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糖日常
-
2 # 中原大司馬
臥薪嚐膽是一個形容,當時的勾踐被困吳國能夠痛定思痛在惡略的環境中隱忍,待時間成熟厚積薄發的一種形容方式。當然這種精神是我們後人值得學習的
-
3 # 泰岱程碩
“臥薪嚐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有付對聯相信學霸們都聽過,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下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聯說得就是夫差與勾踐在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的事。很可惜,這件事就是頭尾正確——先是吳國控越,後是越國吞吳,中間的都是編的戲文,賺我們一把眼淚而已。下面根據最新發布的文獻重新詮釋一下這個古老的故事。
一、《史記》編出了“嘗膽”的故事,《呂氏春秋》作了擴張描述,蘇軾造了“臥薪嚐膽”的典故。
在春秋戰國時代,吳越不過是東南沿海蠻夷小國,“文身斷髮”、好吃蛇等腥物,本不為中原各國重視,也就是發生了吳越爭霸,許多書籍如《左傳》、《國語》、《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屍子》、《呂氏春秋》、《史記》、《韓詩外傳》、《淮南子》、《越世家》、《吳越春秋》等書都記載了這種反轉,我們才大致瞭解勾踐在春秋末期爭戰稱霸的君主形象。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入侵越國,越俘刺死吳王餘祭;
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先攻越國,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
十五年(前505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此後兩國交戰,專業拉鋸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勾踐元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敗,闔閭受重傷而死;
二十六年(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集全國之兵在夫椒山大敗勾踐,勾踐急得差點自殺,之後就是巧用文種、范蠡、計然之策,幫越國渡過難關,所謂“臥薪嚐膽”就發生在這次戰爭之後,“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在笠澤(又作囿,今江蘇吳江一帶)大敗吳,夫差被迫逃回姑蘇城(今江蘇省蘇州市)中,龜縮不出;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包圍姑蘇城;
四年(前473年)十一月,被圍多年的姑蘇城破,夫差逃到姑蘇山一帶,相求和不許,自殺,吳亡。
其實,我每次聽這段故事,都感覺吳越世仇,夫差和勾踐又有殺父之仇,居然能夠在佔據巨大優勢情況下輕易放過勾踐,真是心胸過於宏大,有悖人倫。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的故事,沒有提到“臥薪”的情節。早就有人根據大量資料考證了,這只是史遷的小說家之言,不是真史。
而《呂氏春秋·季秋紀》進一步說:“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 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蓆,口不甘厚味,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鐘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來其心。”到了蘇軾這裡,寫了篇《擬孫權答曹操書》,以孫權口吻稱“僕受遺以來, 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是說孫權“臥薪嚐膽”, 與勾踐並無聯絡。只是大家無意中把“身不安枕蓆”想象為為“臥薪”而已。
到了《吳越春秋》,又透過增改、細膩化情節,來深化勾踐的忍辱負重形象,出現了忍辱嘗糞、九術伐吳、敬蛙誓師等情節,勾踐的故事逐漸豐滿起來。
二、清華簡《越公其事》把故事打回原形。
清華簡第七冊中公佈了《越公其事》,共75支簡,分為11章,詳細記載了勾踐滅吳的過程,與勾踐有關的歷史史實大體上沒變化,但細節突然發生了重大改變。
1、第1—3章詳細敘述勾踐派大夫種到吳師求和,吳王說服申胥(伍子胥)答應求和的過程。
這一段合理解釋了一個疑問,在夫差傾全國之力大敗越國之後,為什麼不乘勝滅越,而是給對手留下機會引來將來報復。真實原因就在於夫差滅越實力不足,不得不與勾踐禮貌許和,在越國舉國順服情況下同意退兵。
當時,勾踐令大夫種見夫差求和,話語裡軟硬話都有。軟話就是,一旦同意求和——“君如為惠,邀天地之福,毋絕越邦之命於天下,亦使句踐繼纂于越邦。孤其率越庶姓,齊和同心,以臣事吳,男女服”。“臣事吳、男女服”,可以理解為戰敗稱臣,男女供奉,並不一定是都親自到吳國去做奴隸臣妾。而硬話是,你若不同意和,我這邊就要狗急跳牆了——“君如曰:‘餘其必滅絕越邦之命於天下,勿使句踐繼纂于越邦。’巳! 君乃陳……王親鼓之,以觀句踐之此八千人者死也”——越國剩下的最後八千死士就要玩命了,看著辦!
而夫差這邊卻出奇地溫和禮貌,好言好語答應了越國的求和要求。申胥(伍子胥)看不下去了,果然開口進諫,“王其勿許! 天不仍賜吳于越邦之利。且彼既大北於平原,以潰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今越公其胡有帶甲八千以敦刃偕死?”就是說別叫他哄了,滅越天賜良機啊。
夫差則不急不惱,耐心向申胥解釋了三條準和的理由:形勢對吳有三不利,一是遠離吳土,道路太遠,後備跟不上;二是吳之將士戰死過 半,兵力不足;三是越人還有八千,鬥志旺盛,惹急了拼死決鬥勝負難料。之所以沒有乘勝追擊剿滅勾踐,是因為自估實力足,沒有獲勝把握。“申胥乃懼,許諾”。不是懼夫差,而是懼繼續開戰的結果。經過君臣協商,又恢復了一團和氣。
看看這段描述,簡直是顛覆了全部歷史記載的細節,根本沒有什麼勾踐入吳三年為奴的事,更沒有“服侍夫差,為其前馬”的受辱事。勾踐未受大恥,日後自然也不需要“臥薪嚐膽”,自灌雞湯。
我甚至想,闔閭敗了是真,但直接死亡原因可能不是受重傷,而是因受傷帶來的心理恥辱。這樣,越國臣服了,恥辱得雪,自然也不好提替父報仇了。
當時夫差許和是獨立決策,壓根沒有受到奸佞伯噽影響。夫差本人既不貪財,也不好色,沒有趁機勒索點稀奇古怪的事物,三觀很正。這樣,也就沒有了越國進貢西施的可能性,更不會有最後把西施沉江的事發生。西施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單純的美。
得出這結論是因為,夫差以及其謙卑的語氣答應了使者求和的要求——“吳王乃出,親見使者曰:‘Lacrosse公不命使人而大夫親辱,孤敢脫 罪於大夫。’”接著解釋這回吳軍入越是因為“無良邊人”挑起釁端,現在越公棲在會稽,自己擔心不良之部下縱火于越邦,所以入守越之 宗廟以等待越的使者。
真相原來是,兄弟,這回誤會了,我是替你看會宗廟,打擊跨境縱火的恐怖分子,你服軟了,我也滿意了,拍屁股走人。
2、第4-9章敘述勾踐在三年休養生息之後,依次實施五政,使越國逐漸國富兵強、刑罰嚴明、民心一致、敬畏效死的過程。
吳軍撤了,勾踐並沒有馬上發奮起來,而是除了一些建宗廟、修祟位、祈求民安等凝聚民心、恢復國家常態的舉措外,其他均一切照舊,無為而治三年,休養生息。這才開始逐漸實施富國強兵的“五政”。
“五政”是為滅吳實施的五個方面舉措:第一,對己則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音;第二,對民則老老慈幼,長其孤而問其幼;第三,修其政令,寬其刑罰,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第四,經濟上富者安之,貧者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第五,外交上交好楚、齊、晉等大國。
說實話,這“五政”在今天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比如“施民所欲,去民所惡”和“富者安之,貧者與之”等。
最後才是整齊民心,嚴峻刑罰,凡不恭不敬,有所怠慢則懲罰殺戮,使得“越邦庶民則皆震動,荒畏句踐,無敢不敬”。
3、最後兩章分別敘述對陣決戰,大敗吳師,拒絕吳王之求和,最終滅吳。
這段就是越國休養生息後終於滅了吳國。
有意思的是,和史書記載中的勾踐一方面是有為之君、另一方面則是刻薄寡恩之人的形象不同,《越公其事》記載的是勾踐對夫差並不算一味地刻薄寡恩。為了國家的利益不能重蹈夫差覆轍,他不同意求和——“天以吳土受越,句踐弗敢不受”;但同時對亡國之君又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王其毋死! 民生地上,寓也,其與幾何? 不穀其將王於甬句重,夫婦三百,以屈盡王年”。
看到這裡,不禁懷疑夫差的最終命運是什麼,是自殺還是在勾踐留一條生路後圈禁而死。當然,也不排除這純粹是勾踐的漂亮話,作為當年夫差“手下留情”的回報。
簡文很短,能說的就這些。
三、由於清華簡的出現,沒有顛覆歷史大事件的脈絡,但是顛覆了許多歷史細節。這說明中國史的本質是信史,不管什麼時候出現新的材料,大局上不會有太多衝擊。但細節上就充斥不少變數了。我們否認“臥薪嚐膽”在歷史上發生過,但不應否認作為故事出現有其良好的教化意義。
正如讀歷史,《三國志》肯定枯燥,讀《三國演義》雖然充滿大量虛構可是能讓你愉悅,這兩者不矛盾。在讀真史方面,最好是在無趣的歷史記載中讀出有趣的意境來。
-
4 # 烽火野史
可能沒有。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越王勾踐世家》中,說:“吳既敵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這是目前發現最早出現“嘗膽”記載。但沒有寫到勾踐臥薪之事。
東漢時期,趙曄在《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說越王勾踐“越王念復吳仇,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從“置膽於坐”變成了“懸膽在戶外”,與司馬遷記載略有不同,但都提到了“嘗膽”。臥薪之事則有爭議。有人認為“用蓼攻之以目臥”中的“蓼”,是苦菜的意思。蓼薪,意思就是說蓼這種苦菜聚集得非常多。勾踐準備了許多蓼菜一定是用來磨鍊意志,“攻之以蓼”也可以說是“攻之以蓼薪”。也就是說那時勾踐日夜操勞,眼睛十分疲倦,就想睡覺,即“目臥”,但他用“蓼薪”來刺激自己,以便能夠忍耐克服,避免睡覺。後人把“臥薪”說成是在硬柴上睡覺,是曲解了《吳越春秋》的意思,因為“臥薪”可能本來是眼睛遭受折磨而不是身體遭受折磨。但這種說法有還是難以完全服眾。
北宋明確出現“臥薪嚐膽”一詞。北宋蘇軾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臥薪嚐膽”首次被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蘇軾模擬孫權口吻,寫道“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這是首次出現“臥薪嚐膽”一詞,但並不是描寫勾踐的。
-
5 # 能力提升進修班
是真的。
春秋末期,吳王夫差發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被捉來吳國當了馬伕,日夜侍候馬匹。越王勾踐每天睡在柴草上,臨睡前,用舌頭舔舔鹿膽的苦味,以此來提醒自己過往苦日子,要發奮圖強,報仇復國。
對於昔日的君王來說,走到如此境地,是非常難堪的。但是勾踐暗下決心,一定要恢復自己的國家,所以他沒有露出絲毫的抗拒神態,老老實實養馬。勾踐還裝出對夫差忠心耿耿的樣子。用心替他駕馭馬車,態度謙卑。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就放他回國。
勾踐回國後,決心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和百姓同甘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就“臥薪嚐膽”,還常自問:“你忘了在吳國的恥辱嗎?”
勾踐又給吳王送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就更加只顧吃喝玩樂,無心國政,弄得國家日漸衰弱。經過二十年的充分準備,勾踐看時機已經成熟,就在吳國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領兵把吳國打得大敗。夫差感到很羞愧,舉劍自刎而死。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華人感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時,西方也在同樣上演著相似的歷史。這就是著名的——卡諾莎覲見,也稱卡諾莎之行。
回覆列表
換個思路,越王勾踐是否臥薪,薪,意思是柴草的意思,在古代睡柴草的無非是乞丐,囚犯之類的角色。而史書記載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也就是說他被吳國囚禁了三年,這三年當中,作為囚犯的越王勾踐肯定是臥了薪的。至於被釋放回國以後,他有沒有再臥薪,歷史已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