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淵明舉觴

    作為中國東晉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在整個中華文化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大書法家,但是他卻沒有一篇真跡流傳下來,傳世名作《蘭亭集序》真跡的下落一直是個謎。

    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文化懸案之一。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與名流高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舉行風雅集會。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序》。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臨沂),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因王羲之曾任右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書《蘭亭序》等。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二王”。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並茂,心手合一,氣韻生動,被歷代學書者奉為學習行書的典範。唐太宗李世民視《蘭亭序》為至寶,命人摹臨了許多副本分賜給近臣。較好的摹本有唐馮承素雙鉤摹本,世稱《神龍本蘭亭》,因為是鉤摹本,所以較能保持其本來面目。其他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臨本,則多少摻雜了各人自己的筆墨氣韻,與原跡精神難免有差異。

    通觀全文,從容不迫,得心應手,使藝術風格同文字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其突出之處就是章法自然,氣韻生動,充分表現了王羲之與朋友聚會時移情自然的情形。

    但是,就是這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書法極品,其下落然撲朔迷離,讓人再也無法目睹其真容。那麼它到底哪裡去了呢?

    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所收錄唐人何延之《蘭亭記》的記載,《蘭亭序》自寫成之後,王羲之自己十分寶愛,遂決定將其傳之子孫。

    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和侄子王孝賓(法號慧欣)一起出家,繼承了王羲之的衣缽,精勤書法,常居永欣寺閣上臨寫《蘭亭序》,前後凡30年。毛筆筆頭用壞就扔進大簏中,每個大簏的容量都在一石以上,居然裝滿了整整五大簏!智永曾書寫真草二體《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於浙東地區的各個寺院,今天尚有墨跡原本傳世。

    據說二人剛剛落髮為僧時,都住於會稽的嘉祥寺,嘉祥寺據說就是當年王羲之的舊宅。後來,為了方便給王羲之掃墓,就移居到了永欣寺,並將王羲之的墳墓遷移到了山陰縣西三十一里的蘭渚山下。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蕭衍因為智永、慧欣叔侄二人都落髮為僧,就根據兩人法號榜其寺為永欣寺。據何延之的記載,直到唐代,當年智永臨書的閣樓還存在。

    智永禪師臨去世的時候,將《蘭亭序》傳給了弟子辯才。辯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孫,博學多才,琴棋書畫無不妙絕。得到《蘭亭序》後,十分珍視,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間房樑上掏了一個暗龕,用來貯藏《蘭亭序》,對《蘭亭序》的寶重比之智永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代初年,唐太宗十分崇拜南朝士族文化,尤其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他詔令天下,幾乎訪摹網羅了所有王羲之的傳世墨跡,只有《蘭亭序》沒有得到。不久,唐太宗得知《蘭亭序》墨跡可能藏在辯才處,就下詔讓辯才將《蘭亭序》貢獻出來。可辯才堅稱沒有,並說自己年輕時在侍候先師智永的時候確實見過《蘭亭序》,但經過幾十年的戰亂,早已不知去向。唐太宗當然不能硬搶只能智取,這便是 “蕭翼賺《蘭亭》”的故事。

    那麼,唐太宗死後,《蘭亭序》真跡又到了哪裡呢?

    唐人記載蘭亭故事有兩種版本。劉悚《隋唐嘉話》記:“……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唐末五代的軍閥溫韜在任陝西關中北部節度使期間,把昭陵盜了。盜墓者進入昭陵的地宮後,見其建築及內部設施之宏麗,簡直跟長安皇城宮殿一樣。墓室內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全被溫韜取了出來,但迄今千餘年來下落不明,誰也不知道這些寶物去向何方。

    但在溫韜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

    另外宋代蔡挺記載:《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序》真跡訊息便真的不知蹤影,其下落如何,更是謎中之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繡春刀》角色實力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