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024215316680

    “大量使用”應該包括但不僅指“書寫”這一主要用途。

    所以要先從造紙技術的發明和大量應用來看。西漢時代,中國當已發明造紙,但目前出土的西漢時代麻紙,至今未發現一張是寫過字的。再從東漢以前人們書寫工具主要的還是竹簡和縑帛、東漢以後紙才將竹簡和縑帛逐漸代替的史實可以看出,在東漢和帝時期蔡倫的蔡侯紙未發明以前的麻紙,使用價值是不大的。根據輕工業部造紙工業研究所對迄今發現的幾種古紙進行科學的化學分析和化驗結果得出的結論認為:只有蔡侯紙才是真正的紙。蔡侯紙的發晨是造紙工業的重大突破,為以後造紙技術的提高開闢了寬闊大道,使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技術越來越新。東漢末年又有東萊人左伯創造了“左伯紙”,據說質量比蔡侯紙還好。但是,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書寫紀事材料方面,還是紙與縑帛和簡牘並用,紙還不足以完全取代後者。

    但這種情況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已發生了大變化。晉代時,已經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又方正的紙,人們已越來越不再使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來書寫了,最後連一直堅持用縑帛或簡牘來書寫敕旨誥諭的皇室都明令採用紙為書寫材料,只不過規定採用特製的龍紋紙或黃色紙。也就是說,在晉代,紙開始成為佔支配地位的書寫材料,徹底淘汰了帛牘。事實上,隨著造紙術的進步和推廣,這一時期的南北各地都建立了官私紙坊。北方以洛陽、長安及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為中心,浙江會稽、安徽南部和建業、揚州、廣州等地則為南方的造紙中心。當時主要生產麻紙、桑皮紙和楮皮紙。浙江嵊縣則是藤紙中心,且以其質地優良曾名噪一時。但在南方仍以麻紙為主。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中國造紙術進一步發展、造紙業相當興盛的時期,紙的品種增加以及新的造紙原料的開發和利用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進步的重要標誌。

    紙的品種方面,我們所熟知的有後世成為抄經專用紙和摹拓法帖用紙的硬黃紙、四川的十色箋和以四川名伎薛濤而得名的薛濤箋——據說這種用來寫信的桃紅或深紅色小彩箋還帶用香味呢。而且為了適應書寫和繪畫等不同需要,唐代已有明確的生紙和熟紙之分:生紙即從紙槽中抄出經烘乾後投入使用的紙,而熟紙則是經過捶漿、塗粉、施膠等加工處理的紙。唐代官府文書用紙還按官職高低和文書類別不同而不同,如朝廷行政文書通作白麻紙抄寫,軍事文書用黃麻紙,五色麻紙則用於朝廷致各少數民族地區的高階官員的文書。

    單一造紙原料方面,仍以麻類為主,此外還有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後世大量使用的竹類等;與此同時,還出現更多的用麻類和樹皮等混和原料造的紙。四川的蜀紙以麻類為原料,產量和質量均稱一時,中央集賢書院每月領用的就是這種紙。安徽宣州府出產的紙是用青檀樹皮製成的,宜書宜畫,質量很好,被作為貢品獻給朝廷,號稱“宣紙”。

    由於造紙原料的擴大,成本降低,紙的價格下降,隋唐時期紙的應用更為普及。除文書用紙外,許多日常用品也採用紙製品或紙製替代品,如紙糊燈籠、窗紙、紙屏風、紙冥器等。書寫材料等文具的改進,也為這一時期書法技巧的創新提供了條件。當然,我們也看到還是有一些特立獨行之士有時並不用紙來書寫,如勤習書法的懷素(725—785),早歲家貧,就大種芭蕉,用芭蕉葉代替紙張練字,“驚蛇走虺,驟雨狂風”。

    所以,就“紙張用於書寫是在哪一朝代”這一單獨設問而言,保守回答可以東漢時期做答案。但是若要問及紙張的大量使用是在哪一朝代,因為“大量使用”肯定要包括官府公用、文人書畫以及百姓日用,恐怕就要用唐代來做答案了。

    又附:在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應用之前,唐代的雕版印刷技術也是很發達的。唐中期時,白居易的詩歌廣泛流傳,以至江浙一帶多“作書模勒(即刻印)”他的詩集,在街頭巷尾出售。現存世界上第一部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鹹通九年(868年)的《金剛經》(現藏英國不列顛圖書館),大家一定還記得中學歷史課本上選過它一張圖文精美的局面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星際爭霸1,神族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