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70863676358
-
2 # 小白281635035
陶豆為古代陶製食器,形似高足盤,或有蓋,用於盛食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盛於商周,距今有6000多年。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造型多為淺盤、淺缽形,高圈足。豆的器形從陶豆開始,到青銅豆,始終保持它的基本造型,而且始終是祭祀禮器組合中重要的一員。在“禮(’禮‘繁體)”字的組成中,“豆”也是主角,這充分說明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之重了。
-
3 # 看那高山上的雲
古代食器種類很多,主要的有:簋(guǐ),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後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皿,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盂,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案,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於俎上,然後用刀割著吃。
由來
匕,是長柄湯匙;俎,是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並舉,並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鴻門宴》中有這麼一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箸,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製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中國曾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講究飲食的國度。在華夏傳統文化領域裡,飲食文化佔據顯著地位。在古代社會,人們對“吃”亦十分講究。有人對《周禮》中官員所執掌的事物做統計,帝王生活區域的服務人員,有60%是負責管理、提供飲食的。崇尚飲食,必然講究飲食用具,古時常用的食器就有鼎、簋、鬲、孟、敦、盆、豆、鋪等十餘種,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位置。
-
4 # 無限塞羅迪迦
1最早的煮食器具是鼎,鼎作為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從三代到秦漢延續兩千多年。而且最早的鼎是黏土燒製的陶鼎,後來才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鬲,有陶製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
鬲的形狀看上去跟鼎差不多,同樣作為燒煮的器具,為什麼人們還要造鬲呢?《夢溪筆談》中寫道,"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有三個中空的足,相較於鼎,鬲在加熱的時候便於吸收更多的熱量。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機智呀!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灶臺的廣泛應用,鬲的功能失去了意義,取而代之的是釜。
釜圓底而無足,必須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可視為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而為了能更方便的將煮好的食物倒出,人們又發明了有耳朵的釜——鍪。
漸漸的,簡單的煮食器具已經滿足不了人們對於美食的需求,所以在前有基礎上,最早的蒸鍋——甗誕生了。
甗作為蒸食用具,可分為兩部分,下半部是鬲,用於煮水,上半部是甑,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而甗的上半部分甑,與鬲透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單獨的甑很少見,多為圓形,有耳或無耳。
值得一提的是,婦好墓中還出土了一套三聯甗,可以同時蒸三種不同的食物。不得不說,古人在講究吃的同時還在不斷探索如何吃的更便捷。
回覆列表
中國即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同吋也是1個美食國都。自古以來,華人對於吃喝就特別講究。至於說講究到什麼程度呢?從古代五花八門的飲食器具就可以看出來。。
最早的煮食具是鼎,後來人們又發明了鬲,到了戰國時欺,由於灶臺的廣泛應用,取而代之的是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