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非雲非鶴801
-
2 # 滏水漁家
外行回答問話: “二黃慢板”又稱慢三眼,一板三眼拍節,開唱後板起板落,也就是在板上開唱並在板上落唱句的最後一字,(而西皮則多為眼起眼落),多用於大段敘事與回憶的唱段,“反二黃”是相對於二黃的旋律,其主旋律與二黃相反並降低一調,多用於悲傷敘事與回憶的唱段,如“碰碑”中揚繼葉的唱段; 嘆揚家大宋扶保……,“西皮流水”有板無眼,只用板量,多用於輕快表述的唱段,“搖板”似乎應為“遙板”,大多用於劇中人在上場前於幕後的唱句,如楊子榮打虎上山,先在幕後唱完穿林海跨雪原……之後再挑簾上場,另外,還有“導板”與“搖板”,功能各不同,導板的功能,大致意思可理解為; 嘿!我要開唱了,而"散板"的板式,雖稱“板"卻無拍節,實為自由體,多為三言兩句,大多表述劇中人的心情或對話或是給觀眾的一個情節交待……。
-
3 # 弓心月苑
京劇是板腔體戲劇。一段長唱腔是由不同的板式連掇而成的。
首先,京劇依據京胡定弦分為二黃、西皮、反二黃、和反西皮。除了皮黃以後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拔子等等從其它戲劇移植過來的調式。
不管西皮、二黃還是反二黃、反西皮,由慢到快有慢板(慢三眼。紅雲崗中創造了二黃慢二眼)、原板、二六板(原二黃無二六板,現代戲裡加了二黃二六板)、流水板、搖板(有板無眼)、散板(無板無眼)、導板等。
一齣京劇劇目中有很多段唱。根據劇情和唱詞多少安排是用二黃還是西皮調式。句數多的唱段要用多種板式起承轉和收。達到表現劇人物思想感情的目的。
-
4 # 皇黎民
在稱之為革命現代京劇中二黃唱腔是正面英雄的專屬,反派人物只能唱西皮而且不能唱西皮原板和二六,這兩種唱腔也是正面英雄人物的專屬。
-
5 # 方寸之上
京劇的唱腔都是板腔體,更注重節奏感,觀眾更加容易感受。固定的板式,被演員們賦予千變萬化的唱腔,刻畫出一個又一個生動真實的人物,這背後體現的是中中國人“變”與“不變”的哲學思想。根據您的問題,方寸君可以為您簡單介紹一下這幾種板式。
【二黃慢板】:[二黃]是京劇的主要聲腔之一,在胡琴上裡外弦分別是5和2,具有穩重、抒情、深沉、較平和的特點。多用於表現人物的悲苦、傷感、思考、感嘆的狀態。其中【二黃慢板】也稱【三眼】或【正板】,4/4的板式,一板三眼,板起板落。傳統戲中,淨角沒有二黃慢板。
【名段欣賞】老生:《伍子胥》“一輪明月照窗前”
青衣:《鎖麟囊》“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
-
6 # 老人新手新手
略知一點,二黃來自漢劇,唱腔低沉,婉轉、悠揚。典型唱段比如言派的讓徐州。也可以說是基本的老生唱腔;西皮,來自山西梆子。唱腔高亢,但不失優雅。比如武家坡中薛仁貴的一馬離了西樑界等……也有流水板的比如簘何月下追韓信等!京劇欣賞的是"角"看的不是劇情,因為劇情大家都知道!一知半解,供大家欣賞京劇參考!
-
7 # 魏青衣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戲曲的聲腔體系。中國當代有三百個左右劇種,大部分劇種以四大聲腔為基準,分別是皮黃腔、崑腔、梆子腔、高腔。
搖板歌唱起來,演員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處理各個分句和某字腔的長短高下。搖板適合表達的感情很廣泛,可以用在一般的敘述對話,也可以用在感情異常激動的時候。
-
8 # 手機使用者張和新
二黃慢板即樂曲的四分之三拍,一板三眼,重拍在板上。多為抒情敘事和悲涼婉轉的曲調。常用於青衣老生老旦的大段悲腔。
反二黃指定弦的關係。二黃裡外弦為52,反二黃為15。常用於老生老旦小生(娃娃調)。
流水板只出現於西皮板式,為一板一眼,樂曲為四分之一拍。曲調激揚歡快流暢。
二黃散板是由唱者根據劇情和人物悲喜的情緒所掌握的自由拍,但也有由鼓師控制。在整段唱腔中做導引過度部分,散板後接回龍轉原板或三眼,也作為唱腔的結尾。其實散板也吃功夫,也是有板控制的,唱不好真的唱散了。
揺板在二黃西皮板式中都有,揺板也是四分之一拍,有板無眼。常用於劇中人物行進中的自述。
-
9 # 珠玉隨風
徽漢河流,五腔雜處才形成京劇,在唱腔上都有一定的板式,無論哪齣戲,無論誰唱,都要遵守這個板式的規則即法則,但在這個法則內你可以任意發揮,這就是同樣一段戲,同樣的唱詞,無論西皮或者二黃,梅派這樣唱,而尚派可以那樣唱,所謂西皮和二黃即是京劇唱腔的兩大主要板式,西皮激昂,二黃深沉大致如此,要想真正瞭解,只有學唱一段就大題知道了。
-
10 # 智愚老翁
京劇中的二簧,西皮是由現在定為的浙江婺劇中徽戲中二簧,西皮傳入京城後被後耒稱京劇的老藝人吸收進入他她們的唱腔。
二簧調在徽戲中宮呼叫簡譜的稱呼定為1=E,老藝人叫凡字調,用英文代替叫E調,就是用婺劇中大哨吶全閉音作1作為音區高低,曲譜上標有1二E。主胡徽胡用5-2調定玄。在戲曲板腔中分為,慢板,中板,快板三大類。而中板又分為慢中板和快中板,中板是1板三眠格式,在簡譜中用4/4表示,而快板是一板一眼,用2/4表示。但是現在為了簡化都會用2/4方法記譜,但是鼓板師的板式耍分為一板三眼和一板一眼以區別是中板和快板。二簧慢板的節奏應該比慢中板慢才能叫慢板,板式也是一板三眼,只是速度節奏慢。
而西皮的京胡指法是6一3弦指法,不是5一2調,板式慢中快與=簧同樣道理,而反二簧反西皮的調高和正二簧,正西皮不同,流水調是有板無眼記譜是l/4板式在二條分節線中只有板沒有眼,
慢板和中板是一板三眼,在簡譜的兩條分節線中用4/4共四拍,快板是二條分節線中只有一板一眼2/4拍記譜方式。而搖板是無板無眼,用散板型式記錄,不用分節線,鼓師用二條鼓箸滾打的節奏是搖板的指揮方式,我所知的謹有這點知識。
-
11 # 優美原野s
“西皮”和“二黃”本是兩種不同的聲腔。西皮起源於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了西皮;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西皮都同二黃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西皮又稱“北路”,同二黃稱為“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京劇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二黃相比,西皮一般較為高亢剛勁、活潑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調,也包括二六、搖板等板式。是京劇的主要唱腔。
西皮
即黃陂調。戲曲腔調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於表達歡樂、激越、奔放的感情。 明 清 之際,秦腔由西東傳,結合 湖北 民間曲調演變而成西皮。 湖北 方言稱唱為“皮”,西皮即由西傳東的唱腔;或謂西皮脫胎於秦腔的“皮子”,故名。
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導板、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回龍、快三眼、娃娃調、反西皮等等。
二黃
“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為“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
京劇二黃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西皮相比,二黃一般較為沉著穩重、凝練嚴肅。另有反二黃腔調,又叫二黃反調,也包括導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較二黃為大。
清初,西皮是漢調的主要唱腔,二黃是徽調的主要唱腔。清中期西皮、二黃開始合流,至道光年間,徽、漢二調在北京成為京劇的基本唱腔。
西皮二黃區別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sol~re)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s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西皮腔”脫胎於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江西的宜黃腔;一說源於徽調。無論它源於宜黃腔還是徽調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瞭解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屬性和京胡定弦後,在欣賞與演唱過程中,你就不難抓住容易區分二者的另一個特點--過門兒。以〔原板〕的起首過門兒(也就是演員準備開唱前的前奏)為例,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法開起,在過門兒結束處,“西皮”過門兒總是歸到“1、6”這兩個音上,而且用一個起於“do”音又止於“la”音的箭頭連線連線起來,形成一個下滑的落音,然後演員起唱;而“二黃”過門兒的結束又總是另外一種形式,即歸到“565 561”這幾個音上,三、四兩個“gol”音用一條連線連線起來,隨之進入唱腔。
西皮
即黃陂調。戲曲腔調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於表達歡樂、激越、奔放的感情。 明 清 之際,秦腔由西東傳,結合 湖北 民間曲調演變而成西皮。 湖北 方言稱唱為“皮”,西皮即由西傳東的唱腔;或謂西皮脫胎於秦腔的“皮子”,故名。
適合表現歡樂跳躍、堅定、憤懣的情緒。
西皮的板式有:原版、快板、慢板、流水、導板、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回龍、快三眼、娃娃調、反西皮等等。
二黃
“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裡,二黃都同西皮腔調並用,合稱“皮黃”。在湘劇、桂劇等劇種裡,二黃又稱“南路”,同西皮稱為“北路”相對,或合稱“南北路”。
京劇二黃包括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同西皮相比,二黃一般較為沉著穩重、凝練嚴肅。另有反二黃腔調,又叫二黃反調,也包括導板、慢板、原板、散板等板式,旋律升降起伏較二黃為大。
清初,西皮是漢調的主要唱腔,二黃是徽調的主要唱腔。清中葉西皮、二黃開始合流,至道光年間,徽、漢二調在北京成為京劇的基本唱腔。
西皮二黃區別
“西皮”唱腔的京胡定弦為“6~3”(la~mi)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la”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mi”音;“二黃”唱腔的京胡定弦為“5~2”(sol~re)弦,即裡弦為簡譜帶一個低音點的“sol”音,外弦為不帶高、低音點的“re”音。
不同的定弦是由於兩種聲腔的來源屬性不同而造成的。同時,這種不同也形成了兩種聲腔各自的音樂特點和風格。“西皮腔”脫胎於梆子腔,故而其旋律高亢激昂,具有明顯的北方特點。“二黃腔”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源於江西的宜黃腔;一說源於徽調。無論它源於宜黃腔還是徽調總之都是南方劇種,所以其南方音樂特色較為突出。
瞭解了它們不同的風格屬性和京胡定弦後,在欣賞與演唱過程中,你就不難抓住容易區分二者的另一個特點--過門兒。以〔原板〕的起首過門兒(也就是演員準備開唱前的前奏)為例,無論它以什麼樣的方法開起,在過門兒結束處,“西皮”過門兒總是歸到“1、6”這兩個音上,而且用一個起於“do”音又止於“la”音的箭頭連線連線起來,形成一個下滑的落音,然後演員起唱;而“二黃”過門兒的結束又總是另外一種形式,即歸到“565 561”這幾個音上,三、四兩個“gol”音用一條連線連線起來,隨之進入唱腔。
如果您要證實這一點的話,不妨翻看幾條“西皮”與“二黃”過門的譜例做一下比較。比如《失街亭》“兩國交鋒龍虎鬥”、《空城計》“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元宵謎》“那日風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輪明月照窗下”等幾段唱腔的起首過門兒,這樣,就會更直觀、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
看過以上幾條過門兒的譜例之後,有興趣的話你最好聽一聽它們的音響,慢慢地你就會在你的腦海裡形成“楞--啊”和“楞根兒楞--里根兒”這樣兩句類似北京人調侃時說的“俚根兒楞”的音調。記住了這兩句極具特點的音調後你會發現,儘管京劇的唱腔、過門、板式等有著極豐富的變化,但只要記住“1、6”和“565 561”這兩個特性音調,一般情況下就能比較容易地辨別“西皮”與“二黃”這兩種聲腔,而不至將二者混淆了。 崗散淡的人”、《元宵謎》“那日風波平地起”、《捉放宿店》“一輪明月照窗下”等幾段唱腔的起首過門兒,這樣,就會更直觀、更清晰、更易理解一些。除了西皮與二黃還有京劇必備的臉譜陝西梆子。
-
12 # 千枝萬葉74080886
簡單來說,京劇中的西皮、二黃是京劇唱腔中的兩大主要聲腔。所以早年的京劇也被稱為“皮黃(簧)”戲。
相當於音樂作品中的調或者調式。
譬如西皮,京胡定弦6~3,相當於E調(1=E)。
至於慢板、流水、搖板,則分別是京劇唱腔板式中的一種節奏型別。
相當於音樂中的拍號。
要詳細瞭解這一點,就要從中國戲劇中的四大聲腔說起。
中國當代的劇種共有三百多個,分為皮黃腔、崑腔、梆子腔、高腔四大聲腔。
其中西皮和二黃(簧)是京劇唱腔中的兩大主要聲腔。
據《中國京劇史》:“京劇的前身是徽戲(徽調)、漢戲(楚調)、崑曲、秦腔、京腔,並受到民間俗曲的影響。”
特別是徽戲和漢戲的聲腔對京劇的形成影響最大。
自清乾隆五十五(1790)年開始,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先後有“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等徽班到北京演出,史稱“四大徽班”進京。
“先後到京的漢戲藝人多搭徽班演唱”。
二黃(簧)是徽戲的主要聲腔之一;
而漢戲聲腔以西皮和二黃(簧)為主,是皮、簧合奏的。
隨著徽戲、漢戲進京演出,使得西皮、二黃(簧)聲腔進一步融合,迅速發展,形成豐富的旋律和完整的板式。
二黃是由吹腔,高拔子演變而成。
“二黃(簧)”之說,多數人認為來自地名,即湖北的黃岡、黃陂二縣。
二黃(簧)聲腔比較沉著穩重、凝練平穩,適於表現感嘆、沉思、悲憤等情緒。
譬如現代京劇《紅燈記》中鐵梅的二黃快三眼唱段《光輝照兒永向前》。
為“二黃”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為“5~2”弦,G調(1=G)。
“西皮”,初稱“襄陽調”,起源於秦腔,明末清初秦腔經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而成了西皮。
因湖北人稱“唱”為“皮”,故名“西皮”。
西皮唱腔明快高亢、剛勁挺拔,適合表現歡樂、激越、奔放的感情。
為“西皮”唱腔伴奏京胡的定弦為“6~3”弦,E調(1=E)。
反西皮、反二黃,則屬於西皮、二黃的反調。
反二黃,基本上是把二黃的曲調降低4度來唱的腔調。擅長表現慷慨悲壯、蒼涼悽楚的情緒。
由於反二黃的調比二黃低,故其上下句常提高5度來演唱。
京胡分別定弦2~6、1~5。
除了皮黃以後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拔子等等從其它戲劇移植過來的調式。
說完了二黃、西皮,再來說說板與眼。
板,指強拍,由鼓師用板鼓敲擊出來。
眼,指弱拍,由鼓師用雲板敲擊出來。
京劇中共有39種板式,也就是39種基本節奏型。
題中提到的慢板、流水與搖板,就是這些板式之中的一種。
京劇的板式,粗分為:
有板有眼;
有板無眼;
無板無眼三大類。
在有板有眼這一大類中,根據板眼的搭配不同,進一步細分為:
一板一眼;
一板兩眼;
一板三眼。
其中,一板一眼包括原板與二六,相當於2/4拍。
原板是所有板式的基礎。
一板兩眼,相當於3/4拍的圓舞曲節奏,傳統京劇中不多見。
一板三眼中,包括慢板,相當於4/4拍。
二黃慢板也稱“三眼”或“正板”,由原板放慢1倍而成。
有板有眼的板式中都有快慢之分,曲譜中會見到"快二六"、"慢三眼"等不同的標註,區別在於速度快慢和過門的長短。
有板無眼的有流水、快板等,只有強拍沒有弱拍。
西皮流水相當於1/4拍,是由二六板進一步緊縮而成。
譬如現代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的西皮流水唱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無板無眼的板式中,有導板、搖板、散板等,屬於自由節奏。
導板的關鍵在於一個"導"字,表明一個唱段的開頭由導板起,繼而把旋律引導向主體。
搖板是散板的節拍,但胡琴比唱腔緊一倍,故搖板也稱為緊拉慢唱。
散板演唱起來,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自由處理各個分句和某字腔的長短高下。
譬如現代京劇《沙家浜》《智鬥》一折中,胡傳魁的西皮搖板唱腔。
搖板與其它無板無眼板式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緊拉慢唱,唱得慢而伴奏快。
傳統京劇裡,二黃沒有二六,西皮沒有回龍,或者說很少見。
西皮中的板式包括:導板、回龍、原板、慢板、快板、流水、散板、滾板、搖板、二六、快三眼等等。
二黃中的板式包括導板、回龍、原板、慢板、垛板、散板、搖板等。
由此可見,除個別板式之外,大多數板式在西皮、二黃中是通用的。
這就是本提問的答案。
-
13 # 旅行的風趣
京劇顧名思義以北京為主的戲子的劇目,別名叫平劇,以前的北京也叫北平。Peking北京的舊稱英文 Opera歌劇, mainly Beijing Opera, is called Ping 北平Opera, formerly原先 Beijing was also called Peiping.
京劇唱的腔調為板式變化體,主要調調為二簧(抒情、穩重、平和、深沉的聲腔)、西皮(剛勁、活潑明快)。The tone語調 of Peking Opera is a plate片狀硬物體 variation變化, mainly主要 with two reed 簧(lyrical抒情, steady穩重, peaceful平和, deep深沉 voice) and ppi (vigorous剛勁, lively and lively活潑).
簧是樂器中發聲的薄片,泛指樂器或音樂,用胡琴伴奏。二簧的板式有原板、慢板、散板、搖板、滾板、碰板、頂板、快三眼、反二簧並且還有嗩吶二簧。A spring簧 is a sheet片 of sound聲音 in an instrument樂器, generally 普遍referring聯絡 to the instrument樂器 or music, accompanied伴奏 by a harp胡琴. The two-spring plate type板型別 has the original原始 plate, adagio慢板, loose鬆散 plate, rolling遙 plate, rolling滾 plate, touch碰 plate, top頂 plate, fast three eyes, reverse反面的 two spring and suona two spring.
西皮包括導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搖板、回龍等板式,用胡琴伴奏。
West skin皮 includes包括 guide plate (reverse顛倒的 plate), adagio慢板 (slow three eyes), original原始 plate,allegro快板, running water, loose鬆散 plate, shake搖動 plate, Huilong and other plates板, accompanied伴奏 with hu qin.
#Knowledge of the world
回覆列表
唉!看了一些回答,好像沒一個回答完全到位的。怎麼才叫到位?應該是解釋出為什麼要叫“二黃”或者“西皮”,為什麼叫“搖”,還有“板”是什麼意思。先知道命名原理,再簡述音樂特性好像才合理一些吧。
那麼“二黃”是什麼意思?這要從京劇的起源形成簡說起,京劇最根本就的是起源於湖北的戲劇,湖北老戲劇人都知道“京漢楚”,就是說,京劇的主要來源是湖北的漢劇和楚劇,後來“徽班進京”後,對白等等中又溶入了“京腔”,逐漸定型為京劇。所以傳統京劇中主要的是湖北腔調(和方言),(湖北安徽近鄰,互相流動頻繁,戲劇互溶。)
為什麼叫“二黃”?是因為清朝初由“吹腔”,“高撥子”在“徽班”中演變成的,真正的起源地就是湖北的黃岡和黃陂,所以叫“二黃”。“黃”在字義上又有“成熟”意義,比如麥稻成熟就成黃色了,所以“二黃”一般比較穩重嚴肅。“二黃”也稱為“南路”。
“西皮”也許還稍早一些,據考證是明朝末清朝初,由湖北襄陽傳到武昌、漢口一帶,與當地融合發展形成,其路程是由西向東南,故叫西皮,“皮”有“表皮”、“調皮”、“俏皮”、“頑皮”等等意義,所以“西皮”通常比較高亢剛勁,明快而活潑。西皮也稱為“北路”。
“板”,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是什麼,與板緊密配合的還有鼓,有時候也說“板鼓”,具有“指揮”整個伴奏和提示節奏的關鍵作用。中中國人在音樂(戲劇)裡常常說“板眼”就是節奏節拍的意思。那麼所謂“導板”、“慢版”等等從字面上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搖板”是節奏自由的意思。那麼“反二黃”、“反西皮”就不細說了。
再說二黃反二黃西皮的現代樂理性,這個解釋的人已經比較多了,只簡單提示一下。京劇的伴奏樂器最主要的是京胡,京胡是要定弦定音的,當然,演唱藝術中允許“移調”,但是也會有一個音高概念和旋律問題,西方音樂引進後,定音就更明確了。二黃在京胡上定“5-2弦(5加個低音符號)”,即鍵盤樂器上以中央c為參照的g-d1(小字組,小字一組),反二黃是1-5(小字一組),西皮是6-3(6是低音,小字組)。反二黃適合表現蒼涼悽楚感情。其實這裡的定弦,與西洋音樂的“大調”和“小調”有某種聯絡。說到底就是表現曲調的情感和風格,或者穩重莊嚴,或者蒼涼悽楚,或者輕快活潑。關於“腔調”和叫法的意義,比如導板,搖板,慢板,回龍,流水等等,其實很簡單,拿了曲譜唱一下,差不多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