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禹辰471

    《論語》九大處世名句,都是做人的道理!

    《論語》中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匯聚古人智慧的名著。《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一、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出自《論語·陽貨》。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想,也不做。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不斷的追求和奮鬥,英國思想家卡萊爾說過:“為一生工作而進行探索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無須再探索其他的幸福。”工作使人生充實,只有堅持不懈地工作,不屈不撓地奮鬥,才能有所成就。在追求和奮鬥的每時每刻,人都在提高著自己生命的價值,並從中感受到幸福和快樂,如果不思考、不工作、不追求、不奮鬥,只滿足於安逸的生活,那就會變成庸俗的人。

    二、行己有恥。

    出自《論語·子路》。人生最可怕的是驕傲自滿,自以為是,一旦陷入這種狀態之中,就會無限誇大自己的能力,致使自己利令智昏。一切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很好的修養,他們不但謙虛謹慎、虛懷若谷,而且彬彬有禮、與人為善。

    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任何人只要採取行動,就會產生錯誤,無論多麼成功的人都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在於對待錯誤的態度,當錯誤發生時,勇敢地面對並坦然承認,反而會獲得人們更大的尊重,使自己增長經驗,獲得信任的最好辦法就是正視自己的錯誤。

    四、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出自《論語·公冶長》。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總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當錯誤出現以後,不要自作聰明,掩飾躲避,因為一個錯誤的出現,並不表明犯錯誤的人就是毫無智慧的愚蠢之人。如果掩飾錯誤,反而會使自己變成愚蠢的人,而直面錯誤,改正錯誤,深刻地反省和檢討自己,會使自己在錯誤中成長。可以說,面對錯誤,檢討自己,並不斷思考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五、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出自《論語·顏淵》。品德高尚的人不憂慮、不懼怕,自我反省時無愧於心,有什麼可憂慮和懼怕的呢?品德高尚的人在艱難困苦的事業中,不斷拼搏,他們對自己的內在要求十分嚴格,對他人則慷慨大度。他們襟懷坦白,純潔無瑕,對自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擁有自尊和自信,無論在任何誘惑面前都不為所動,能夠坦誠地面對整個社會。

    六、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出自《論語·子張》。品德高尚的人一旦犯了過錯,就像出現了日食和月食一樣。一出現過錯,人們都能看見;而當他改正過錯時,人們都仰望他。處於高位的人,受人矚目,他們的言行對人們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一旦稍有缺失,就會被人們發現,這時絕不可掩飾,一旦掩飾則有失風度,會使自己的威信受到極大的損害。

    七、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令人高興嗎?別人不瞭解我,而我又不因此而感到憤怒,這不也是有道德的君子嗎?

    八、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子貢請教孔子說“貧困而又不諂媚,富貴而又不驕傲自大,這樣做怎麼樣呢?”孔子回答說:“這樣做也算可以的。但是還是不如雖然貧困,但是仍能安貧樂道,雖然富裕,但仍然可以知禮。”

    九、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我十五歲的時候便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的時候便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的時候能夠不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便通曉天命,六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聽取與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見,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隨心所欲,但又不超出規矩。

  • 2 # 使用者4523431785948

    論語中有很多很樸素的道理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世的方法,它不是嚴肅板著臉的一本書,而是靈活靈巧的一本書,它當中的辦法暗含著變通的意味,它告訴著我們做事的原則和把握這種原則的分寸。

    我們常常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其實說的並不是這件事的好與壞,而對於事情的判定也並不是簡單的好壞之分,而是你要什麼時候去做這件事要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把握一個分寸。

    孔子在為人處事方面給出了一個概念,以直報怨,他並不提倡以德報怨,他也是有原則的,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他是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如果永遠以惡意或者仇殺去面對這個社會另外的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的迴圈將是一種惡性的,是無休止的惡性。

    以德報怨同樣也不可取,搭上了太多的恩德和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自己的事情,這就是一種對人生的浪費。有一種情況是第三種態度,就是用自己的公正、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孔子的這種態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我們生活中很多方面,即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以及才華放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我們再來看一看今天的社會,隨著物質的變化人們之間的溝通各種障礙越來越多,從而就變得我們身邊所依賴的朋友們的負擔越來越重,因為我們會感覺到周圍人普遍冷漠,所以就覺得對自己好一點的人,就應該走得更近一點,自己感覺對他很好,他就應該以同等甚至更好的態度去對待自己,什麼都要跟自己說才是好。對於這種方法,子游曾經說過,“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走的太近必定是疏遠的開始,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一個問題,什麼才是好朋友,老師告訴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不自辱焉”(論語.嚴淵篇)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情就去告訴他,聽不聽是他的事,不聽就算了,再說下去就相當於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交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分寸。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篇)君子臨天下,不管做任何事,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義”,義之於比,就是用義做為比照,做為法則。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做什麼都要有自己的標準。為人處世之道的首要問題就是把握好一個分寸,把握好度,否則就會“過猶不及”。但是于丹教授認為,為人處事更重要的一點就在於把握我們自己言談舉止之中的度。

    說話要過腦子,做事要想後果。這是我們為人處事最重要的一點,禍從口出,所以要慎於言,不要去說自己做不到的事,做事說話要嚴謹敏銳,做到的同時要有效,說的話多了,做的事多了總有不得當的地方,在我們的為人處事中就要小心了。

  • 3 # 聰慧菠蘿2X

    《論語》一書中沒有做人不到位都不是很好的經文。但有怎樣做事,怎樣作人,對自己有好處的經文很多。今舉其一例。

    《論語衛靈公篇》中。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一個人經常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作好自我批評,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維護良好人際關係重要方法。

    反之自己做的不好,還怨恨別人,這樣對自己一定沒有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個子高、骨架大的女生,適合什麼風格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