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段世界觀

    姑蘇城寒山寺外,一位吹簫大哥,和我漫談中國文化的三大特點,說的鐘聲遙響、我不禁覺得作為一個華人,真的很有文化淵源。

    有一年去蘇州,蘇州那時候新城區剛剛發展起來,我在新城區那出差,出完差,時間不多了只剩下一天就要走,出差的接待單位問我,有什麼地方想去看看,我說:久聞蘇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今日到此,必須去看看才算不枉此行。

    他說,好的,就安排司機帶我前去。司機大哥開著車,把我從新城區帶到老城區。不一會,到了寒山寺外的一個高坡上正好能俯視寒山寺。

    遠遠的我就看見那個普明寶塔聳立,我站在那,一直就這麼看著,心裡浮現那句古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彷彿聽到了聲聲喚醒遠客的鐘聲。

    司機問我:要不要去寺裡面看看。我搖頭:不必了,我站在這裡看一眼,就好了,已經很不錯了。晚上還要趕火車,算了,不進去逛了。

    這時一陣簫曲傳來,我還以為有幻聽了,我一側首,路邊有位四五十歲的大叔,正在一棵樹下吹簫。我靜聽,是禪院鐘聲的曲子。我於是走過去,鼓掌叫好。

    大叔一口吳儂軟語:不客氣不客氣,我也是瞎吹啊。

    我說:吹的太好聽了,尤其是在這秋風清爽的下午,對著寒山寺,您的蕭聲實在是美極了。

    他說:你是外地人吧,來看寒山寺啊。

    我說:是啊,我從嶺南來,晚上要趕著走,所以遠遠看看寒山寺,也算是沒有白來蘇州一趟。

    他說:寒山寺其實遠觀最佳,你也算是有福分。東坡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在這個地方看寒山寺啊,最好了。

    我一聽這位大叔說話真有點意思。

    於是和他攀談起來,發現他對中國文化,很有見地,於是我就問他:

    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什麼?

    他說:中國文化的特點非常多,如果非要挑幾個出來說,可以是下面這幾個。

    第一個最大的特點是:通。

    我說:是說痛則不通的通嗎?

    他說:是的,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通達、懂得在道的總領之下變通。這個通達,幾乎成為了中國文化對人的基本要求。我們講一個人偏執倔強一根筋,就是說他:你怎麼這麼說不通,想不通。

    一個人想不通,很危險,一個族群想不通也很危險,一個國家想不通,更加危險。我們幾千年來,務求從國到家到個人,都最好是通的。

    怎麼通,就是不要有什麼障礙。

    你要做事,要活著,不能有太多的障礙,當然華人也很愛立規矩,但是規矩之下,通融,卻成了一種智慧的需求了。

    其實,只要你從小到大,從中國正統文化裡浸過來,你不得不通,你不通的機率會很小。不通可能是你沒有讀懂古書,不能怪聖賢說的不對,而是自己沒有讀懂。

    一旦讀懂了古書,怎麼可能不通呢?

    我說:你說的通,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油滑,有點和稀泥,所以我們出產不了科技,通是通,但都是通在自己心裡,時代沒有搞通透啊,所以技術發展不起來。

    他說:你不要學人家的評判,我們技術發展不起來和文化關係不是很大,和歷史程序關係大,中國文化同樣是可以催生出科技時代的,只是恰好西方先出來了,你恰好後了一腳。

    正因為如此,我們要更好的去梳理我們自己的文化,把它真正的好東西拿出來好好用。去激發和助益更好的時代。

    通,是從易經文化衍化下來的特點,易經是偉大的文化,它是源自道,也就是它是源自宇宙的真諦,基本上從最根本出發,萬事萬物的變易,都在它的體系裡可以搞得清清楚楚。

    所以這個東西一開始就是通的,它往下走,又正好對接上早期最通達的儒釋道文化,可以說四體匯流,激盪出了中華文化的浩瀚大海。

    這個海是通海。

    我問:你老是說通,到底通什麼?

    他說:通,往上通的是窮極萬物之初的本元、往下通的是萬物演化的狀態,也就是說,通天地通人,天地人都通,這才是三才通。是全通。

    所以古人做學問,一個人務必要搞通天地人,三樣都要通,才算的上治國之才。

    你不通,做人就偏執,做事就有侷限,就有危害。

    通之下,就有智巧,有對機遇的把握和引導。可以說,一個人辦事,如果有通的特點,這個人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文化人格的人。

    第二個最大的特點是:和。

    中國文化的大特點,還有一個字,和。這個和是和光同塵的和,什麼是和,和最早是一種尊重和接受的意思,比如周天子弄的分封制,是共贏的和,是共和的雛形。

    這個和,慢慢演化出來的意義就非常多了,但是他卻深深紮根在我們華人的文化基因裡面。

    我們尊重和接納異己的東西,幾千年的時間長河裡,僅僅記錄的也就是明朝沒有開放國門。歷朝歷代都在和各國各族保持交流。這也是和的一個態度。

    華人天生不愛打人家,因為我們自己足夠強大,足夠豐饒,不需要出去搶奪別人,我們喜歡和而不同。可是外面的侵擾卻從沒有斷過,所以漢武帝要打擊匈奴,是因為匈奴非要干擾你,虎視眈眈看著你。

    主觀上,我們沒有全球霸權的渴望,這種費力不討好,出師無名,逞於掠奪的事情,即使是唐宗宋祖也沒有興趣,唯獨蒙古人成吉思汗有興趣。那種興趣來自於他們本身的遊牧掠奪習性。和我們的中華文化無關。

    黃帝是我們的祖先,黃帝建立一個大的聯盟國,希望大家搞共和,唯獨蚩尤不服,才不得已和他打仗。故從黃帝那個時代開始,和的精神 ,就開始寫進了華人的基因。

    這種和,到了儒家那裡,就是與人為善的人性憧憬,於是有了禮,禮是為了和而產生的。

    到了下層百姓心理上,變成了家和萬事興,變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變成了一個男人面對婆媳矛盾時那個簡單的心願:我其實就想和和滿滿好好過日子。

    這其實是一種對幸福的追求,華人喜歡幸福的生活,喜歡維持幸福的生活。我們喜歡五十六個民族和諧共處,不喜歡撕裂、分歧和攻擊。幸福的生活其實在於構成生活局面的主要人員,都儘量能以和的精神相處。

    這在佛教裡叫做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這六個和,其實就是中國文化衍生在佛家的東西。其實是可以應用在任何場景的。尤其是家庭場景。即使我們有分歧,我們還能和而不同。

    和,後面是善,和善,往往我們形容一個人很親切很NICE,就叫做和善。可是,和,不容易實現,往往需要付出流血死人的代價,比如異族入侵,五胡亂華、這些都是需要去用強硬手段付出代價來換取和的,和什麼?和平和和諧。

    和,其實是來自易經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他們的陰陽文化,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為陰陽和諧平衡,才有可能發生。一件事陰陽只要不平衡,一定出問題。沒有出問題的,都是陰陽在維持著一種平衡。

    如果西方人熱衷於打破平衡,我們則渴望維持平衡。此消彼長、你來我往,生死陰陽,這是自然之道。最後總歸要合乎道體。

    和的第二個深意,就是接納和融合,這是一種同化的力量,外族的文化進來了,我們不拒絕,我們和起來,和著和著,就變成了我們的,變成了有我們特色的東西了。那到底最後是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覺得開心,用起來好用。

    有個學者分析的好,他說:華人站在教堂裡禱告上帝,和外華人想的不一樣,他心裡想:上帝啊,你要保佑我全家平安健康幸福,最好發大財。這是華人的信仰心理。

    我們信仰什麼?我們信仰的是幸福。

    幸福的內容有很多,平安健康、發財吉祥、生個胖娃娃,沒有小人害,總之是人見人愛車見車載,全家樂開花。不管你是上帝還是誰,哪個神仙都好,你必須要保佑我的幸福,我才感恩你。這就是華人的信仰。用一個字就叫做:和

    和的第三個深意,就是隨順。這是佛門道門的智慧,一個人能夠做到隨順,隨順什麼,隨順變化,隨順趨勢、這就是大智慧。不和,是隨不了的。所以我們叫做:隨遇而安。

    第三個最大的特點是:實。

    華人很不喜歡務虛。什麼都要講究個實際利益,有沒有實際作用,有沒有實際效果,這是深層次的中國文化特點。

    幾千年的農業文明,讓我們形成了埋頭苦幹的良好傳統,我們世世代代勤勞,勤勞的原因是因為務實,很充實,有用,家裡米缸裡不會沒有米,我們關心的是,今晚有沒有米下鍋。

    務實的基因,是我們整個文化的特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你看我們儒家早期的思想體系,幾乎全是致用的,可以拿來治國平天下的,就算不去幹大事業,你也可以拿來修身齊家。

    一部《論語》,可以說是個工具書,做君子的工具書,和治國的工具書。所以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沒有什麼哲學思想是憑空自己思考出來的,先秦諸子百家學說,包括邊緣化的鬼谷子學說,都是經世致用的工具書。

    這其實是我們這個民族的一貫傳統。從易經開始,就致用,不致用這本東西不會流傳下來。到皇帝內經,也是致用的,養生的工具書。

    哪怕是道德經,寫的玄乎其玄,大部分是說修道的理論,很多人看不懂,但是對於治國的人,也可以拿來致用,所謂內用黃老外用儒術即是。

    即使是佛家的東西,到了老百姓那裡,也是用來保佑自己的。沒有實際效益,華人很少理會。一看,太虛了,咱先放下吧,先去弄點實際的。

    所以,實際,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但是這個實際,這些工具書,有個標準,你要符合道,有道理,才用,沒有道理哦,也是不用的。

    他說:其實啊,還有很多特點,比如美,中國文化的美,是絕倫的。但是天色晚了,今天就說到這吧。

    我一看天邊,夕陽已經染紅了整個天和寒山寺,遠遠的寺廟此刻傳來幾聲鐘聲,當、當、當,我立刻陷入一片大美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燃氣卡丟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