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後一段: 於是論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
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翻譯: 於是我評論編次了這些文章。
經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禍患,被拘禁在監牢之中。
於是喟然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遭到摧殘,再沒有什麼用處了!”我又轉而深思:《詩》、《書》辭意隱曲,文字簡約,是想表達作者內心的思考的。
從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於是演繹了《周易》;孔子被困於陳、蔡,於是寫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述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才寫了《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就研究兵法;呂不韋被放逐到蜀地,世上流傳他的《呂氏春秋》;韓非被關在秦國的牢裡,著述《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賢人聖人感情憤發而寫作的。
這說明,那些人都是感情有所鬱積,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所以追記往事,思念未來。
於是我從黃帝開始直到漢武帝獵獲白麟的時候為止,敘述了陶唐以來的史事。
2、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
不僅一部《史記》總括於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於此。
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太史公自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並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以《史記》上續孔子的《春秋》,並透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表白他以古人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蹟自勵,終於在遭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鉅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全書綱領體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
讀者在讀《史記》之前,須將《自序》篇熟讀,深沉有得,然後可讀各篇紀、傳、世家;讀紀、傳、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須從《自序》中求得解答。
這實際上是司馬遷在教人讀《史記》的方法。
其體制如同《周易》的《繫辭》,《毛詩》的《小序》,都是關係到一書的體要。
清代牛運震曾評價:“《自序》高古莊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奧衍宏深,一部《史記》精神命脈,俱見於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史記評註》) 《史記》自《黃帝本紀》起一百三十篇,合起來說,是總的一篇。
這部史書的末尾必須收束得盡,承載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氣象更要籠罩得住。
《史記》的最後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開始,逐層卸下,中間載有六家、六經兩論,氣勢已經極盛,後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齊齊,最後又總序一百三十篇總目,可以說無往不收,無微不盡。
它的文勢有如百川匯海,萬壑朝宗,令後世的學者讚歎不已。
1、最後一段: 於是論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
乃喟然而嘆曰:“是餘之罪也夫!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翻譯: 於是我評論編次了這些文章。
經過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禍患,被拘禁在監牢之中。
於是喟然長嘆道:“這是我的罪過啊!這是我的罪過啊!身體遭到摧殘,再沒有什麼用處了!”我又轉而深思:《詩》、《書》辭意隱曲,文字簡約,是想表達作者內心的思考的。
從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於是演繹了《周易》;孔子被困於陳、蔡,於是寫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述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才寫了《國語》;孫臏被剔去膝蓋骨,就研究兵法;呂不韋被放逐到蜀地,世上流傳他的《呂氏春秋》;韓非被關在秦國的牢裡,著述《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賢人聖人感情憤發而寫作的。
這說明,那些人都是感情有所鬱積,不能實現自己的主張,所以追記往事,思念未來。
於是我從黃帝開始直到漢武帝獵獲白麟的時候為止,敘述了陶唐以來的史事。
2、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自序,也是司馬遷的自傳,人們常稱之為司馬遷自作之列傳。
不僅一部《史記》總括於此,而且司馬遷一生本末也備見於此。
文章氣勢浩瀚,宏偉深厚,是研究司馬遷及其《史記》的重要資料。
太史公自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歷敘世系和家學淵源,並概括了作者前半生的經歷;第二部分利用對話的形式,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撰寫《史記》的目的,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以《史記》上續孔子的《春秋》,並透過對歷史人物的描繪、評價,來抒發作者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氣,表白他以古人身處逆境、發憤著書的事蹟自勵,終於在遭受宮刑之後,忍辱負重,完成了《史記》這部鉅著;第三部分是《史記》一百三十篇的各篇小序。
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全書綱領體例,《自序》交待得清清楚楚。
讀者在讀《史記》之前,須將《自序》篇熟讀,深沉有得,然後可讀各篇紀、傳、世家;讀紀、傳、世家如果不得其解,仍須從《自序》中求得解答。
這實際上是司馬遷在教人讀《史記》的方法。
其體制如同《周易》的《繫辭》,《毛詩》的《小序》,都是關係到一書的體要。
清代牛運震曾評價:“《自序》高古莊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奧衍宏深,一部《史記》精神命脈,俱見於此太史公出格文字。
”(《史記評註》) 《史記》自《黃帝本紀》起一百三十篇,合起來說,是總的一篇。
這部史書的末尾必須收束得盡,承載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氣象更要籠罩得住。
《史記》的最後一篇以作者自序世系開始,逐層卸下,中間載有六家、六經兩論,氣勢已經極盛,後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齊齊,最後又總序一百三十篇總目,可以說無往不收,無微不盡。
它的文勢有如百川匯海,萬壑朝宗,令後世的學者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