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97955358508510
-
2 # 使用者892429639362536
據有的學者研究,諸葛亮“好為《梁父吟》”,這個“好”字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諸葛亮喜歡彈唱《梁父吟》這種曲調,一是他還喜歡為《梁父吟》這種曲調填詞。
為《梁父吟》填詞者三國時就並非諸葛亮一人,今傳曹植作品中就有一首《梁父行》,也是類似作品。不過,在為《梁父吟》所填詞中,現存諸葛亮的一首非常有名,內容也不錯,堪稱傑作。
丁啟陣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漢代古辭《梁甫吟》 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一句“好為《梁父吟》”,引出後來紛紜眾說。 紛紜之處有三:一是“為”字的意思,二是“梁父吟”所指何物,三是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也作《梁甫吟》)這首詩。 有人把“為”字理解為“做”,即寫詩,認為是諸葛亮寫了《梁父吟》這首詩;有人認為,“為”就是朗誦,即,諸葛亮喜歡朗誦前人所寫的《梁父吟》這首詩。 “梁父吟”,有人認為指曲調,是屬於相和歌詞的楚調曲,即諸葛亮平時喜歡哼這支曲調;有人認為指詩歌,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講述晏嬰二桃殺三士故事的詩歌。 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一詩,有人認為,他是為了抒發對山東老家的思念,梁父即泰山;有人認為,他是在表示對齊國三士的同情;有人認為,他在表達對晏嬰的景慕。 那麼,究竟哪一種說法更好呢?我的意見如下: “為”字意思,以理解為朗誦較好。如果理解為“做”,有兩點說不通。其一,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可以表明,諸葛亮有詩歌之才或寫詩的興致。至少,歷代編輯的諸葛亮文集,包括蒐羅最全的清人張澍編輯的《諸葛忠武侯文集》,除了《梁父吟》外,未見其他像樣的詩歌作品;其二,把“為”理解成“做”,“好為”就很費解。無論是說諸葛亮喜歡以“梁父吟”這種曲調做詩,還是以《梁父吟》為題做詩,都不合情理,更不合事實。理解為朗誦,就沒有這些問題。喜歡一首詩歌,便反覆朗誦,合情合理,司空見慣。 “梁父吟”所指,以理解為指詩歌較好。如果“梁父吟”指音樂的曲調旋律,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是,史家記事,大概不會對他這種無關痛癢的音樂愛好感興趣。史家更興趣的,是有內容、有含義即能夠表現傳主志向懷抱的情節。 諸葛亮為何喜歡朗誦《梁父吟》一詩,以理解為景慕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較好。諸葛亮雖然是琅邪陽都(今天山東沂南縣)人,他父親也曾經做過太山(即泰山)郡丞,但諸葛亮很小就成了孤兒,跟著叔父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荊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後來又在南陽隱居。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四處漂泊、四海為家的人。諸葛亮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對家鄉不見的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再者,以史家記事筆法,突然冒出一句他想念家鄉的話,也很突兀。可見,懷念山東家鄉是講不通的。看見墳墓,墓中死者又是三個“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的古代壯士,產生同情之心,原本是說得過去的,在漢代詩歌中也有同類例子,例如《薤露》、《蒿里》。但是,這首詩的重點不在表達詩人的同情和感慨,而在於揭出“二桃殺三士”的謀主——晏嬰。換言之,這是一首敘事成分多於抒情成分的詩歌作品。更重要的是,結合《諸葛亮傳》上下文,結合諸葛亮的生平事蹟,說諸葛亮在那裡大發對於古代壯士的悲憫之情,也很莫名其妙。 相比之下,理解為諸葛亮在那裡抒發對春秋名相晏嬰的景慕之情,就很順理成章。晏嬰“節儉力行”的做事方法、幫助齊國三代國君(靈公、莊公、景公)穩固霸主地位的功業、“三世顯名於諸侯”的無上榮耀,都是諸葛亮所無比景仰和羨慕的。諸葛亮一生的理想,的確也是像晏嬰那樣輔助諸侯,成就霸業。本傳下文的“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就是直接的證明。《隆中對》、前後《出師表》反覆講的,其實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霸業。“復興漢室”只是一句口號,或者說,是無法實現的最高理想。 倘若仔細體會,除了讀出諸葛亮景慕晏嬰這一層意思,還不難讀出與此相聯絡的另一層意思:諸葛亮急於(像晏嬰那樣)用世立功的心情。躬耕隴畝、高臥草堂(需要劉備三顧茅廬這才出山),都不過是自抬身價的手法。諸葛亮不是真隱士,他是臥龍。是龍,總要想著騰飛的。這一點,在唐代詩歌裡,可以得到很好的佐證。唐詩中,“梁父(吟)”“梁甫(吟)”,多指用世立功,跟隱居山林相對。例如,“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孟浩然《與白明府遊江》);“但歌考槃詩,不學梁父吟”(吳筠《題龔山人草堂》);“梁父吟,梁父吟……風雲感會起屠釣……”(李白《梁甫吟》);“去去淚滿襟,舉聲梁甫吟。青雲當自致,何必求知音”(李白《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留君終日歡,或為梁父吟。時輩想鵬舉,他人嗟陸沉”(高適《別王徹》);“昔歲褒衣梁甫吟,當時已有致君心”(權德輿《奉和張僕射朝天行》);“羈棲摧剪平生志,抱膝時為梁甫吟”(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