料,王保保卻突然以“守父孝”為由,止住南下的步伐。一個月後,王保保掉頭向西,和關中的李思齊、張良弼大戰一場,試圖將李思齊、張良弼的兵馬收入囊中。史載:
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王保保寧願和李思齊等人“前後百戰”,也不願意南下,箇中原委,值得深思。
其實,當時張士誠死守平江(蘇州),朱元璋圍攻一年多,早已失了銳氣,若王保保此時南下,和張士誠兩面夾擊朱元璋,朱元璋就算不敗,也要脫層皮,但王保保沒有這麼做。
筆者分析,王保保不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他不受元廷信任。他在擔心,若自己拼盡了隊伍,打敗了朱元璋,最後還是替別人作嫁衣裳。因此,王保保的當務之急,不是平叛,而是要儲存實力、擴張勢力。
天時、地利、人和,朱元璋全佔了,大明的興起,指日可待。
三、大廈將傾,英雄遲暮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距朱元璋稱帝還有3個月,此時,朱元璋已經俘虜了張士誠 ,並且派湯和南下攻打方國珍,長江以南,朱元璋可謂唾手可得。為了防止朱元璋北上,元順帝急命王保保帶領本部人馬“肅清江淮”。言下之意,讓王保保滅掉朱元璋。
但王保保無動於衷,根據《元史》和《庚申外史》記載,這段時間,王保保幹了三件事:
第一,他派弟弟駐守山東,親自帶兵去和李思齊交戰。當時,元朝留在關中的四大軍閥,結成“反王保保聯盟”,並且推舉李思齊為盟主。史載“王保保攻張、李愈急”,這裡的“張”指張良弼;“李”指李思齊,都是關中軍閥。
元順帝派使者來調解王保保和李思齊的關係,王保保甚至殺掉了朝廷的使者 ,明顯已經殺紅了眼,顧不得什麼朝廷詔命了。
第二,王保保未得朝廷允許,自行建立行省,還設定了屬於自己的行政機構。《元史》雲:
“擴廓帖木兒於是分省以自隨,官屬之盛,幾與朝廷等。”
看來,王保保對朝廷失望至極,他打算單幹了。
第三,王保保派人到高麗,要和高麗互通使節。不過高麗當時懼怕元朝,沒有同意。
所以說,此時的王保保,他最想幹的事情,是把兵馬和權力抓在自己手裡,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脅。
元順帝也知道王保保的心思不在平叛上,於是,元順帝昭告天下,封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中原兵馬,肅清江淮。
這個詔書,看似冠冕堂皇,其實就想說一句話:讓王保保麾下的將士們知道,他們的上司,從王保保換成了皇太子。
這是要削掉王保保的兵權,架空王保保。
這下好了,元廷和王保保撕破臉,王保保大怒,幹了一件洩憤的事情:
即遣兵據太原,而盡殺朝廷所置官。(出自《元史·卷一四一》)
意思是說,王保保帶兵佔領了太原,把太原城內,元朝的官吏全部殺光。
王保保的忤逆之舉,讓元順帝大怒,於是,元順帝下詔:
“削奪擴廓帖木兒爵邑,令諸軍共誅之!”
即,元順帝把王保保定性為謀反,讓天下兵馬共同討伐他。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的朱元璋,已經在開北伐動員大會了,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帥,帶兵25萬,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開啟了北伐元朝的征程。
朱元璋要打到家門口了,元朝還在忙著“清理門戶”,山東河南諸地,朱元璋的大軍如犁庭掃穴。
在徐達、常遇春帶領眾將北伐的時候,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大明。而此時,元順帝非常恐慌,但無人可用。
元朝是在1368年9月滅亡的,明朝建立於當年的正月,也就是說,明朝和元朝,並存了大半年的時間。
1368年9月,徐達攻下通州,元順帝見大勢已去,便帶著太子、后妃、群臣逃到了塞外。
在明朝大軍北伐的路途中,和王保保的兵馬是有衝突的,例如,在洛水,王保保的弟弟就曾和明軍大幹一場,但戰敗了。而在山西,李思齊還在奉元順帝之命討伐王保保。
也就是說,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酣戰的時候,王保保在隔岸觀火,等朱元璋要滅元朝的時候,王保保卻在受朱元璋和元朝的前後夾擊。這種局面,有些自食苦果的味道。
元順帝逃到塞外後,意識到自己對王保保下手的時機不對,於是下詔,恢復王保保的官爵,並封他為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但條件是,要王保保帶兵收復失地。王保保接到詔命後,有些心動,他找自己的幕僚商量,其中一個幕僚提醒王保保:
“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乃要勤王?我駐軍雲中,觀其成敗為計耳!”
意思是,朝廷步步要殺你,現在卻讓你勤王。不如我們駐守雲中,坐觀成敗。
於是,王保保移兵冀寧,繼續“儲存實力”。
徐達和常遇春攻下北京後,並沒有回京朝賀朱元璋登基,而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掉頭向西,從北京攻打河北。此時,湯和已經招降了南方的方國珍,揮兵北上,和徐達呼應。在明朝初年,湯和能力雖然不及徐達,卻也算一代名將,但到了河北,湯和遭遇了王保保,差點被王保保打殘,要不是跑得快,恐怕就成了俘虜。
所以,後人曾質疑王保保的軍事能力,認為他不是名將,其實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反駁這種觀點。
得知王保保打敗了湯和,元順帝大喜,立即封王保保為齊王,贈金印。
王保保此時已經明白,他和明朝已經不能共存,與其死扛,不如倒向元朝,這樣不僅能名正言順地招攬元朝勢力,還能得到部分給養。
所以,王保保接了金印,向元順帝效忠,扛起了光復元朝大業的重任。
不久後,徐達用了一招“批亢搗虛”,成功打敗了王保保。
《元史》記載:
各擁強兵於外,以權勢相軋,釁隙遂成。
王保保繼承義父的帥位,他同時也繼承了義父和孛羅帖木兒集團的恩怨,兩大軍事集團在朝中相互攻訐,在地方上多次火拼,已成水火不容之勢。
最為微妙的是,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的鬥爭,還牽涉到朝堂中兩位“大佬”的爭端,這二人就是元順帝和皇太子。
說起元順帝和皇太子,這也是元朝宮廷中的奇葩。元順帝是元朝實際意義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當了十多年皇帝后,有些怠政,便有意讓皇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達臘)監國。皇太子掌控大局之後,在母親奇皇后(北韓人)的慫恿下,打算逼元順帝提前禪位。為了架空元順帝,皇太子開始暗中打壓元順帝的支持者,他連續製造多起冤案,殺人無數,就連元順帝的舅舅也被逼逃離京城,投奔地方軍閥。在這一過程中,孛羅帖木兒是支援元順帝的。王保保作為孛羅帖木兒的死敵,他果斷選擇支援皇太子。
但不得不說的是,王保保支援皇太子,並不是全心全意的,因為孛羅帖木兒支援元順帝,王保保沒得選,所以才支援皇太子。例如,到了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羅帖木兒帶兵入京,皇太子逃離京城,投奔王保保。此時,皇太子想效仿唐肅宗“靈武稱帝”,王保保卻不支援。畢竟,在王保保心目中,太子提前登基,有違忠義之道。
也因為此事,王保保得罪了皇太子,後來皇太子返回北京,元順帝和皇太子都不待見王保保,王保保無奈只得以“南下視師”的名義,帶兵躲在河南境內,以儲存實力。
這期間,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打了幾場硬仗,雙方各有勝負。不僅如此,王保保還沒有忘記他昔日的競爭對手李思齊。李思齊退守川陝,和王保保的軍隊有一些摩擦,王保保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多次出兵攻打李思齊,搶奪地盤和糧草,整個黃河流域,成為了王保保內鬥的戰場。
一方面因為內訌,另一方面要儲存實力,所以朱元璋在長江流域大殺四方的時候,王保保並沒有南下取利。
王保保和朱元璋也曾劍拔弩張過,事情發生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離朱元璋登基還有兩年,當時,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帶領20萬大軍攻打張士誠,突然聽聞王保保帶領兵馬南下,朱元璋非常擔憂,緊急從蘇州戰場把徐達調回,準備隨時迎戰。不料,王保保卻突然以“守父孝”為由,止住南下的步伐。一個月後,王保保掉頭向西,和關中的李思齊、張良弼大戰一場,試圖將李思齊、張良弼的兵馬收入囊中。史載:
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
王保保寧願和李思齊等人“前後百戰”,也不願意南下,箇中原委,值得深思。
其實,當時張士誠死守平江(蘇州),朱元璋圍攻一年多,早已失了銳氣,若王保保此時南下,和張士誠兩面夾擊朱元璋,朱元璋就算不敗,也要脫層皮,但王保保沒有這麼做。
筆者分析,王保保不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他不受元廷信任。他在擔心,若自己拼盡了隊伍,打敗了朱元璋,最後還是替別人作嫁衣裳。因此,王保保的當務之急,不是平叛,而是要儲存實力、擴張勢力。
天時、地利、人和,朱元璋全佔了,大明的興起,指日可待。
三、大廈將傾,英雄遲暮
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距朱元璋稱帝還有3個月,此時,朱元璋已經俘虜了張士誠 ,並且派湯和南下攻打方國珍,長江以南,朱元璋可謂唾手可得。為了防止朱元璋北上,元順帝急命王保保帶領本部人馬“肅清江淮”。言下之意,讓王保保滅掉朱元璋。
但王保保無動於衷,根據《元史》和《庚申外史》記載,這段時間,王保保幹了三件事:
第一,他派弟弟駐守山東,親自帶兵去和李思齊交戰。當時,元朝留在關中的四大軍閥,結成“反王保保聯盟”,並且推舉李思齊為盟主。史載“王保保攻張、李愈急”,這裡的“張”指張良弼;“李”指李思齊,都是關中軍閥。
元順帝派使者來調解王保保和李思齊的關係,王保保甚至殺掉了朝廷的使者 ,明顯已經殺紅了眼,顧不得什麼朝廷詔命了。
第二,王保保未得朝廷允許,自行建立行省,還設定了屬於自己的行政機構。《元史》雲:
“擴廓帖木兒於是分省以自隨,官屬之盛,幾與朝廷等。”
看來,王保保對朝廷失望至極,他打算單幹了。
第三,王保保派人到高麗,要和高麗互通使節。不過高麗當時懼怕元朝,沒有同意。
所以說,此時的王保保,他最想幹的事情,是把兵馬和權力抓在自己手裡,不接受任何人的威脅。
元順帝也知道王保保的心思不在平叛上,於是,元順帝昭告天下,封皇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中原兵馬,肅清江淮。
這個詔書,看似冠冕堂皇,其實就想說一句話:讓王保保麾下的將士們知道,他們的上司,從王保保換成了皇太子。
這是要削掉王保保的兵權,架空王保保。
這下好了,元廷和王保保撕破臉,王保保大怒,幹了一件洩憤的事情:
即遣兵據太原,而盡殺朝廷所置官。(出自《元史·卷一四一》)
意思是說,王保保帶兵佔領了太原,把太原城內,元朝的官吏全部殺光。
王保保的忤逆之舉,讓元順帝大怒,於是,元順帝下詔:
“削奪擴廓帖木兒爵邑,令諸軍共誅之!”
即,元順帝把王保保定性為謀反,讓天下兵馬共同討伐他。
需要說明的是,這時的朱元璋,已經在開北伐動員大會了,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帥,帶兵25萬,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開啟了北伐元朝的征程。
朱元璋要打到家門口了,元朝還在忙著“清理門戶”,山東河南諸地,朱元璋的大軍如犁庭掃穴。
在徐達、常遇春帶領眾將北伐的時候,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四,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大明。而此時,元順帝非常恐慌,但無人可用。
元朝是在1368年9月滅亡的,明朝建立於當年的正月,也就是說,明朝和元朝,並存了大半年的時間。
1368年9月,徐達攻下通州,元順帝見大勢已去,便帶著太子、后妃、群臣逃到了塞外。
在明朝大軍北伐的路途中,和王保保的兵馬是有衝突的,例如,在洛水,王保保的弟弟就曾和明軍大幹一場,但戰敗了。而在山西,李思齊還在奉元順帝之命討伐王保保。
也就是說,當年,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酣戰的時候,王保保在隔岸觀火,等朱元璋要滅元朝的時候,王保保卻在受朱元璋和元朝的前後夾擊。這種局面,有些自食苦果的味道。
元順帝逃到塞外後,意識到自己對王保保下手的時機不對,於是下詔,恢復王保保的官爵,並封他為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但條件是,要王保保帶兵收復失地。王保保接到詔命後,有些心動,他找自己的幕僚商量,其中一個幕僚提醒王保保:
“朝廷開撫軍院,步步要殺丞相,乃要勤王?我駐軍雲中,觀其成敗為計耳!”
意思是,朝廷步步要殺你,現在卻讓你勤王。不如我們駐守雲中,坐觀成敗。
於是,王保保移兵冀寧,繼續“儲存實力”。
徐達和常遇春攻下北京後,並沒有回京朝賀朱元璋登基,而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掉頭向西,從北京攻打河北。此時,湯和已經招降了南方的方國珍,揮兵北上,和徐達呼應。在明朝初年,湯和能力雖然不及徐達,卻也算一代名將,但到了河北,湯和遭遇了王保保,差點被王保保打殘,要不是跑得快,恐怕就成了俘虜。
所以,後人曾質疑王保保的軍事能力,認為他不是名將,其實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反駁這種觀點。
得知王保保打敗了湯和,元順帝大喜,立即封王保保為齊王,贈金印。
王保保此時已經明白,他和明朝已經不能共存,與其死扛,不如倒向元朝,這樣不僅能名正言順地招攬元朝勢力,還能得到部分給養。
所以,王保保接了金印,向元順帝效忠,扛起了光復元朝大業的重任。
不久後,徐達用了一招“批亢搗虛”,成功打敗了王保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