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百變金剛007

    歷史往往存在著驚人的相似,秦朝和隋朝就有著驚人的相似,都完成了大一統,都屬於短命王朝,都是二世而亡,雖然都亡國了,但是這兩個朝代都對後面的朝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秦朝和隋朝都是結束了此前的諸侯混戰或動盪社會:秦朝結束春秋戰國500多年的紛爭紛爭,統一中國,使中國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隋朝則結束了南北朝160餘年的混戰,使中國再次完成統一。 而且兩個朝代都是短命王朝,秦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開始,到公元前206年最後一個皇帝子嬰投降農民軍為止,共存在16年時間;隋從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隋稱帝開始,至618年李淵建唐,取隋而代之為止,共存在了38年。


      秦朝建立了規範,統一漢字,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施行察舉制,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推翻秦朝的漢朝完整的繼承了秦朝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隋設立三省六部制、初步建立了官制、法制,並且施行科舉制,為以後的歷朝歷代做出了貢獻,而隋後的唐朝也完整的繼承了隋朝的各種治國政策方針,漢唐都吸取了秦隋滅亡的教訓,改革了制度,採取修養生息的策略,成為了歷史上兩個傳世久遠的國家,兩漢傳世四百多年,而唐朝傳世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image.png

      都修建了大型的工程,留下了文化遺產,但是也成為了滅亡的標誌,提到秦朝可能第一個想到的是秦朝修的萬里長城;而隋修築了大運河。但是長城和大運河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財富,而且好處明顯,但是對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來說就意味著勞民傷財,最後的結果就是大規模農民大起義,是逼反民眾的很大因素。


      秦隋兩朝都不是長子繼承,而且長子都被害,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基本上都是嫡長子繼承製,雖然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嫡長子是否賢良等,有可能遇到個昏庸的繼承人,但是卻能保證皇位平穩的傳承,雖然很多皇帝都知道這個制度的弊端,但是為了皇位傳承也不得已而為之。前朝二世胡亥在秦始皇駕崩後,和趙高偽造皇命殺害了長子扶蘇,而隋朝二世楊廣不僅殺了自己的哥哥,還把自己的老爹也殺了。


      可是就是這樣兩個有著強悍武力為後盾的朝代,最後卻都二世而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一點:兩朝的二世繼承人都有問題


      秦始皇和隋文帝毫無疑問都是中國歷史上大有作為,英明神武的皇帝,都是從亂世之中建立起了大一統王朝,所以無論是軍事方面還是政治方面威信都極高。


      可是他們的繼任者卻和他們兩人的威信有著天壤之差,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是公認的事實,本來應該是他的哥哥扶蘇繼承皇位,最後莫名其妙的變成了胡亥繼位,所以無論是朝堂之上還是軍隊之中支援他的人就不多,再加上威信不夠,根本就壓制不了六國殘存貴族。至於隋煬帝,起初的隋朝太子也不是他,而是他哥哥楊勇,楊勇也一直是被當作帝國繼承人來培養,對待。因此很多朝廷官員,軍中大佬都是依附著楊勇,如此一來,隋煬帝的支持者,相對來說不算多,這也為後來的叛亂埋下禍根。


      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前只不過是秦始皇寵愛的小兒子,所以根本就沒有受過正規的帝國繼承者教育,再加上他本人也是昏庸無能,沉迷酒色,以至於最後國家大權都落入佞臣趙高之手,弄得民不聊生。隋煬帝雖然並非傳說中的那麼昏庸,但是好大喜功,沉迷酒色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秦二世和隋煬帝都不是合格的帝國繼承人。


      第二點:過於透支國力,天下百姓不堪重負


      秦朝和隋朝都是透過連年征戰才得以統一全國,國力消耗就比較嚴重,天下百姓的負擔也較為沉重。按理說統一之後應該休養生息,發展國力,可是秦朝並沒有,秦始皇不但沒有停下征戰的腳步,而且還開始了大規模的修建工程,比如說修建秦始皇陵。這就導致了統一之後,百姓的負擔不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秦始皇在的時候,威信如烈日當空,天下百姓只能是啞巴吃黃連,可是秦二世不夠格,所以就有了後來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反秦潮流。


      隋朝雖說隋文帝是休養生息了,還創立了赫赫有名的盛世:開皇之治。可是隋煬帝卻是個敗家子,繼位以後,開鑿京杭大運河,又三徵高句麗,每次都動用數十萬大軍,消耗的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數字,百姓的負擔也一日重過一日。最關鍵的是次次失敗,沒有收益,這誰受得了,於是就有了後來的隋末十八路反王。


      第三點:無論是秦朝還是隋朝,都損害了當時的權貴利益


      秦朝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收天下土地為國有,然後再將土地以軍功為標準分給百姓,秦朝統一天下之後,大力推行秦制。如此一來,可以說是大大的損害了原六國的貴族利益,這些貴族自然對秦朝恨之入骨,後來的反秦潮流基本上都和這些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隋朝的門閥勢力非常強大,對中央皇權有著極大的威脅,所以隋朝兩代皇帝都致力於削弱門閥勢力。隋文帝比較溫和,採取的是科舉制,希望以寒門子弟來制衡門閥勢力,然後慢慢削弱門閥勢力,可惜收效甚微。於是隋煬帝採取了更為暴躁的手段:戰爭。他希望透過遠征高句麗,透過戰爭將門閥勢力消耗殆盡,結果適得其反,殺敵八百,自損一千。最後不但沒有實現削弱門閥勢力的目的,反而引起了門閥勢力的反彈,不但自己被手下殺害,隋朝也就此被推翻。


      同樣是“短命”王朝,為何秦朝家喻戶曉,隋朝卻默默無聞呢?


      這就要從當時的社會環境說起了。秦朝雖然僅僅存活了15年,秦始皇卻開設了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後來的陳勝、吳廣等起義軍的故事也對後世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知道秦朝的人比較多,幾乎是家喻戶曉。


      隋朝雖然也開創了很多先河,但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反倒是唐朝時期充分把隋朝的“發明”給普及了,所以,人們更長用“隋唐時期”來形容當時的盛世,反倒是忽略了貢獻更大的隋朝,以至於隋朝變為唐朝的陪襯,默默無聞了。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對於繁榮昌盛的唐朝來說,隋朝大概就是這種存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龜背竹的種子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