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速不臺
-
2 # 康康微課堂
皇帝的名聲好不好不在於是不是篡位,而是看他有沒有能力治理好國家,是不是為百姓好,趙匡胤有能力治理國家,所以他的名聲很好,那些明明沒有能力卻覬覦皇位的人才是最差評的。
因為趙匡胤登基後優待文人,優待功臣,而且治理國家有功,所以趙匡胤能得到一片好評。
再者趙匡胤他是合法禪讓的。而人們批評的都是非法篡位的,這種不正當手段奪來的皇位,人們是不認同的。
在唐朝滅亡後,又出現了群雄皆起,割據勢力不斷的局面。那個時期被稱作為五代十國,當時中原混亂不堪,民不聊生。中原地區不斷的征討下,社會極其不安定。此時出現了一名有作為的人,他叫做郭威。他憑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後漢的大將軍,但是好景不長,在漢隱帝的猜忌下,郭威率領自己的軍隊擊敗了朝廷,建立了後周。郭威登基後,極力的改變中原的局面。在他死後,柴榮繼承了郭威的遺志,但是不幸死在了北伐的過程中。此時趙匡胤出現了,最終他從孤兒寡母中奪得了江山,建立了宋朝。
趙匡胤,原是後周柴榮的將軍,他每次作戰都很驍勇,得到了周世宗的喜愛。柴榮每次遇見難題時,都會和趙匡胤一起解決,久而久之就對他十分的信任。但是在北伐契丹時,柴榮突然死在了路途中。大軍被迫無功而返,此時身為禁軍的首領有了充足的實力。後周繼位的皇帝是一個幼兒,於是趙匡胤就開始了篡權之旅。
在北伐契丹失敗後,趙匡胤開始整頓軍隊,在軍中將士們只知道趙匡胤,不知皇帝。而且朝中的大臣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制衡趙匡胤,大將手中有兵權,很難被撼動。於是趙匡胤開始安插自己的親信,開始自己的計劃。
以挈丹騷擾北方邊境的理由,趙匡胤率軍離開了開封。在周恭帝和太后的護送下,趙匡胤在陳橋發動了兵變。一名將領為趙匡胤披上了黃袍,隨後幼小的周恭帝禪位於他,在大臣們的擁戴下建立了北宋。
唐末以來,天下紛亂,中原的局勢比近年來的中東還糜爛,不僅有軍閥混戰,北方的契丹也崛起,經常過來殺人越貨,叫做“打穀草”。南方是一群土豪劣紳,建立了南唐、南漢、吳越、後蜀等一個個“夜郎國”。
隋唐時期猶如飛龍在天的中華王朝,沉淪到哀鴻遍野的境地。
扭轉乾坤,復興中華,成為很多志士的夢想,實現這一夢想的是柴榮和趙匡胤。
趙匡胤的江山來自柴榮,柴榮很有才幹,是五代時期少有的明君。柴榮和趙匡胤面對的五代是一個叛賊橫行的時代。
滅亡唐朝的是朱溫,建立後梁。朱溫是標準的奸雄,所謂奸雄就是很有本事但無大義的人,他原是黃巢的將領,受到內部排擠後,扭頭投靠唐軍,幾經搏殺在開封站穩了腳跟,然後蠶食鯨吞,拿下了今天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山西大部分地區,滅唐稱帝。
有個現象,反唐的首腦,基本都是善於陰謀詭計,私德敗壞,治家無方,馭下無能的傢伙,全被自己人幹掉。
安祿山、史思明、李希烈、李師道、黃巢、朱溫都是這樣的。
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又被部下史思明殺死;
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被部下李懷仙追殺,逃脫無望自殺;
李懷仙后來被部下朱泚殺死,朱泚反唐也是被部下殺死。
殺害書法家顏真卿的李希烈也是叛賊,他被部將陳仙奇毒死。
李師道也是叛賊,被部下殺死。
黃巢被外甥殺死,朱溫被兒子殺死。
這些人不是被兒子乾死,就是被小弟乾死,古人說叛賊一般用“無君無父”這個詞,在五代時期很貼切。
以上是奸雄所為,也有部下迫於無奈地“反叛”,後唐李嗣源、後漢郭威、後周趙匡胤都是無奈而反。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十三太保之一,綽號“李橫衝”,南征北戰,為後唐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受到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猜忌,靠太監說好話才未被殺,後來各地反叛,他受命去平叛,結果被部下與叛軍聯合起來劫持。
李存勖被殺後,李嗣源被“裹挾”到京城,在各方勢力的擁戴下,在李存勖靈柩前登基,這是“陳橋驛兵變”的前傳。
同李嗣源一樣,後漢郭威也是很有威望的名將,《水滸傳》中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原型其實就是郭威。
郭威輔佐劉知遠建立後漢,功勞很大,受到小皇帝劉承祐猜忌,加上身邊人的教唆,就動了手,結果郭威的部下眾志成城,反過來一舉消滅了劉承佑。
進京後李太后臨朝稱制,郭威假意擁戴劉知遠的侄子劉贇為帝,突然傳來契丹進犯的訊息,郭威率軍出征,經過澶州時,士兵發動兵變,把一面黃旗披在他身上,擁戴他稱帝,這是“陳橋驛兵變”的彩排。
趙匡胤當時是郭威的部將,事變的過程他最熟悉。
趙匡胤也是名將,勇悍不在李嗣源和郭威之下。他深受柴榮信重,南征北戰,有大功、有威望。但是正當壯年的柴榮在北伐契丹時突然病倒,不久病死。
柴榮死後,趙匡胤就到了一種很尷尬的境地,李嗣源、郭威的例子在前,他不動手別人就會動手,自朱溫建立後梁以來,五代沒有一個少年天子坐住皇位!
後梁二代朱友貞被李存勖攻滅,李存勖建立後唐被殺,李嗣源繼位,後唐二代李從厚被殺,石敬瑭奪取了帝位,建立後晉,後晉二代石重貴被契丹攻滅,後漢二代劉承佑被郭威消滅。
現在,柴榮死了,這個二代怎麼扶?
五代十國秉承的是血淋淋的叢林法則,到了趙匡胤這個位置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柴榮剛死,就有大臣進言:趙匡胤不宜掌禁軍,更有人要先發制人,處理掉趙匡胤。
趙匡胤不是沽名釣譽之人,他是一個實幹的人,他不更進一步,手下人都不願意,“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這句話估計他耳朵聽得都起繭了,於是精心謀劃下就有了“陳橋驛兵變”。
趙匡胤的兵變和郭威一樣,都是假借契丹進犯的訊息,帶兵出擊。
不同的是郭威是黃旗加身,趙匡胤的黃袍已經是做好的;郭威經過血戰,打進了京城,並且殺死了皇帝;趙匡胤幾乎兵不血刃進了京城,體面地保全了柴家。
還有,郭威是清醒狀態下“被迫”稱帝,趙匡胤居然“喝醉了”,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逼稱帝,演得有點過了。
趙匡胤雖然從孤兒寡母手中搶來了皇位,但卻是五代時期傷害最小的兵變,雖然有愧於柴榮,但不愧對百姓,也不愧對跟隨他的兄弟們。
後周小皇帝柴宗訓雖然年僅二十就死了,但留下了五個兒子,兩個弟弟被重臣潘美、盧琰收養為義子。
在血淋淋的五代時期,這算是不錯了。
趙匡胤當上皇帝后,馬上面臨猜忌重臣這個問題,他巧妙地“杯酒釋兵權”,與他的一干老兄弟們善始善終。
他真正結束了五代以來的叛逆之風,中原王朝的力量重新聚集,他用趙普之謀,很快就平定了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南方等等“夜郎國”,完成了大部分的統一。
他在位的十六年,國土一天天暴漲,GDP也快速上升,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軍隊戰無不勝,無人敢欺,史稱“建隆之治”。
可惜,他也和柴榮一樣,志向未酬就病死了,他算是猝死,遺言都沒有。
老粗打天下,老細坐天下。
他弟弟趙光義好讀書,手不釋卷這個成語就是他貢獻的,算得上“老細”。
可惜,老細趙光義,能力不行,宋朝就從他開始壞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