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春秋爭霸的歷史,以越王勾踐稱霸告一段落。

    在勾踐的帶領下,越國以霸主的姿態走進了戰國時代。

    然後···這個霸主就“隱身”了。

    戰國時代,這個國土面積僅次於楚的第二大諸侯,其影響力不要說與七雄不能相提並論,就是與宋、中山這種次等強國也相形見絀。

    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囂張的開局

    前473年,越國滅吳。

    一口吞掉一個霸主國,這在整個春秋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越國由此聲威大振!

    隨後,越王勾踐揮師北上,直抵淮北,與齊、晉會盟,向周王納貢。周王也賜勾踐“伯”,承認其為天下諸侯的領袖。

    由此,越王勾踐成了天下霸主。越王勾踐覺得還不過癮,又自稱霸王,更把都城遷到了琅琊,大有經略中原的企圖。

    由於忌憚越國的軍力,中原這些老牌諸侯不但不敢譴責、打擊越國這種自稱霸王的無禮行徑,反而紛紛向越示好!

    此時,是前473年。而按照最常見的口徑,前476年,歷史就已經進入了戰國時代。

    勾踐死後,越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依然是天下強國。

    到了越王朱勾的時代,墨子稱:天下好戰之國,齊、晉(魏趙韓尚未被承認為諸侯,名義上仍屬晉)、楚、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也就是說,到前410年左右時,在勾踐去世60年後,越國仍然是天下最強的諸侯之一。

    到前404年,朱勾之子越王翳還討伐齊國,並滅掉了依附於齊的繒國。

    可以說,戰國開局時,越,是天下超級大國之一。

    可是···當戰國時代的大幕徐徐拉開,列國的紛爭進入高潮時,越國卻“隱身”了。

    而且,越國從超級大國切換到“隱身”模式的過程有點“非主流”。

    一般來說,大國的衰落,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或是遭受了一場重大失敗。

    可是,越國卻在沒有遭受重大失敗的情況下,幾乎在一瞬間,就退出了超級大國的行列。

    這是為什麼呢?

    盛世危機:外強中乾

    這一切,還要從勾踐時代說起。

    可是,吳是前霸主,南方大國,越國要想一口消化是極為困難的。

    而且,越滅吳之戰,是一場復仇之戰。越國對吳的政治中心姑蘇等地實行了報復性的屠戮。

    因此,越對吳的消化,如囫圇吞棗,消化不良。

    一方面,原吳國的許多發達地區,堅決抵抗越,最終沒有被越消化。

    “越已吞吳而不能正江、淮北”,結果,當時吳國相對富庶的淮泗地區被楚國佔領了。

    另一方面,越佔領的吳地,也因報復性破壞而殘破不堪。

    所以,原屬吳國的地盤,當時經濟凋敝。

    越國的老地盤呢?

    經過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該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可是,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依然遠遠落後於中原。

    所以,在越國的巔峰時刻,儘管他的兵甲橫行江淮,為天下所懼,但越國的經濟基礎依然非常脆弱。

    同時,戰國初年,當列國都開始加強集權時,越國的政治水平卻依然非常落後。

    由於境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越國實行的是分封制,各地出於半自治狀態,難以形成合力。

    另一方面,吳境內的舊貴族與越人的矛盾依然非常大!

    霸主的負擔

    如果越能把握住機遇,以強軍奪取富庶地區,仍然是可能把握住歷史機遇,改善局面的。

    可是,霸主的負擔,卻使越國在巔峰時刻束手束腳。

    為了獲取宋、魯等國的支援,越王勾踐將原吳搶佔宋的土地歸還給了宋,將泗水以東百里之地給了魯。

    當時中原地區的經濟開發程度是要遠遠好於南方的。靠近宋、魯的地區,更是富庶之地。

    越經濟基礎本就不強,在“霸業”邏輯的驅使下,讓出了這些地方,使越“外強中乾”的問題更加突出了。

    很快,越國就付出了代價。

    越沒有。

    因為:不需要打,他就敗了。

    原本“外強中乾”的越國,發現自己“外”也不強了。

    越國之所以能與齊、晉、楚相提並論,是因為傳統強國當時正經歷著陣痛期。

    春秋後期,齊、晉等國卿大夫權力膨脹,他們彼此之間征戰不休。

    因此,齊、晉雖強,卻難以集中力量作戰。

    不過,隨著卿大夫的爭鬥塵埃落定,大國內部整合完成,“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這些力量集中起來的大國,集權得到加強,動員能力極大提升,動輒可以拿出八萬、十萬大軍作戰!

    齊國,在完成“田氏代齊”的歷史程序後,渡過了陣痛期。

    楚國,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改革紅利依然使楚實力大增。

    面對齊楚兩位威王,越國拿什麼來競爭呢?

    同時,吳國舊貴族的活躍,更使越在琅琊與江南之間的運輸線變得極不安穩。

    越,已經沒有參與中原競爭的實力了!

    無奈之下,越國被迫退出了中原競爭。

    前378年,越國遷都到吳,北方越人大批迴到了江南。

    內亂

    儘管退出中原角逐,但坐擁吳越之地的越國,其疆域依然僅次於楚,仍是天下大國。

    可是,就在魏齊楚秦等國逐鹿中原時,越國卻“關起門來內訌”。

    越國爆發了持續十餘年的“諸咎之亂”。

    越國王室不斷髮生弒父的悲劇。

    而原本就尖銳的吳、越矛盾,使這些內訌更為血腥。貴族們反覆叛亂、平叛,大打出手。

    在貴族們的自相殘殺中,越國更加衰落了。

    一方面,連續內戰,使本就不發達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

    另一方面,在持續的仇殺中,越國貴族們的凝聚力遭到了嚴重破壞,新越王在地方的威信嚴重降低。

    由於在吳地的統治越發不穩,越國將都城遷回了故都會稽。

    越國,更弱了!

    “逞強”而散

    在內亂逐漸平息後,越王無疆做出了一個不合時宜的決定:征伐中原。

    這次征伐,從頭到尾都懵逼。

    越國的打擊目標,選定了齊國。

    此時的齊國,可不是當年的陣痛期的齊國了。他們在幾年前,剛剛大敗魏國,幾乎成為新霸主!

    齊王正準備應付楚的挑戰,不打算浪費力氣,遂派使者前去忽悠。

    在齊使的一頓忽悠下,越國調轉槍口——伐楚!

    如此大規模的作戰,跟誰結盟,跟誰開打,越王都是懵逼的。

    他的對手卻不懵逼。

    楚國,早已派昭滑在越5年,行分化、偵察之事。

    懵逼的越遇到準備已久的楚,結果不言而喻。

    楚大敗越,殺死了無疆,並攻取了原先的吳地,“盡取地至浙江”。

    嚴格的說,越國到這個時候,也不算是滅亡了。

    因為,也沒有什麼標誌性的事情,宣告他的滅亡。錢塘江以東,仍是越人的地盤。

    但是,各個分裂的小政權,影響已經極小了。

    當初,越王勾踐滅吳後,問計於文種大夫。

    文種反對窮兵黷武,主張休養生息,深根固本而圖後舉。

    越王勾踐未採納,仍急切地北上爭霸。

    於是,越霸業雖成但根基不穩。

    當列強走出陣痛期,紛紛富國強兵後,越連一戰之力都沒有!

    最終,在內部隱患的不斷削弱後,越國以一次不切實際的軍事行動,為自己上演了一場稀裡糊塗的謝幕演出。

    越,以忍辱負重而興,以盲目逞強而亡。

  • 2 # 回望五千年

    越國沒有加入算戰國八雄,當然是因為在列國爭強的過程中,他中途退場沒能堅持到最後。

    無強是勾踐的五世孫。這名字一聽就很衰,他也確實很衰,照《史記》的說法,他根本就是給齊國忽悠死的。

    無強覺得國際上對越國重視不夠,想要成名立威。

    越國東邊是大海,無強卻並不想春暖花開;越國南邊,到福建到廣東到廣西到越南,遼闊的土地上生活著跟無強血濃於水,但更加貧窮落後的越族兄弟,向他們發動攻勢,仗打得再成功也攢不了多少經驗值,升級不能指望他們;往北是齊國,往西是楚國,則都是威望素著的大國。

    無強聽使者大談了一通當時的國際形勢對伐楚是如何有利,於是心裡就活泛了。他率領越軍攻楚,然後被楚威王打得大敗,無強被殺。楚國大軍一路東下,完全吞併了越國所據有的當年吳國的土地。楚軍一直打到了浙江(水名,即錢塘江)。從此楚國幅員之遼闊,為其餘國家所遠遠不及。而越國,則被打得支離破碎,《越世家》說:

    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雖然史書上也提到,後來諸候亡秦時,也有越人蔘與其事。但一個完整的越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越國驟衰,表面看是因為無強兵敗,但深究起來,恐怕勾踐的鼎盛時代,越國就透著短命壽夭之相。

    越國對吳國的勝利,實在有很大的運氣成份。吳王夫差虛榮心膨脹,硬是要北上爭霸,遠征二千里,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後勤補給之難可以想見(所以吳國只好使勁挖運河)。於是鬧得後方空虛,這才給了越國在背後捅刀子的機會。勾踐以百里之地,覆二千里之吳,說起來是以弱勝強十分露臉,但接下來就面臨了巨大問題:短期來說,是不惜代價滅吳後,越國也精疲力盡,該怎麼面對楚國的咄咄攻勢;長期來說,是越國的經濟基礎比吳國還要薄弱,政府機構比吳國還要原始,現在擁有了這麼大ー個國家,怎麼管理又成了難題。

    所以越國的覆亡,從勾踐時就埋下伏筆了。

  • 3 # 昌延二

    越國早在允常(勾踐之父)在位時代,就已經僭號稱王。而其邊境又甚為廣闊,軍事氣力也不弱。直至越王無彊時代(?-前306年),越國還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華夏諸侯)爭彊(通“強”)。可以說論綜合實力,越國不在燕、韓之下,但為何越國卻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呢?

    起首,越國與華夏文明差別較年夜,故遭到排擠。楚國雖在年齡時代也曾自稱戎狄,但楚國的文化卻受華夏文明影響較深,且與華夏文明融會較深。至戰國時代,楚國已經基礎上接收了華夏地域的文明與禮節,而與華夏諸侯無異。但越國的焦點區域卻位於江南,與華夏文明的接觸較少,融會水平也極低。越人仍儲存斷髮文身的習俗,且其說話與文字等方面都與華夏諸侯相往甚遠,而不屬於一個體系。故而,越國仍被華夏諸侯視為戎狄,而遭到了排擠。

    再則,越國在並失落吳國之後,不單沒有趁勢向北方成長,反而“以淮上地與楚,回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初吳國所並)”。越國之所以如斯做,是汲取了吳國消亡的教訓。吳、越兩國的基礎都在江南,很難固守淮北之地。而越並吳,又是以小國並失落了年夜國,其統治也並不那麼穩固,須要很長的時光與精神往化解吳人的仇怨與對抗。故而,越國不單沒有趁勢向北方成長,反而對照吳國有很年夜的退縮。致使越國的情況相對隔斷,也很少介入華夏諸侯的事務,故而,不易被其他諸侯國所器重與採取。

    第三,越國的式微與消亡的時光,也較山東六國要早的多。秦並山東六國,當時間點集中在前230年到前221年。而越國較東方六國要落伍得多,又多內鬨。故而,越國的式微相對較早。而至楚懷王時代,楚國殺逝世越王無彊(前306年),盡取其地。越國的消亡要比東方六國早七八十年,故而,越國沒有被擠進戰國強國之列。

  • 4 # 歷史哨聲

    越國之所以沒有能夠在戰國佔據一席之地,根本原因就在於在越王無彊死後,越國陷入分裂和內鬥之中,不再給人強力的存在印象。

    由於《史記》主要是以秦國為視角,因此對於東部地區尤其是兩淮、江浙等地區在戰國時期的歷史非常缺乏。但從《史記》、《戰國策》等史料可以明確得知:

    越國戰艦模型——當時就有這麼先進的戰船了?!!

    宋國和越國是張儀在提出重魏親楚策略之前就大力發展的盟友,意圖用著兩個國家制約東方的齊國和楚國。

    在看《史記》中張儀去楚國要求楚懷王和齊國斷交時,我們並沒有得知這個前提:

    秦國、魏國、宋國、越國,自西而東,一字型聯盟斷絕了楚國和齊國兩個盟國之間的溝通。楚懷王和齊國斷交,並不是什麼大錯。

    宋國是秦國盟國的證據有:《戰國策》記錄了秦國對齊國要攻打宋國的反對態度:

    “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吾愛宋,與新城、陽晉同也。”

    越國是秦國盟國的證據:《水經 河水注 卷4》:

    “汲冢《竹書紀年》,魏襄王七年,秦王來見於薄阪關;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焉。〉”

    這說的就是:在張儀的運作下,秦國和魏國結盟後,越國在魏襄王7年,派遣水師援助魏國的歷史。

    當時是公元前312年的丹陽、藍田之戰時期。當時秦國、南韓、魏國、宋國、越國結盟,對抗齊楚聯盟。這也是《史記》中著名的張儀以六裡換取六百里地的故事。《史記》只給我們展現了秦國如何大戰楚國,但沒有著力當時秦國的這幾個盟國。丹陽之戰是秦、韓、魏三國聯軍作戰的結果,藍田之戰,沒有韓、魏的入侵,楚軍就攻下咸陽了。

    除了西邊的秦楚韓魏戰事之外,當時還有東方越國派遣水師支援魏國,越國在齊國的挑撥下攻打楚國這兩個事情。

    當時越國本來想要攻打齊國,但被齊國勸說下,攻打楚國,結果被楚國擊敗。

    公元前307年,因為秦武王死去,秦國陷入奪位之爭中。

    公元前306年,楚國趁越國內亂,聯合齊國攻打楚國,楚國佔領了原吳國土地,殺死越王無疆,設立江東郡。由於越王無疆沒有制定繼承人,於是越國分裂為東甌國與閩越國。

    之後,楚國在被秦國屢屢擊敗時,東甌國曾經從楚國手中奪回了江東、江北之地。

    公元前222年,王翦滅楚後,繼續南下,東甌國投降秦國,秦國設立會稽郡。

    2、越國稱霸後,將原來吳國所奪取的土地分佈歸還:淮上之地歸還給楚國;原宋國土地歸還給宋國;泗水東方百里的土地歸還給魯國。

    3、根據《水經注》,在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戰時,越國派遣水軍支援,並進攻楚國。

    4、公元前306年,楚國趁秦國秦武王剛死、秦國陷入秦昭王和庶長壯奪位之時,和齊國聯合擊滅越國;越國分裂為東甌國與閩越國。

    5、秦朝時,東甌國與閩越國雖然被設立為郡,但秦朝並沒有直接治理,只是設立讓原本的越王作為君長進行治理。

    6、從秦始皇出巡海上射殺大雨,和越王無疆派遣水師援助魏國的兩個事實來看,戰國時期的越國的水軍應當是戰國中最強大的。

    綜述

    越國、宋國之所以沒有被列入戰國強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們在中國中期就被滅了,導致後人認為它們都是孱弱的印象。但彭城的徐軍,在歷朝歷代都是強軍存在;越國是齊楚兩大強國聯合夾擊才被滅。這些事實都說明,越國、宋國在歷史上並非弱國的存在——特別是宋國,在宋康王的主政下,從齊、楚、魏、韓四國中奪取土地。

    越國和宋國的滅亡非常類似:1、都是因為內亂而導致被滅;2、都是被兩大強國聯合所滅:宋是齊趙所滅;越是齊楚所滅。

    宋、越兩國因為滅亡得早,導致留下的史料不多,因此人們印象不深,因此不被秦末漢初的人列為強國。

  • 5 # 內求安己

    焉能稱之“風光無限”,頂多是自吹自擂!

    真要與聲名在外的強國相提並論,不免得“自慚形穢”了,再怎麼吵吵嚷嚷都是個“二流貨色”。

    【越國由來】

    【吳越爭霸】

    〔槜李之戰〕

    〔夫椒之戰〕

    〔前後求和〕

    〔臥薪嚐膽〕

    〔趁虛而入〕

    〔一雪前恥〕

    四年之後,勾踐再度起兵攻吳。吳國因窮兵黷武,國力凋敝,將士多死於齊、晉戰場。“此一時彼一時”,吳國被勾踐死死地圍困三年之久,吳軍敗後,又圍“夫差”於姑蘇山。夫差遣人求和,范蠡爭搶不允,發令進攻。勾踐於心不忍,想要將夫差“安置到甬的東邊,做一個百戶之君”。夫差不堪屈辱,自殺了。

    【爭霸之後】

    【亡國之路】

    【無緣爭雄】

    “七雄並立”是戰國中期。

    介於三種不同的戰國起點說,推算出三個中期時間“前348年、前337年、前312年”。

    史記上記載的是:公元前333年,楚國楚威王滅了越國。

    這時,“七家”剛嶄露頭角,只有“齊楚”稱王。

    另一說:經過考古研究確定為公元前306年,楚國楚懷王滅了越國。

    此時,趙武靈王經胡服騎射才始稱王。

    不論在哪個時間點上,言之爭雄還尚早,都是各掃門前雪、自我發展的階段。

    【總結】

    “戰國七雄”都是前前後後歷經“變法圖強”才脫穎而出的,越國有過改革嗎?

    所以,“越國”本身就沒有“爭雄的實力”。

    縱觀其戰史,只是“家門口打打吳國”、“碰碰齊楚鄰國”。

    連家門口都出不去,何談“爭雄”!

    愛歷史、觀歷史,歡迎討論!

  • 6 # 零守護

    首先,越國是撐到戰國了的,越國公元前306年才被楚國所滅,戰國雖然開始時間有爭議,但是最晚在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時就開始了。

    其實,當時越王勾踐的霸主也只是區域性稱霸。主要是因為勾踐時期原來的中原霸主晉國忙於內鬥,無暇他顧,給了吳越先後稱霸的機會。

    越國在勾踐之後,共經歷了8個君王。其中,越王朱勾(勾踐曾孫)與越王翳(勾踐玄孫)是比較有作為的兩代。朱勾在位時期,越國滅了滕國與郯國兩個小國,但是國力跟中原各國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越王朱勾時期,越國與楚國經歷了多次戰爭,當時的越國還是有較強的軍事實力。其子翳時期,越國滅了齊國的附庸繒國。田氏代齊初期,齊國還是比較忌憚越國。後來齊國與楚國日漸強大,加上吳國舊貴族反越,越國不得不遷都吳,並實行兩京制(北方的琅琊與南方的吳)。不過,隨著遷都,越人開始南遷,在北方的影響力逐漸削弱。

    公元前375年,越國內亂,越王翳被太子所殺,越中國人又殺了太子。之後,越人擁立了錯枝為王,從此越國日漸衰落,最終在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時期被楚國所滅。

  • 7 # 君山話史

    春秋最後的霸業是勾踐創造的,但越國的霸權只是曇花一現。

    平心而論,越國只是僻處東南的小國,地小人稀,文明落後,難成氣候,越國的奇蹟只是因為有勾踐這樣的曠世英雄。滅吳之役,使越國迅速取代吳國而成為軍事力量最強的國家,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開始將東南夷國的影響力滲透到中原大地。

    全然落魄的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這意味著周王室承認越為諸侯之長,只是這種任命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是勾踐慷慨的施捨仍然贏得了諸侯們的尊重,他以淮上之地與楚,歸還吳國所侵佔的宋國土地,將泗水以東六百里之地劃給魯國。這樣大手筆的贈送,鞏固了越國在江淮東部的霸權地位。

    可是自滅吳之役後,越國衰落的徵兆初顯。首先是第一謀士范蠡悄然離去,他輔佐勾踐二十餘年,功勞赫赫。這個明智的人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至理,越王復仇心願以遂,稱霸之業已成,功成名就之後,能共苦的人未必能共樂。盛名之下,難以久居,他急流勇退,雲遊四方,最後落腳於齊國陶地,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精於政治謀略的他,在經商上亦有超人的天份,竟然在商場上所向披靡,富甲一方,號為“陶朱公”。

    可是另一名大功臣文種則下場悲慘,他的好友范蠡曾寫信給他,提醒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文種卻自恃功勞甚大,不願象范蠡灑脫而去。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踐的猜忌心日甚一日,當年文種為滅吳提出九策,而勾踐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著文種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勾踐的一席話暗藏殺機:“當年你的九策,僅用三策就破強吳,還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這些計策對付吳國的祖先。”並賜送一柄屬盧之劍,文種明白越王欲置己於死地,最終只得以伏劍而死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

    越國的人才與勾踐的意志,是這個東南小國得以威懾天下的原因所在。當這兩大元素不復存在時,越國走向衰弱似乎是必然的趨勢。公元前465年,一代豪傑勾踐與世長辭,我們不能奢望他的繼承者有著他因坎坷而磨礪出的堅強品質,能小心翼翼地維持國祚已屬幸運。

    越國自越王勾踐滅吳稱霸後曇花一現,王位傳了六世,到越王無彊時,越國的實力有所擴張。公元前334年,自視甚高的越王無彊率領越國軍隊傾巢而出,進攻楚國。然而在楚軍的猛烈還擊下,越國兵團潰敗,越王無彊在這次伐楚戰役中戰敗身亡。楚威王得理不饒人,在擊潰越軍後,他並不滿足,乘勝追擊,攻入越國,佔領吳地及浙江。經此一役,越國一蹶不振。越王無彊死後,他的兒子爭立,各據一方,有的稱王,有的稱君,越國只剩下沿海一小塊地盤,最後不得不向楚國稱臣,淪為楚的附庸。

  • 8 # 林屋公子

    越國沒有進入戰國七雄之列,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吳越地區在當時還是落後區域,儘管在春秋末年有吳國和越國霸權的曇花一現,但這是建立在老牌霸主國出現問題的基礎上。最早稱霸的是北方的齊國和晉國,但在因為卿大夫勢力過強多內亂;南方的楚國君主集權比北方好,但同樣也會受到干擾。吳越作為後起之秀才有崛起的可能,但從政治、經濟、技術、人口等整體評判,吳越並不如晉楚齊秦等國家。

    二、吳越地區統治者目光相對短淺。這當然不算是貶義,所謂“貧窮限制了想象力”,不管是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他們的目標更多都只是獲得霸權,而不是改革發展。吳王夫差就別說了,因為窮兵黷武,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勾踐比夫差更識時務,但是稱霸後也殺文種、走范蠡。當中原國家向君主專制蓄意改革的時候,越國似乎還沉浸在傳統霸主的美夢裡。

    三、末代越國國君戰術失誤。戰國七雄的評選應該至少有兩個標準,第一是萬乘之國,第二是秦統一前十年都存在。越國的兵力史書記載不多,但滅亡得是比較早的。根據《楚世家》,越國於前333年滅亡於楚國;楊寬先生《戰國史》考證定為前306年。起因是越王無強想攻打齊國,齊國策士慫恿其攻打楚國,結果無強不幸一戰被殺,越國的集權程度本身不高,是由諸多部落組成,很快也就解體了。

    感謝閱讀!

  • 9 # 象眼觀天下

    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不一樣。春秋時期只要曾經稱霸過,就可能被列入霸主行列,但是戰國時期,則要求國家一直堅持到秦國統一前才算“七雄”。

    越國在戰國前期曾經強盛過一陣,但後來被楚國所滅,所以無法算入“戰國七雄”。與此類似的還有宋國,宋國在戰國前期,宋康王時期,也曾經強盛一時,多次擊敗楚國、魏國和齊國,滅掉滕國等小國,但同樣是因為最後被齊國所滅,所以也沒有位列“戰國七雄”。

    戰國早期的越國和宋國,都曾經是一時強國,但因為後來被更強的國家所滅,所以沒有被列入七雄。

    “春秋五霸”中,稱霸是君主而非國家,稱霸的君主死後,這個國家如果國力下降,可能就不是霸主了,五霸的地位是前後相繼的關係而非同時存在的關係。“戰國七雄”則是以國家而論,而非以君主而論。七雄是同時存在的,而非前後相繼的。

    越國在戰國初期還是相對比較強大的,但是被楚國楚威王擊敗後,國家分崩離析,幾乎就不存在了,一般的戰國形勢圖也把原來的吳越之地算成楚國領土。

    大部分戰國地圖上,越地都是楚國領土。

    戰國時期持續了二百年左右,戰國的後一百年,越國是沒有參與到列國紛爭的和中原的統一戰爭中的,戰國時期各國的會盟也幾乎沒有讓越國參與。所以越國沒有被後來的史學家列入“戰國七雄”之中。

  • 10 # 龍久於池

    “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個勵志的對聯。但以為越國弱小隻有三千人馬就不對了。

    越國可以追溯到夏代的少康,是大禹之後。越國與中原較遠,文化落後但實力不錯,與楚國同是中原文明的邊緣。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晉國扶持吳國對抗楚國,楚國扶持越國對抗吳國。伍子胥和孫武兩個超級大V的加盟,使吳國武力暴漲,幾乎滅掉楚國,回頭打暴偷襲的越國,後來夫差俘虜了越王勾踐。

    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中了西施美人計,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吳國,這事大家都知道。

    越滅吳之後,實力很強,風頭超過近鄰楚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勾踐稱霸中原並遷都至琅琊,也就是諸葛亮的山東老家,由此可見越國之強大。

    戰國的標誌是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越國在戰國初期也發生了國君層面的動亂。勾踐死後,越國三代都發生了弒君的事件,所謂“越人三弒其君”。越國因內亂持續,國力受損。而與越國接壤的楚國、和齊國日益強大,越國無力中原爭霸,統治中心又回到南方。

    小國們間於齊楚、朝秦暮楚,而公元前306年的越王無疆,既想打齊國又想打楚國。楚威王早有滅越之心,曾派大臣昭滑到越國去調查了5年,準備充分之後,楚威王領軍進攻越國,大敗越軍,殺死無疆。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他的兒子們各以正統自居,紛紛建國,越國分裂。公元前333年楚國佔領越國核心地域,越人向閩越和嶺南遷移。

    進入戰國,越國爭雄面對是強大的楚國和齊國,相比齊國和楚國,越國更遠離中華文化核心區域,招商引智更難。想想楚國還被稱為南蠻,何況越國?思想文化和科技人才吸引不到,只能強盛一時。戰國中後期七國爭雄時,越國已經靠邊站了。

    越國的沒落與秦國的崛起區別在哪?一是地利不同,秦居關中,四塞之地,有地利優勢。二是秦中國人才政策好,吸引到能人,從商鞅到韓非子和李斯,從使用間諜鄭國到吸引孟嘗君田文為相,秦國的人才政策可謂超強。三是秦國國君層面的內亂少,明君多。

    回答完畢,敬請指正。

  • 11 # 史論縱橫

    從各種資料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還擁有一定的實力

    其實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春秋五霸一共有很多版本,其中兩個版本比較流行,一個是《史記》中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個是《荀子·王霸》中認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再回到問題當中,為什麼在春秋時期最後稱霸的五霸之一越國,在戰國時期為何沒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除了越國之外,還有《史記》版本中的宋國,也沒有位列戰國七雄。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越國在戰國初期就被滅了,所以沒有上榜,這是不對的,越國和宋國在戰國時期存在很長時間,尤其是宋國,基本就是在戰國後半期被齊國吞併的。

    在戰國初期,越國曾一度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討伐齊國,可見實力的強大。

    從《史記》中關於趙武靈王繼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戰國中期,越國和宋國還是很有實力的,趙武靈王繼位的時候,應該就算是戰國中期了,當時魏、秦、楚、齊打起趙國的主意。

    (看當時越國的地盤還是挺大的)

    當時是魏國雖然已經開始衰落,但是也算是強國,除此之外就是戰國三強秦、楚、齊了,可以說,這四個政權要是聯合起來搞點事情,那還是輕而易舉的,但是年輕時候的趙武靈王趙雍命令全國戒嚴,隨時準備應戰。在外交方面,趙雍聯合韓、宋、越、婁煩等國形成一個小聯盟,一同對抗強國入侵。

    主要來說就是宋國牽制齊國,越國牽制楚國,南韓和趙國對付秦國和魏國,最終使得各國圖滅趙國的野心沒有達成。

    由此來看至少當時越國還可以牽制一下楚國。

    那麼,越國為什麼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呢?

    主要還是看對戰國七雄的評比,縱橫認為,從越國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時間,影響力,地理位置以及對戰國發展的作用角度來說,越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必須要立國時間長

    戰國七雄最先被滅亡的國家是南韓,也就是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一共就九年時間,這是最起碼的標準。

    (戰國中期越國被滅)

    越國是在公元前306年攻打楚國被反打,最終滅國,相比于越國來說,宋國存在時間更長,一直堅挺到公元前286年,比越國多挺了20年,然而也沒有上榜,從這一點來說,還是未能陪跑全程。

    必須要有一定的影響力

    越國在春秋時期一直試圖北上爭霸,雖然最後完成了爭霸,但是越王勾踐死後,面對內部的矛盾無力解決,然後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初期,越國也一直想要秀自己的存在感,但是在齊國和楚國崛起的過程中,吳國貴族也有復仇的傾向,最終使得越國逐漸退出爭霸的行列。

    越國從"諸咎之亂"後,宮廷中不斷上演弒君弒父的悲劇,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

    七雄中最弱的兩個國家,南韓和燕國雖然存在感弱一點,但是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影響力,尤其是燕國聯合五國擊敗齊國,在戰國時期也是一件大事。

    越國地理位置太偏,不利於其持續爭霸

    戰國七雄中,實際存在感比較強的應該是中原各國,圍繞趙魏韓的秦楚齊相互爭霸,然而越國地處長江下游,不僅生產力不如其他國家,就連對外戰爭也都是處於不利狀態。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還想要北上攻打齊國秀一下存在感,後來決定攻打楚國,當時楚國也在北上征戰,國內處於空虛狀態,最後被越國一下子打敗了。

    (中國地勢圖,西高東低)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越國攻打是仰攻,作戰不利,而楚國打越國就是俯攻,相對來說更容易一些。

    越國在戰國時期沒有進行變法圖強措施

    以縱橫對戰國的理解來看,戰國和春秋存在本質的區別的地方就是,戰國普遍進行變法,以增強自己的實力。

    戰國七雄之所以能夠成為七雄就是因為都是透過變法來完成的,比如魏國魏文侯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楚國吳起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改革,趙國胡服騎射改革,燕國燕昭王改革。

    (商鞅變法)

    相比較而言,越國還是和春秋時期沒有什麼變化,新時代當然是新景象,越國顯然有點落伍了,就從這一方面來說,也不夠戰國七雄的格。

    綜上,想要成為戰國七雄,必然是最後陪跑到秦國統一之戰的,另一方面要有足夠的影響力,最後是否進行變法也是重要的考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犯人在看守所生病了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