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靜如水紅彤彤
-
2 # 文哥今日頭條
薩維茨卡婭曾於1982年和1984年兩次飛入太空,在第二次任務中成為全球首位太空行走女性。1984年7月25日,薩維茨卡婭在空間站外進行試驗性焊接工藝操作,成為世界上首位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
薩維茨卡婭堅信,世界上沒有隻有男人才能幹的工作,在航天方面女性有可能表現得更出色。這取決於一個人的訓練程度、心理生理條件、自控能力和個人目標,與性別無關。
-
3 # 草上飛的蜻蜓
在世界航天史上,已經有50多位女性航天員參與太空探索,分別是美國、蘇聯、加拿大、法國、英國、日本、南韓和中國的航天員,她們共同創造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
在她們當中,有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前蘇聯的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還有首位在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前蘇聯的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也有在太空飛行和空間站停留時間最長的女宇航員、美國的夏農·盧西德,為188天4小時14秒;也有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員、美國的梅·傑米森;還有世界首位女太空遊客、伊朗裔美國女企業家阿努謝赫·安薩里。
-
4 # 欣霖佳翊
世界上第一位出艙女航天員是蘇聯的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
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1948年出生於蘇聯,世界首位女性太空行走者,兩次獲得蘇聯英雄,現在是俄羅斯國家杜馬副主席。她父親是蘇聯元帥葉夫根尼·雅科夫列維奇·薩維茨基,也是兩次獲得蘇聯英雄。
1980年,她調入蘇聯宇航員中隊,1984年7月25日,她前往禮炮7號太空站,由通道艙進入太空,帶著萬能手動工具,來到一個平臺,薩維茨卡婭站在一個踏板上,雙腳固定在上面,她手拿工具,切割金屬樣品,在太空作業了3小時39分鐘。
接近21時20分,王亞平順利出艙,“02,感覺良好”!她邁出歷史性的一步。而感覺良好的背後,王亞平曾在採訪中介紹,“水下訓練後,吃飯的時候手都是抖的,連筷子都拿不了”。
她訓練時刻意加強上肢
這次,王亞平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她曾經說過,空間環境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去照顧你。對於神舟十三號任務而言,國際宇航聯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認為同樣是適用的。
“太空行走並非太空中擺pose。更大的意義在於,王亞平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出艙的航天員。”楊宇光說,太空行走又叫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一項關鍵技術。涉及科學實驗、檢查和維修航天器等,需要航天員出艙才能完成。而太空行走又伴隨著極大的危險,所以需要更多特殊技術保障。
其中,航天服就成為航天員進入外太空的一個重要保護層。楊宇光說,航天服確實要考慮男女身材。中國艙外服尺寸能適應1米6至1米8區間的身高變化。王亞平相對身高低一些,針對瘦小的人,航天服做了些最佳化,“此前國際空間站裡兩位美國女性的太空行走計劃,就曾因為航天服不合適,導致計劃推遲了。”
航天服上是否有特殊裝置?楊宇光說,有個尿液收集裝置,類似嬰兒使用的尿不溼,但更高效,吸收量更大。出艙時,有了這個“尿不溼”,至少能吸收一公斤以上的液體,免去航天員6個多小時艙外活動的後顧之憂。
除了航天服外,對於艙外執行作業的難度,楊宇光說和神舟十二號出艙任務並無太多本質區別。身體在太空中,容易向相反的方向飄去。翟志剛和王亞平要花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在工作時保持原地不動。
王亞平太空行走的最大挑戰在哪?“對航天員的體力要求非常高。”楊宇光解釋,其實太空行走相當於“艙外表面爬行”,腳基本用不上,全靠手。這就要求上肢力量非常強,平時王亞平訓練時,也是刻意地加強了上肢鍛鍊,增強耐力。
空間站繞地球一圈是一個半小時,如果航天員預計出艙6個小時的話,正好繞地球4圈。出艙前如何預知異常輻射?楊宇光說,空間站裡會有“空間天氣預報”。儘量避免在南大西洋的上空,這裡的區域輻射比較厲害。
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王亞平在地面潛水池裡訓練時,水池訓練服只有一套。由於訓練服腳掌太大,她在訓練的時候,帶了一雙類似毛線織的特別厚的襪套,這個“襪套”就是她自己專用的。
這次航天員吃的東西依然是以能量棒為主,高熱量的,每次維持至少8個小時的活動量。另一名航天專家告訴記者,“神十三”航天員出艙食物裡依然包含鮮花包,寓意順利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