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王爺97034306

    第一,嚴重的民族危機。清末已經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各階層都感到中國已經不能照舊生存下去了,都在探索改革方案。

    第二,清廷的權威已經蕩然無存。經過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清廷的腐敗軟弱和賣國求榮已經徹底暴露,統治合法性喪失。當時革命思潮在底層已經普遍流傳。

    第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但過程中橫徵暴斂反而激化了階級矛盾。新政促進了革命思潮的傳播和資本主義發展,建立的新軍反而為革命提供了依靠力量。

    第四,階級矛盾的激化。庚子賠款,苛捐雜稅,賣國求榮激化了階級矛盾。有統計,清末最後三年各地的民變,農民暴動已經遍地都是,數量遠遠超過從前,已經讓各地官府惶惶不可終日。加上四川的保路運動,當時就有說法,四川人口有接近九成不同程度的參與保路運動。參加階層不止是立憲派紳士,還有革命黨人,有當地的黑社會組織哥老會或者說是袍哥,還有農民,甚至小地主階層也被捲入,混亂中砍了巡撫腦袋,清廷不得不緊急調動湖北湖南新軍入川鎮壓,效果仍然有限。可以說,各地的民變和農民暴動為辛亥革命的成果提供了巨大的基礎力量支撐,但辛亥革命沒有統一有效組織引導起農民力量,這也是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果卻仍然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 2 # 痛打鍵盤俠

    辛亥革命的成功主要歸因於各省的響應,而各省能夠自行決策,則可上推到西元1850年代的「太平天國」運動的結果。在這場變亂中,清廷政府的無能暴露無遺,平亂的力量須靠漢人官僚所號召的地方軍隊,如曾國藩的湘軍。戰後,滿清政府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大為削弱,地方上的實權落入漢人的上層鄉紳手中。在清末預備立憲階段,清廷為籌設各級民意機構,在省級設立諮議局。各省上層鄉紳藉機出任議員,以「地方自治」為名,實際上把持了地方政務。我們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郡縣支配原理在崩潰中,地方勢力的抬頭解消了「本籍迴避」制度。

    這些上層鄉紳中,理解民主理念者寥寥可數,多數人是想借立憲為由,爭取私人的利益,而非措意於公共的制度。當武昌起義的戰火燃起,這批人觀望時局,所以先宣佈對於清廷與革命黨的戰爭,採中立的立場。其後,看到革命黨的局勢轉好,各省諮議局又紛紛響應革命。於是滿清政府看到大勢已去,宣統皇帝只好宣佈退位,民國成立。然而這批上層鄉紳並非有志於民主政體的建立,他們的掌權,反而是民主的掣肘與中國未來分裂的原因之一。

  • 3 # 美妙旋律

    主要是因為人民越來越不信任清政府。認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這個名存實亡的政府,與外國簽訂越來越多的喪權條約,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清政府如此腐敗,當人們起來反抗它,就會得到更多人的迴應,清政府再大也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基礎上,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當得到人民的支援,自然清政府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

    因此,辛亥革命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歸納為如下幾點: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20世紀初,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後,滿清王朝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全華人民在鬥爭的失敗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著正確的指導思想。舊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雖然有不徹底的成分)。
    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援,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4、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殺開了一條血路。革命黨人為國家、為民族不惜犧牲自己的大無畏精神鼓舞了全華人民。
    5、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誌等媒體鼓吹革命,再加上清政府連續失敗,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可見,辛亥革命短時間取得重大成果是必然的。

  • 4 # 使用者7712799316699

    成功因素與原因有三:


    一、晚清的社會矛盾,到1911年已經到了一個一觸即發的矛盾飽和狀態。


    二、由洪洪澇災害而導致了糧食短缺,這個問題也在1910年和1911年表現突出,甚至發生了糧食暴動和抗稅等地方群體事件。而對此,清政府並沒有能夠及時作出積極反應。民眾的基本生存問題成為當時一個潛在的重大社會危機。


    三、由於自然災害而導致民眾的生存危機,他們自然就會對稅收或苛捐,有著本能地抗拒,所以才有類似於山東萊陽暴力抗稅事件及湖南長沙的糧食暴動,甚至為保護地方利益的成都保路運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到賓館或酒店都幹過什麼缺德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