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念芮溪
-
2 # 榨汁哥123123
製作菌種常有汙染雜菌的現象發生。菌種培養期間,原種染雜率5%,或栽培種染雜率10%,均屬正常現象,去雜後的菌種可按計劃利用。如果原種染雜率>10%,栽培種染雜率>20%,則表示汙染率過高。剩餘菌種雖經認真檢查沒有發現雜菌,但很難肯定確實是無雜菌的純培養物(菌種)。生產實踐表明,原種汙染率過高時,剩餘未發現雜菌的菌種應改變用途,可作為栽培種直接用於生產。當栽培種汙染率過高時,剩餘未發現雜菌的菌種應加大用種量。例如,原來100千克培養料只需20瓶菌種,現在可加至30~40瓶。如果原種汙染率超過15%,栽培種汙染率超過25%,均不宜作為菌種應用於生產,可直接用其栽培出菇或出耳;或全部報廢,將其滅菌後掏出培養料用於食用菌代料栽培。
(1)培養基汙染組成培養基的各種原料,本身不同程度地混有雜菌和雜菌孢子。如果消毒滅菌不徹底,培養5天左右,在培養基表面和內部就會同時發生雜菌。
(2)菌種本身汙染由於母種、原種本身不純,汙染上雜菌。當它們進行轉接時,會造成大批汙染。而且雜菌由轉接種塊上開始蔓延。這樣的菌種堅決不能用。選擇菌種要十分小心,有一點懷疑就不可採用。
(3)操作汙染在確認母種或原種純度較高,而且在培養基已徹底滅菌的情況下,發現被轉接的培養基表面(包括種塊周圍)出現雜菌汙染時,說明接種室(箱)、用具、菌種瓶表面及操作人員的手和工作服等消毒處理得不好,或者違反了接種操作規程。
(4)環境汙染由於培養室消毒不徹底,或者菌種瓶棉塞潮溼,或者瓶口洗得不乾淨,常常造成培養後的雜菌汙染。這種汙染現象是在菌絲體已經長滿斜面或菌種瓶後,在培養料表面出現雜菌,使接種後的菌種發黴,不能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