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說豫見

    公就是公爵的意思,爵位自高到低分為公、侯、伯、子、男。西周時周王為天子,諸侯國的國君按照爵位稱呼,比如宋國國君為公爵,稱為宋公,公爵很少,秦國為伯爵,其國君稱為秦伯。周朝封的公爵很少,只有宋國、虢國、衛國等少數國家,侯爵相對多些,燕國、齊國、晉國、魯國等都是侯爵,楚國爵位是子爵,稱為楚子。

    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強大的國家紛紛自封為王,儼然與周天子平起平坐。以至於秦滅六國之後,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更超過周王,於是發明了一個皇帝的稱號,是比王更高的尊稱,皇帝之下可以分封王、侯,這樣形成了王、公、侯、伯、子、男這樣的爵位分封體系。

    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曹丕為皇帝,國號為魏。為了體現對前朝皇帝的尊敬,按照傳統的禮制,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封地就是山陽郡,在現今焦作,在山陽郡內,劉協仍是皇帝。公爵就是當時國內除皇帝之外最高的爵位了,當時並沒有封任何人為王爵,隨後才封曹氏宗親為王。

    至於劉禪,則是蜀國滅亡時出城投降,魏國為顯示大度,同時也是給尚未攻取的吳國看,出於統戰的需要,封劉禪為安樂公,但這個安樂公封地只是個縣,比劉協的山陽公差遠了。

    而吳國滅亡時,吳國皇帝孫皓也投降了,但只被封為“歸命侯”,連公爵都不是了。

  • 2 # 騎驢去高考

    大凡亡國之君,一般都沒有好下場,就算你抱頭鼠竄,投降了也沒有好下場。一方面,那些亡國的不是懦弱就是智商欠費,他們只求能得一個榮華富貴,至於能不能當老大,那都是次要。這就是他們愚蠢的地方,在君主專制的情況下,你以為你不想做老大你就可以不做老大?你以為你能全身而退?另一方面,那些勝利者都精的跟猴一樣,你不招惹他,他都想咬你一口,何況你佔著他想要的東西,你說你能有個好?那些深諳帝王之道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絕對不能婦人之仁,否則今日戰敗的對手就可能是明日的自己!

    對於那些亡國被俘的亡國之君,我們粗看一下他們的履歷都會得出一個結論,活該!但也有一些另類,人們對他們的命運懷著一絲同情與傷心,像那個非常典型的李後主。劉禪也是這一類人,就衝著他給了諸葛亮充足的信任,使他能放開手腳在蜀漢大展巨集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據說因為自己的可愛,他還成功地殺死了自己的政敵司馬昭。雖然千百年後,劉禹錫賦詩說,"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但是說句良心話,這跟咱禪哥有個錘子關係。你說丞相明知道幹不過人家曹魏,還非要拉起人馬和人家打,結果連內褲都輸了。自己就這麼個熊樣子,統治蜀漢都統治不好,你說丞相要真把曹魏滅了,誰來統治,那麼一大攤子事,咋整?

    咱禪哥就是這麼個實在人,他覺得有蜀漢就夠了,反正自己每天都很開心。雖然丞相說國家統一大業勢在必行,漢朝的烈祖烈宗是不願看到現在這樣的景象的,他也連連附和,但是他內心深處真是覺得沒有必要。

    結果丞相就讓人給幹掉了,人家大軍一來,立馬就玩完了。丞相把家底都拼光了,還有自己那個不爭氣的爹,還有那不懂事的二叔和三叔,哎,你說自己命怎麼能不苦呢!

    你問我"公"是什麼,公是個職位,是個職稱,是一生的奴才,總不能是皇上本人吧,當然了,俸祿也很優厚,但少不了遭人白眼,弄不好就被人弄死了!

  • 3 # 混沌文化

    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禪位給魏文帝曹丕,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以河內山陽郡(在今河南焦作山陽區)為封國。魏文帝向劉協許諾:“天下之珍,吾與山陽共之!”

    263年,蜀後主劉禪降魏,魏帝廢除他帝位之後,封之為安樂公。同時還為劉禪建立了所謂的安樂公國,食邑萬戶。

    那麼,“山陽公”、“安樂公”這兩個稱號的“公”,究竟是什麼意思?實質上又代表了什麼呢?

    早自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關於“公”的說法。《周書·武帝紀上》記載:

    到了西周末期、戰國,自秦國商鞅變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後,按軍功授爵逐漸成為諸侯國鼓舞士氣、壯大軍勢的慣用手段。

    先秦的爵位與後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戰國時期,有爵位身份的就可以自成一個“國”,在諸侯國內向下屬卿大夫和士分封食邑,享有相對獨立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軍事、稅賦等各項權力,至於周天子則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享有爵位的只需履行按時朝貢、戍邊等義務即可。戰國時期各地食邑相互兼併,世襲制逐漸廢弛,傳統的貴族爵位也隨之不復之前的效力。

    等到秦朝在全境推行郡縣制以後,所有地方官僚由中央任免且受到中央政府的嚴格控制;與此同時,承受封爵者在其封邑內也漸漸被剝離了統治權利,這些貴族的食祿改為以征斂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其數量按民產計算,與周代按田邑大小區分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漢初統治階級撤銷了很多爵位,只留下了王侯兩級,但後來還是封了公爵,也就是後來以外戚身份篡位的安漢公王莽。王莽篡漢給劉氏造成了極大的陰影,所以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公爵就成為了統治階級內部心知肚明的禁忌,甚至直到東漢末年,儘管漢室皇權已經衰微,曹操獲封魏公一事仍舊受到了荀彧麾下的大臣反對。

    那麼,為什麼漢獻帝劉協禪讓皇位後受封的只是個公爵呢?

    論理來說就算有擔心篡位的忌諱不封王爵,至少也能算個侯爵吧?這件事得從漢高祖劉邦說起。當年白馬之盟的時候,劉邦與大臣們立盟宣誓:

    至於蜀漢懷帝劉禪被封公爵,也是有一些說法的。

    在劉禪投降魏國的時候,曹魏無論從軍事、政治,抑或人才等各方面,都已經明顯遠勝其餘兩國。這時候蜀漢的投降無疑為魏國完成一統起到很大的助益。首先,自願投降的蜀國沒有對魏造成太大的兵力損失,而此時貿然殺了降國的君主,很容易引發蜀國舊臣和民眾的自發暴動;其次,劉後主裝傻充愣“樂不思蜀”的本領實在高明,就連司馬昭都沒能看穿;再有就是,這時候吳國仍在魏軍的大勢下苦苦堅持,留下劉禪並且給他封爵好生供著,無形中也是一種對吳國攻心的陽謀。

    由此可見,山陽公是郡公,而且“位在諸侯王上”,除了依舊沒有太多實權以外,可以說是地位很高了。然而劉禪受封的“安樂公”,雖說名義上他的食邑被稱為“安樂公國”,但實質上安樂僅僅只是一個縣的範圍,而且刻意取了“安樂”兩字的意思,司馬昭意在告誡劉禪安心享樂就好了,不要去想那些復國之類的蠢事。所以比起劉協的山陽公來,安樂公的地位要低得多。

  • 4 # 傲視蒼穹39

    這裡的“山陽公”、“安樂公”的“公”是爵位,就是待遇級別,不是官職。就像軍長;有少將,也有中將、上將一樣。軍銜只代表待遇,軍職才代表權力。在戰國時代之前,商、周都是論功大小封爵為“公、侯、伯、子、男”五等,春秋時的魯國、宋國都是公爵,楚國很大卻僅是子爵。所以,最早稱王的就是楚國。這個時候的爵位,與後來的爵位含義是不同的。有爵位的,就是一個諸侯國。可以有國家的一切機構、包括軍隊,只是有一個名義上的共主商王(或周王)。到漢代侯以下的級別已經沒有了,但侯爵卻分為了亭侯、鄉侯、縣候,縣候就是侯爵最高級別了。而這個侯爵是不能稱為“國”的,和春秋之前是不同含義的。成為侯爵的人,可以享受封地的一切稅收,但卻是沒有行政治理權的。更不能有自己的軍隊和行政班子!

    在東漢末年,尤其是三國時期,侯爵已經多如牛毛,很多都僅是名義上的,一種榮譽而已。像關羽的“漢壽亭侯”,劉備的“宜城亭侯”,都是空有其名的,沒有任何實質利益。曹魏還有指定“食邑”有多少戶,封到敵國的土地上的空銜也沒關係。蜀漢卻連這點都沒有。

    而漢獻帝的“山陽公”,是可以享受“山陽”這個地方的一切利益的。除了沒有軍隊,估計還有一定的治理權。所以,他還能得到當地人的愛戴。而劉禪的“安樂公”就不好說了;應該是一種純粹的待遇,因為沒有資料記述他有封邑或食邑,估計司馬家是按照“公爵”的待遇級別把他養起來而已。從漢代的級別來看,“公”一級是不會隨便封給別人的,應該是特殊人物才有可能得到這個級別的稱呼;例如王莽、曹操、司馬懿、劉協、劉禪這些特別的人。諸葛亮若是不死,而又能奪得關中的話,也是有可能得到“公”這個爵位的!

  • 5 # 我要嘗試一下

    公,在那時就是一種爵位,而不是後來對人的一種尊稱。

    中國歷史上爵位制度最早起於夏朝,《通典.職官.封爵》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侯、伯、子、男。商朝置爵三等:公、侯、伯,無子、男二等。

  • 6 # 人間一塵

    這是一種爵位。

    封建時代,最高統治者為皇帝。

    皇帝以下為王爺。一般均為皇帝的兄弟,子侄。

    王爺分為親王,郡王。

    王以下分為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你所說的"山陽公"就是五等爵位最高的一等。

    清曾國藩立了不世之功,只被封分為侯,沒有封到公。

  • 7 # 方圓論壇

    比如秦二世死後子嬰繼位但秦國以滅所以子嬰被劉邦封為秦王。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拉攏關中人的民心。再比如司馬炎篡魏建立晉朝。司馬炎不也冊封了曹魏最後一個皇帝曹奐為陳留王嘛。實際上這已經是司馬炎大度了。一般來說亡國之君最高也就封公而已。異姓不得封王從劉邦之後就一直被徹底的貫徹了下來。而三國時期東吳的最後一個皇帝孫皓之所以f爵位被降低為侯爵也是因為當時士人普遍覺得東吳根本就沒資格成為一個皇帝之裔。因為三國時期曹魏代替了西漢,而蜀漢又是西漢的延續。東吳就不一樣了。一直以來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在滅掉東吳之後才會被封為侯爵。

  • 8 # 無筆

    劉協禪位後,還是相對來講被稱帝的曹丕善待了,封他“山陽公”,還準他在山陽保留漢天子的車仗和祭祀,那麼這個所謂的“什麼什麼公”,到底是什麼爵位呢?似乎很少在漢代歷史上看見這種稱呼,更多時候都是什麼什麼侯,再或者是些什麼什麼君,沒聽說過什麼什麼公似乎。

    但是需要注意,這倆“公”並不是後世的所謂國公的那種爵位,而是屬於歷史上的五等爵制度的“公爵”,後世的爵位制度後來又有了大量的改變——諸侯王王爵還有王爵,親王、郡王不同,公爵還有國公、郡公、縣公之分,不過這些都是後世的東西了,和漢末三國之一的魏國爵位制度不可同日而語。

  • 9 # 觀史以明智

    這裡的公是公爵,是一種爵位,漢代爵位由高到低分別是王爵,公爵,侯爵,在漢代,一般最多也就封到侯爵,公爵與王爵是不會輕易給皇族之外的人的。

    外人要想獲得公爵,王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曹操這種權臣,是個例外。而漢獻帝,劉禪則是另一種例外情況,因為他們都當了皇帝,下臺之後給他們封了個公爵的爵位,只是個虛名。

    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稱呼,比如某某人是經理,他姓李,你就可以稱呼他李經理,劉禪是安樂公,當時也可以喊他安樂公

  • 10 # 一霎微雨1226

    公指的是古代的一種爵位。周代以來,形成了五等諸侯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安樂公、山陽公,就是這五等爵位的一等。不過自從有了皇帝以後,王也算一等諸侯,所以公只能屈居第二位。

    另外,公也分大小,有的相當於縣,有的相當於郡。《後漢書》:“冬十月乙卯,皇帝遜位,魏王丕稱天子。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唐李賢注:“山陽,縣名,屬河內郡,故城在今懷州修武縣西北。”根據李賢注,這個山陽是縣,在今河南焦作,獻帝的禪陵也在此地,另外,一萬戶也是一個縣的規模,足以證明山陽公是縣公。同時有個山陽郡,在今山東菏澤一帶。

    在漢代,郡和郡國是平級。劉懿的山陽國就是山陽郡改的,山東一帶,不是焦作的山陽縣。山陽郡轄二十三縣,山陽縣才一萬戶幾萬人口,郡比縣大的多。漢獻帝劉協的山陽公封地確定在山陽縣,是縣公,合乎情理。

  • 11 # 農民工說古道今

    在中國歷史上,周天子就曾經封了不少公爵,像魯國的國君、也就是周公旦的後代就是公爵。而周成王的姥爺太公望(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原型)的後代則被封為了齊侯,比公爵低一個檔次。像後來的秦國,不過伯爵而已;楚國則更低,只是子爵!這就是為何一些史籍中稱呼秦國的國君為秦伯、楚國的國君為楚子的原因所在。

    但周平王東遷之後,周天子日漸式微,諸侯們僭越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到了戰國後期,周天子徹底淪為了可有可無的擺設!諸侯們連曾經地位最崇高的公爵都看不上眼了,列國紛紛“相王”,將自己置於了與周天子“平起平坐”的王的位置上。再後來,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索性連王都看不上眼了,拉上齊湣王田地一起、互尊為帝,秦昭襄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周天子曾經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也徹底淪為了“地攤貨”……

    秦滅六國之後,徹底拋棄了周天子的那一套,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秦國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封爵全憑軍功,沒有軍功、宗室也不得封爵!在“二十等軍功爵”中,徹侯等級最高、其次為關內侯……再後來,漢承秦制,沿用了秦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徹侯依然是最高爵位,沒有公爵。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為避其帝諱,徹侯改稱通侯、亦被稱作列侯。但漢王朝在列侯之上又增設了王這一級,在漢高祖劉邦“刑白馬盟天下”之後,王只授予劉姓子弟,異姓不再封王。王以下就是列侯,依然沒有公。

    直到西漢末年,王莽在即將篡位之前,給自己安上了一個“安漢公”的名頭,公才又一次出現。若說這個時候的公是爵位,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了,就王莽一個人而已、而且他已經把皇帝玩弄於鼓掌了,爵位不爵位的,還有意義嗎?其實,個人認為,這裡面更多地還是王莽為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稱王?老劉家已經一大堆了,不值錢!所以,王莽搞出來一個“安漢公”,以示其地位尊貴、與眾不同。這裡的公,更像是一種尊稱、而非爵位,其地位實際上遠在老劉家的諸侯王之上!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後,怎麼看公怎麼不順眼!在短暫給兒子封了下公、過渡一下之後,便取消了公這一名號。自此,漢王朝再無公這個名號,諸侯王之下仍然是列侯。但東漢又將列侯進行了細分,根據食邑大小、分為了縣侯、鄉侯、亭侯。比如東漢末年呂布受封的溫侯,就是縣侯;而關羽受封的漢壽亭侯,則是亭侯。雖食邑大小不同、地位不同,但都屬於列侯。直到東漢末年,權臣曹操才有一次將公這個名號搬了出來,強迫漢獻帝劉協封其為魏公、加九錫。不過,到這個時候,公依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爵位,曹操的魏公大體與王莽當年的安漢公類似,主要還是為了彰顯自身的與眾不同,同時也是為篡位“偵測”風向。

    不久之後,曹操進位魏王,公再一次被棄用。後來,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襲封了魏王,繼而逼漢獻帝劉協“禪位”、自己當起了皇帝。同時,當上皇帝的曹丕將漢獻帝劉協封為了山陽公,以山陽郡為其封國。在山陽國內,劉協可行漢正朔、奉祀漢宗廟,對魏不稱臣、魏則待之以賓禮,此即所謂“二王三恪之禮”。但直到這個時候,公依然不算一級真正意義上的爵位,他只是曹丕給漢獻帝劉協的“榮譽稱號”而已,其名義上的地位甚至要排在諸侯王之上。所以,將劉協稱作山陽郡公其實並不準確,他就叫山陽公,只不過封國為山陽郡而已。

    魏鹹熙元年,在權臣司馬昭的主持下,重新指定了一套新的爵位系統,稱作“五等爵”。將爵位分為郡公、縣公、大國侯、次國侯、大國伯、次國伯、大國子、次國子、大國男、次國男,共計十級,以郡公為最高等級。自此,公才正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爵位。第一位、也是彼時唯一一位受封郡公的大臣,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昭的叔叔司馬叔達!也就是司馬昭那位一直堅持要做“大魏忠臣”的叔叔。

    蜀漢後主劉禪降魏大致也是在這一時期,所以在降魏之後,司馬昭以曹魏的名義、用新的“五等爵”給劉禪封了一個爵位,叫做安樂縣公。也就是說,魏文帝曹丕給漢獻帝劉協的山陽公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爵位,帶有一定“二王三恪”的舊禮在其中;而司馬昭給劉禪的安樂縣公,則是完全意義上、授予臣下的爵位!或者再說直白一些,曹丕承認劉協是“退位皇帝”、但司馬昭壓根兒就不承認劉禪曾經是“皇帝”!這也是山陽公與安樂縣公最大的區別。當然,後來劉協的後代的確成為了山陽郡公並一直傳承到了五胡亂華、西晉滅亡,但這些都是後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應該如何更好地學習西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