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群體的風格 歷史進入漢代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建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時期的建築群體佈局特點有這樣幾個。 首先是開始運用中軸線的手法對宮殿建築群、禮制建築群以及院落空間的組合進行佈局,這種手法由於可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勢,一直被其後的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兩代以北京城為代表達到顛峰。 其次是重要建築入口前均設闕,李白在《憶秦娥?思秋》中寫到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裡所提到的“闕”音確,是中國古代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以記官爵、功績的建築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漢代闕廣泛運用在宮殿建築、園林及陵墓建築中。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簷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雙出與三出(僅天子可用三出),古時“缺”字和“闕”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有時在兩闕之間聯以短簷,以強調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獻中有關闕的記載頗多,漢宮中有關長樂、未央、建章諸宮闕之敘述更是早已為人所盡知。另外在畫像磚、畫像石、建築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 而後是建築的形式、結構、型制都較前代成熟與完備,建築組群的輪廓線生動而豐富,組合形式多樣,既有高臺建築群,又有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式佈局中常以門、迴廊襯托最後主體建築的莊嚴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縱橫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襯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個組群呈現有主有從,富於變化的輪廓。 最後是明堂辟雍的出現。“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築兩種含義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頒佈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像闢(闢即璧,皇帝專用的玉製禮器),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單體建築的風格 漢代木結構的工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從西漢初期主要以高臺建築為主,而到了西漢末年樓閣建築大量出現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漢代建築在結構上,不僅臺梁、穿鬥、井榦三種水平木製結構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豎向構架形式也開始出現並奠定了以後1000多年高層木構建築的基礎。 漢代建築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劃分,包括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臺基多為夯土夯實,外包花紋磚。高臺建築臺基很高,西漢早年有幾十米高的,以後逐漸降低。據文獻記載,未央宮前殿 “疏龍首山以為殿臺”;“重軒三階”。 漢代屋頂的形式已很完備,有四阿、歇山、懸山、攢尖、平頂等,除此之外,還有重簷、臺階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築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簷口、脊多是直線,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翹的例子。屋頂瓦當均為全圓瓦當,紋樣很豐富。有動物紋:四靈(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龍、鳳等,文字紋樣多為“漢並天下”這類吉祥文字,另外還有一些描繪自然現象的雲紋、火焰紋等紋樣。 漢代建築在色彩方面,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傳統並加以發展,如宮殿的柱塗丹色;斗拱、樑架、天花施彩繪;牆壁界以青紫或繪以壁畫;官署則用黃色;雕花的地磚和屋頂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 皇家宮苑的建築風格 漢代政治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雄大的文化積累,成為皇家宮苑深入發展的前提。在園林風格上,西漢與秦有明顯延續性。以山水資源為基礎;以仿天象而立宮苑的主導意向繼續發展。其中苑中苑的設計和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對後世園林影響極為深遠。 皇家宮苑是西漢造園活動的主流,它繼承秦代皇家宮苑傳統,保持其基本特點而又有所發展、充實。“宮苑”是漢代皇家園林的普遍稱謂。其中“宮”有連線、聚集的含義,通常指帝王住所、宗廟、神廟。“苑”原意為“養禽獸所也”,後多指帝王遊獵場所。 漢代皇家園林的設計與宮殿設計緊密結合,互為表裡。宮殿均基臺崇偉,借山岡之勢,居高臨下,上起觀宇。而在苑囿之中,或者建湖泊以行舟觀魚,或者建樓臺以登臨遠眺。充滿理想,欲近神仙。各宮殿之間,設閣道將基臺彼此相連,綿亙連屬,如長橋飛虹,互相通達,用以連線。元代李好問曾這樣描述:“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榦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覺森竦。使當時樓觀在上又當何如?”這對於整個建築的印象,可以說是一個深刻的描述。 漢長安城內外,史書記載比較詳細的是長樂、未央、建章三宮。 長樂宮,建於秦,漢加以修繕。史書記載:宮週迴二十里,在長安城內之東南部,其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除去兩序,其修廣略如今北京清宮太和殿。秦阿房宮殿前銅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宮成,適當叔孫通習禮成,諸侯群臣朝會竟朝置酒,無敢歡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在現存的瓦當中也發現有“長樂萬歲”及“長樂未央”的銘文。 未央宮,漢代新創之第一宮,《漢書?高帝紀》中記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蕭何受命修建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說,自櫟陽徙都長安。 未央宮位於長安城內之西南部,根據現存門闕記載可以考證出名目的宮殿就有八十多座。未央宮後宮分為八區,其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芬芳也”。溫室殿“牆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盡顯冬處之溫暖。”清涼殿則是“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中夏含霜,夏居之則清涼也。” 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前殿高度高於未央宮,宮殿東側設鳳闕高二十餘丈;西面圈地數十里豢養虎豹等猛獸;北面圍湖泊,名曰太液,湖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果,模仿海中神山、龜魚的形象。建章宮與未央宮之間,則“跨璣池,作飛閣,構輦道以上下”。 建章宮南面正門稱為閶闔,“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五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以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樓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內列鳳闕及宮之東闕,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銅鳳凰為飾。” 宮中另有神明臺,是漢武帝命人建造用以求仙。“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建築群體的風格 歷史進入漢代後,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使建築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時期的建築群體佈局特點有這樣幾個。 首先是開始運用中軸線的手法對宮殿建築群、禮制建築群以及院落空間的組合進行佈局,這種手法由於可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勢,一直被其後的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直至明清兩代以北京城為代表達到顛峰。 其次是重要建築入口前均設闕,李白在《憶秦娥?思秋》中寫到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裡所提到的“闕”音確,是中國古代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以記官爵、功績的建築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漢代闕廣泛運用在宮殿建築、園林及陵墓建築中。外觀大體分為闕座、闕身與闕簷三部分。闕身依數量有單出、雙出與三出(僅天子可用三出),古時“缺”字和“闕”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有時在兩闕之間聯以短簷,以強調其出入口的效果。文獻中有關闕的記載頗多,漢宮中有關長樂、未央、建章諸宮闕之敘述更是早已為人所盡知。另外在畫像磚、畫像石、建築明器中的形象也有不少。 而後是建築的形式、結構、型制都較前代成熟與完備,建築組群的輪廓線生動而豐富,組合形式多樣,既有高臺建築群,又有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廊院式佈局中常以門、迴廊襯托最後主體建築的莊嚴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縱橫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襯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個組群呈現有主有從,富於變化的輪廓。 最後是明堂辟雍的出現。“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築兩種含義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頒佈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像闢(闢即璧,皇帝專用的玉製禮器),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單體建築的風格 漢代木結構的工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這從西漢初期主要以高臺建築為主,而到了西漢末年樓閣建築大量出現的歷史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漢代建築在結構上,不僅臺梁、穿鬥、井榦三種水平木製結構形式已基本形成,而且豎向構架形式也開始出現並奠定了以後1000多年高層木構建築的基礎。 漢代建築在立面上通常分三段式劃分,包括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臺基多為夯土夯實,外包花紋磚。高臺建築臺基很高,西漢早年有幾十米高的,以後逐漸降低。據文獻記載,未央宮前殿 “疏龍首山以為殿臺”;“重軒三階”。 漢代屋頂的形式已很完備,有四阿、歇山、懸山、攢尖、平頂等,除此之外,還有重簷、臺階式屋面的做法。早期建築屋面的高度很小,坡度平緩;屋面多直坡而下,很少反宇;簷口、脊多是直線,很少看到曲脊和起翹的例子。屋頂瓦當均為全圓瓦當,紋樣很豐富。有動物紋:四靈(青龍、白虎、玄武、朱雀)、龍、鳳等,文字紋樣多為“漢並天下”這類吉祥文字,另外還有一些描繪自然現象的雲紋、火焰紋等紋樣。 漢代建築在色彩方面,繼承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傳統並加以發展,如宮殿的柱塗丹色;斗拱、樑架、天花施彩繪;牆壁界以青紫或繪以壁畫;官署則用黃色;雕花的地磚和屋頂瓦件等也都因材施色。 皇家宮苑的建築風格 漢代政治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雄大的文化積累,成為皇家宮苑深入發展的前提。在園林風格上,西漢與秦有明顯延續性。以山水資源為基礎;以仿天象而立宮苑的主導意向繼續發展。其中苑中苑的設計和一池三山的山水模式對後世園林影響極為深遠。 皇家宮苑是西漢造園活動的主流,它繼承秦代皇家宮苑傳統,保持其基本特點而又有所發展、充實。“宮苑”是漢代皇家園林的普遍稱謂。其中“宮”有連線、聚集的含義,通常指帝王住所、宗廟、神廟。“苑”原意為“養禽獸所也”,後多指帝王遊獵場所。 漢代皇家園林的設計與宮殿設計緊密結合,互為表裡。宮殿均基臺崇偉,借山岡之勢,居高臨下,上起觀宇。而在苑囿之中,或者建湖泊以行舟觀魚,或者建樓臺以登臨遠眺。充滿理想,欲近神仙。各宮殿之間,設閣道將基臺彼此相連,綿亙連屬,如長橋飛虹,互相通達,用以連線。元代李好問曾這樣描述:“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榦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覺森竦。使當時樓觀在上又當何如?”這對於整個建築的印象,可以說是一個深刻的描述。 漢長安城內外,史書記載比較詳細的是長樂、未央、建章三宮。 長樂宮,建於秦,漢加以修繕。史書記載:宮週迴二十里,在長安城內之東南部,其前殿東西四十九丈七尺,兩序中三十五丈深十二丈,除去兩序,其修廣略如今北京清宮太和殿。秦阿房宮殿前銅人十二,亦移列此殿前。宮成,適當叔孫通習禮成,諸侯群臣朝會竟朝置酒,無敢歡譁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在現存的瓦當中也發現有“長樂萬歲”及“長樂未央”的銘文。 未央宮,漢代新創之第一宮,《漢書?高帝紀》中記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蕭何受命修建央宮,上見其壯麗,甚怒。何曰“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以重威,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上說,自櫟陽徙都長安。 未央宮位於長安城內之西南部,根據現存門闕記載可以考證出名目的宮殿就有八十多座。未央宮後宮分為八區,其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以椒和泥塗壁,取其溫而芬芳也”。溫室殿“牆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盡顯冬處之溫暖。”清涼殿則是“以畫石為床,文如錦,紫琉璃帳,又以玉晶為盤,貯冰於膝前,玉晶與冰相潔。中夏含霜,夏居之則清涼也。” 建章宮,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建。前殿高度高於未央宮,宮殿東側設鳳闕高二十餘丈;西面圈地數十里豢養虎豹等猛獸;北面圍湖泊,名曰太液,湖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果,模仿海中神山、龜魚的形象。建章宮與未央宮之間,則“跨璣池,作飛閣,構輦道以上下”。 建章宮南面正門稱為閶闔,“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五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以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樓屋上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內列鳳闕及宮之東闕,均高二十五丈,亦均以銅鳳凰為飾。” 宮中另有神明臺,是漢武帝命人建造用以求仙。“高五十丈,上有九室,其上又有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