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冬天的暖陽
-
2 # 此使用者已在某日登出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肅天水)所作。這年九月,史思明從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
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的記錄。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的生活經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這類常見的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首聯是說,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見卻是一片淒涼景象。
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更加顯得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頷聯是說,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是寫景,也是點明季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裡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這種似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他極深刻的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頗見功力,他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好像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出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頸聯是說,有兄弟卻都分 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回覆列表
范仲淹 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典故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後,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裡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麼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
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後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