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3478112416


    FM(Frequency Modulation)即調頻。習慣上用FM來指一般的調頻廣播(76-108MHz,在中國為87-108MHz、日本為76-90MHz),事實上FM也是一種調製方式,即使在短波範圍內的27-30MHz之間,做為業餘電臺、太空、人造衛星通訊應用的波段,也有采用調頻(FM)方式的。 FM radio即為調頻收音機。

    調頻,全稱“頻率調製”。使載波的瞬時頻率按照所需傳遞訊號的變化規律而變化的調製方法。它是一種使受調波瞬時頻率隨調製訊號而變的調製方法。實現這種調製方法的電路稱調頻器,廣泛用於調頻廣播、電視伴音、微波通訊、鎖相電路和掃頻儀等方面。對調頻器的基本要求是調頻頻移大、調頻特性好、寄生調幅小。由調頻方法產生的無線電波叫調頻波,其基本特徵是載波的振盪幅度保持不變,振盪頻率隨調製訊號而變。調頻(FM),就是高頻載波的頻率不是一個常數,是隨調製訊號而在一定範圍內變化的調製方式,其幅值則是一個常數。與其對應的,調幅就是載頻的頻率是不變的,其幅值隨調製訊號而變。


    頻率調製(FM)在電子音樂合成技術中,是最有效的合成技術之一,它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約翰。卓寧(JohnChowning)博士提出。20世紀60年代,卓寧在斯坦福大學開始嘗試使用不同型別的顫音,他發現當調製訊號的頻率增加並超過某個點的時候,顫音效果就在調製過的聲音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更復雜的聲音。

    卓寧當時只是在完成無線電廣播發射中最常用的調頻技術(也就是FM廣播)。但卓寧的偶然發現,卻使這種傳統的調頻技術在聲音合成方面有了新的用武之地。當卓寧領悟了FM調製的基本原理後,他立即開始著手研究FM理論合成技術,並在1966年成為使用FM技術製作音樂的第一人。


    音訊訊號的改變往往是週期性的,一個最容易理解音訊調製技術的範例是小提琴和揉弦,揉弦透過手指和手腕在琴絃上快速顫動,使琴絃的長度發生快速變化,從而最終影響小提琴聲音的柔和度。與“FM無線電波”相同,“FM合成理論”同樣也有著發音體(載體)和調製體兩個元素。發音體或稱載波體,是實際發出聲音的頻率振盪器;調製體或稱調製器,負責調整變化載波所產生出來的聲音。載波頻率、調製體頻率以及調製數值大小,是影響FM合成理論的重要因素。

    最基本的FMinstrument包括兩個正弦曲線振盪器,一個是穩定不變的載波頻率fc(CarrierFrequnecy)振盪器;一個是調製頻率fm(ModulationFrequency)振盪器。載波頻率被加在調製振盪器的輸出上。載波振盪器是一個帶有fc頻率的簡單的正弦波頻率,當調製器發生時,來自調製振盪器的訊號,即帶有fm頻率的正弦波,驅使載波振盪器的頻率向上或向下變動,比如,一個250Hz正弦波的調製波,調製一個1000Hz正弦波的載波,那麼意味著載波所產生的1000Hz的頻率,每秒要接受250次的影響產生的調製。制體和載波體都是有頻率、振幅、波形的週期性或準週期性振盪器。

    在頻率調製技術中,調製體的振幅同樣對頻率調製起關鍵作用,調製體振幅影響著載波頻率調製後變化的深度,假如調製訊號的振幅是0,就不會出現任何調製,因此說,就像在振幅調製(AM)中,調製體的頻率對載波體的振幅有影響一樣,在頻率調製(FM)中,載波的頻率變化同樣受調製體振幅大小變化的影響。

    因此,在頻率調製過程中,可以發現:1.調製體的頻率影響載波體的頻率的速度變化。2.調製體的振幅影響載波頻率的深度變化。3.調製體的波形(或音色)影響載波頻率的波形變化。4.載波體的振幅在頻率調製過程中保持不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河冷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