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 “財神爺”在華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家財萬貫、生財聚財的神仙。
人們都向往著能過上象財神爺那樣的好日子,金錢應有盡有,花不完用不盡,永遠是一個大富翁。
所以,“財神爺”已成為人們嚮往的目標、追求的目的。
特別那些做生意的人,對財神爺崇敬尤加,供奉如祖,視若如神。
在南方,凡生意人的店鋪、門頭裡都供有“財神爺”的塑像,明燈蠟燭,照耀著精緻的神龕。
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還要給財神爺過生日。
春節在供奉祖先的同時,還供奉著“財神爺”,看來人們想靠財神爺發財,又想成為和財神爺那樣富有的思想由來已久。
在中國古時候並沒有“財神爺”,後來商品經濟不斷持續發展,就出現了財神。
同時也由於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經濟發展的時代差異,反映在信仰上,就形成了財神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各有所尚的局面。
總的來說,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現過不同的財神。
如:比干、趙公明、關公、柴榮、五顯財神以及元人何五路、陳人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以及財神使者等諸多名目。
就信仰的廣泛性來說,要屬武財神、黑虎玄壇趙公明和五顯神財了。
有的地方還崇拜柴榮、和合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
趙公明,即趙公元帥趙玄壇,他本來是道教中的五方神或督鬼之神,也就是過春節貼在大門上的門神,為民督鬼除邪。
他的像是面黑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相傳他在秦時得道終南山,道教尊他為“正一玄壇”元帥,傳說他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虐,除病禳災之外,還能主持公道,凡有訴訟冤獄、買賣求財者如願,能使之宜利和合。
但有不平之事,對其禱告,無不如願。
大概由於這個緣故,趙公明變成了財神。
其實明代以前趙公明還不是財神,各地雖有廟祀,只稱為玄壇廟,傳說為趙子龍(三國時趙雲)的從兄弟。
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財神信仰便流行開來,趙公明教人理財,使人富裕,大概也就是在此時便成了財神。
後來又傳說他是回族人,只能以牛肉燒酒供奉,又給他配上了四位財神使者。
趙公明財神形象的確立,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明代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
宋代有五聖信仰,後來又有五顯、五通、五道、五盜、五子、五路等名目。
至於他們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可信的一種是說五代時,有一夥強盜結義為兄弟,靠搶劫發了財,後來良心發現,以未能盡孝道為憾。
於是找了一位貧困至極的老太太奉為母親,事事甚孝,言必聽之。
他們從此改惡從善,死後被人供奉香火,屢顯靈異。
明代五通神祀中必有一老嫗,就是這五個強盜的神祠。
所以儘管名目甚多,大概都是從這一信仰演變出來的。
同時又由於這五位強盜十分富有,又有錢又能做一點善事,於是便被人們當作財神來供奉了。
還有一對和合仙官,是中國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明。
常畫二像,蓬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和合好之意。
舊時民間舉行婚禮時,每喜陳列和合像,以圖吉利,也有在廳堂中常年懸掛者。
誰掛此畫便能萬里之外平安,故曰:萬回。
這裡的偶意是,居家過日子,夫妻要恩愛團結,共同持家,操勞立業,是一種生財之道,常言道:夫妻和合即生財,或言家合萬事興。
舊時也有供奉柴榮的。
柴榮即周世宗,後周皇帝,邢州龍崗(河北省邢臺)人,郭威養子,公元954—959年在位。
曾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先後取後蜀階、成秦等十四州,又北攻契丹等三州,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供奉他的主要原因是,他支援生產,擴充套件疆土,天下太平,民能五穀豐登,國能平安無患,使國家經濟發展,人稱他能幹,能幹即能生財,故把他也看作財神供而奉之。
在中國廣大農村的種田人多把沈萬三視為最富有的財神。
相傳,元末明初的金陵(今南京)鉅富,字仲榮,行三。
《明史·太祖孝慈高帝后傳》稱其為吳興(今浙江)富民沈秀(“秀”是當時官僚子弟和有財有勢的人的稱呼)。
曾助築京城三分之一(從洪武門—水西門),又請犒軍。
太祖欲殺之,後施改為流放雲南。
傳說他有點金術,家藏“聚寶盆”。
這都是荒誕的迷信之說,真正的沈萬三是一個漁民,舊時民間流傳:“江南沈萬三,打魚在江邊,打的魚兒多和少,魚兒堆積如泰山。
”一日從江裡打出了一個“聚寶盆”,使之用不盡,花不完。
實際上他是以打魚起家而富有的。
打的魚多了,賺錢就多,江河就是他的“聚寶盆”,但他主要是靠勤勞致富,這樣的人尊為財神是社會公認的。
還有把文昌帝君視為財神的。
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曲星是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和理科舉子信仰,學校多有祠祀,幾乎代替了孔子的地位。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將梓潼帝君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後,稱“文昌帝君”,兩者遂合而為一。
學而優則仕,仕則發大財,所以,學子都努力學習,力爭考取功名,得個一官半職,官生財,財養人,所以,文昌帝君在文人的心目中比財神還重要。
財神的信仰興盛於明代,而明代道教大量吸收民間祠祀。
趙公明本來也是道教之神,其他一些財神信仰,也有些與道教有關,所以財神信仰被納入道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只是財神並沒有成為道教的大神,因此在道教中就不那麼顯赫了。
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二日是傳說中財神的生日 “財神爺”在華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家財萬貫、生財聚財的神仙。
人們都向往著能過上象財神爺那樣的好日子,金錢應有盡有,花不完用不盡,永遠是一個大富翁。
所以,“財神爺”已成為人們嚮往的目標、追求的目的。
特別那些做生意的人,對財神爺崇敬尤加,供奉如祖,視若如神。
在南方,凡生意人的店鋪、門頭裡都供有“財神爺”的塑像,明燈蠟燭,照耀著精緻的神龕。
每年的農曆七月二十二日還要給財神爺過生日。
春節在供奉祖先的同時,還供奉著“財神爺”,看來人們想靠財神爺發財,又想成為和財神爺那樣富有的思想由來已久。
在中國古時候並沒有“財神爺”,後來商品經濟不斷持續發展,就出現了財神。
同時也由於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經濟發展的時代差異,反映在信仰上,就形成了財神眾多,不同時代、不同地區各有所尚的局面。
總的來說,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出現過不同的財神。
如:比干、趙公明、關公、柴榮、五顯財神以及元人何五路、陳人顧希馮之五子、財公財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以及財神使者等諸多名目。
就信仰的廣泛性來說,要屬武財神、黑虎玄壇趙公明和五顯神財了。
有的地方還崇拜柴榮、和合仙官、文昌帝君、活財神沈萬三。
趙公明,即趙公元帥趙玄壇,他本來是道教中的五方神或督鬼之神,也就是過春節貼在大門上的門神,為民督鬼除邪。
他的像是面黑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故又稱“黑虎玄壇”。
相傳他在秦時得道終南山,道教尊他為“正一玄壇”元帥,傳說他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翦虐,除病禳災之外,還能主持公道,凡有訴訟冤獄、買賣求財者如願,能使之宜利和合。
但有不平之事,對其禱告,無不如願。
大概由於這個緣故,趙公明變成了財神。
其實明代以前趙公明還不是財神,各地雖有廟祀,只稱為玄壇廟,傳說為趙子龍(三國時趙雲)的從兄弟。
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財神信仰便流行開來,趙公明教人理財,使人富裕,大概也就是在此時便成了財神。
後來又傳說他是回族人,只能以牛肉燒酒供奉,又給他配上了四位財神使者。
趙公明財神形象的確立,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明代的神魔小說《封神演義》。
宋代有五聖信仰,後來又有五顯、五通、五道、五盜、五子、五路等名目。
至於他們的來歷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可信的一種是說五代時,有一夥強盜結義為兄弟,靠搶劫發了財,後來良心發現,以未能盡孝道為憾。
於是找了一位貧困至極的老太太奉為母親,事事甚孝,言必聽之。
他們從此改惡從善,死後被人供奉香火,屢顯靈異。
明代五通神祀中必有一老嫗,就是這五個強盜的神祠。
所以儘管名目甚多,大概都是從這一信仰演變出來的。
同時又由於這五位強盜十分富有,又有錢又能做一點善事,於是便被人們當作財神來供奉了。
還有一對和合仙官,是中國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神明。
常畫二像,蓬頭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圓盒,取和諧和合好之意。
舊時民間舉行婚禮時,每喜陳列和合像,以圖吉利,也有在廳堂中常年懸掛者。
誰掛此畫便能萬里之外平安,故曰:萬回。
這裡的偶意是,居家過日子,夫妻要恩愛團結,共同持家,操勞立業,是一種生財之道,常言道:夫妻和合即生財,或言家合萬事興。
舊時也有供奉柴榮的。
柴榮即周世宗,後周皇帝,邢州龍崗(河北省邢臺)人,郭威養子,公元954—959年在位。
曾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先後取後蜀階、成秦等十四州,又北攻契丹等三州,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供奉他的主要原因是,他支援生產,擴充套件疆土,天下太平,民能五穀豐登,國能平安無患,使國家經濟發展,人稱他能幹,能幹即能生財,故把他也看作財神供而奉之。
在中國廣大農村的種田人多把沈萬三視為最富有的財神。
相傳,元末明初的金陵(今南京)鉅富,字仲榮,行三。
《明史·太祖孝慈高帝后傳》稱其為吳興(今浙江)富民沈秀(“秀”是當時官僚子弟和有財有勢的人的稱呼)。
曾助築京城三分之一(從洪武門—水西門),又請犒軍。
太祖欲殺之,後施改為流放雲南。
傳說他有點金術,家藏“聚寶盆”。
這都是荒誕的迷信之說,真正的沈萬三是一個漁民,舊時民間流傳:“江南沈萬三,打魚在江邊,打的魚兒多和少,魚兒堆積如泰山。
”一日從江裡打出了一個“聚寶盆”,使之用不盡,花不完。
實際上他是以打魚起家而富有的。
打的魚多了,賺錢就多,江河就是他的“聚寶盆”,但他主要是靠勤勞致富,這樣的人尊為財神是社會公認的。
還有把文昌帝君視為財神的。
文昌帝君,又名文曲星,文曲星是中國神話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舊時多為讀書人和理科舉子信仰,學校多有祠祀,幾乎代替了孔子的地位。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將梓潼帝君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後,稱“文昌帝君”,兩者遂合而為一。
學而優則仕,仕則發大財,所以,學子都努力學習,力爭考取功名,得個一官半職,官生財,財養人,所以,文昌帝君在文人的心目中比財神還重要。
財神的信仰興盛於明代,而明代道教大量吸收民間祠祀。
趙公明本來也是道教之神,其他一些財神信仰,也有些與道教有關,所以財神信仰被納入道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
只是財神並沒有成為道教的大神,因此在道教中就不那麼顯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