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上數三代,誰不是農村人……
相信在很多農村孩子的記憶裡,村裡的集市,是個承載了期望與歡樂的小樂園。多少簡單的願望,都在這裡實現:哭著喊著要吃的糖葫蘆,1塊5兩串,媽媽還總是不給買,那時候還總嫌媽媽小氣,期末考試得了“雙百”,奶奶獎勵了2塊錢,在集上逛了半天,臨近過年,幫媽媽打掃衛生得了5塊錢的“鉅額工資”,跑到集上精打細算的買小鞭炮玩……
這片開闊的小廣場——有的也許只是一條村裡的大路——成了我們這一代人時長懷念的情節。
長大後有幸在離老家不遠的城市工作,隔三差五的還能帶著妻子回趟老家。媽媽每次都要提前精心準備一番——魚啊,肉啊,老家的土味食品啊,生怕我倆回家虧了嘴。飯間總能聽到媽媽類似抱怨一般“現在咱村這個集上,什麼也沒有,咱就將就吃點吧,別嫌乎”。我總以為是媽媽的客套話,讓我倆別嫌棄,多吃點。後來又一次,我帶著妻子去村裡趕集,突然發現,記憶中的大集,真的萎縮了。
心裡悵然若失,心疼了好久,彷彿丟掉了什麼。
我們村以前有800多戶村民,是方圓十里八村裡的“大村”。村裡的集市逢農曆的“四”和“九”趕集,間隔五天。每次趕集都是熙熙攘攘,別村的鄉親們都來,因為很多東西只有在我們村這個大集上才能買得到。
現在,集上主要都是我們自己村裡的叔叔伯伯以上輩們在賣東西,他們不是職業的商販,只是把家裡收穫的多餘的農產品拿出來賣掉,比如茄子辣椒之類的蔬菜、桃子杏子之類的水果、甚至多餘的紅薯玉米之類,數量也不多,賣完就收攤。他們的“攤位”前沒有二維碼,他們不會操作這些“先進的科技”,還是老一套的布袋裡裝滿了零錢,留著給顧客找零……
小時候過年的新衣服,都是媽媽帶著我在村裡的集市上買的,那一大排,都是賣衣服的商販,每次總能找到心儀的衣服,興奮好久。現在,只剩下賣手套啊帽子啊背心之類的小用品的商販。
這些商販的年紀都大了,有些我還能依稀記得他們二十多年前的模樣,“年輕人都去城裡,哪有人在村裡幹這個,掉價啊”,媽媽熟悉的那個老攤主說。
轟轟烈烈的城鎮化程序,留下了父母這樣的老人,獨守村裡那一份“老家記憶”,無數遊子心心念唸的“夢裡老家”,一天一天發生著或喜或憂的變化。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衝擊著城市裡的實體經濟,對日漸凋零的農村集市打擊更大,尤其村裡的父母還有爺爺奶奶這些人,已經跟不上“二維碼”時代的步伐,還深深擔憂銀行卡繫結在微信和支付寶上的安全……
媽媽最近打電話讓我們幫忙從網上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妻子也慢慢養成了習慣,買東西時都給爸媽買一份,回老家時捎回去。爸爸前幾天開農用車去別的村裡走街串巷賣紅薯和蘋果,特意讓妻子列印一張微信收款的二維碼給他,上面印著我的二維碼,第二天我一看,最早的一筆收款發生在早晨7點17分,最晚的一筆發生在傍晚20點10分,他在外面跑了整整13個小時,我的微信一共收入了400多元。我給了爸爸800元,問他為什麼不去村裡集上賣,他說不如在各個村串著跑賣得快,最後還是給了我300元,說算了算賣不上那麼多錢。
我想著多年以後,我的孩子看不到我長大的地方,她曾經的繁榮和熱鬧,這會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我更害怕他這一代人回憶起家鄉,不是“王家莊”、“李家店”、“陳家溝”,而是什麼“某某府邸”“某某國際社群”“某某公館”,這將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
一直想有條件了把爸媽接到城裡來住,享受一下城裡的生活,現在我又想,有條件了能不能多回去陪陪爸媽,讓他們在老家過得更好。
往上數三代,誰不是農村人……
相信在很多農村孩子的記憶裡,村裡的集市,是個承載了期望與歡樂的小樂園。多少簡單的願望,都在這裡實現:哭著喊著要吃的糖葫蘆,1塊5兩串,媽媽還總是不給買,那時候還總嫌媽媽小氣,期末考試得了“雙百”,奶奶獎勵了2塊錢,在集上逛了半天,臨近過年,幫媽媽打掃衛生得了5塊錢的“鉅額工資”,跑到集上精打細算的買小鞭炮玩……
這片開闊的小廣場——有的也許只是一條村裡的大路——成了我們這一代人時長懷念的情節。
長大後有幸在離老家不遠的城市工作,隔三差五的還能帶著妻子回趟老家。媽媽每次都要提前精心準備一番——魚啊,肉啊,老家的土味食品啊,生怕我倆回家虧了嘴。飯間總能聽到媽媽類似抱怨一般“現在咱村這個集上,什麼也沒有,咱就將就吃點吧,別嫌乎”。我總以為是媽媽的客套話,讓我倆別嫌棄,多吃點。後來又一次,我帶著妻子去村裡趕集,突然發現,記憶中的大集,真的萎縮了。
心裡悵然若失,心疼了好久,彷彿丟掉了什麼。
我們村以前有800多戶村民,是方圓十里八村裡的“大村”。村裡的集市逢農曆的“四”和“九”趕集,間隔五天。每次趕集都是熙熙攘攘,別村的鄉親們都來,因為很多東西只有在我們村這個大集上才能買得到。
現在,集上主要都是我們自己村裡的叔叔伯伯以上輩們在賣東西,他們不是職業的商販,只是把家裡收穫的多餘的農產品拿出來賣掉,比如茄子辣椒之類的蔬菜、桃子杏子之類的水果、甚至多餘的紅薯玉米之類,數量也不多,賣完就收攤。他們的“攤位”前沒有二維碼,他們不會操作這些“先進的科技”,還是老一套的布袋裡裝滿了零錢,留著給顧客找零……
小時候過年的新衣服,都是媽媽帶著我在村裡的集市上買的,那一大排,都是賣衣服的商販,每次總能找到心儀的衣服,興奮好久。現在,只剩下賣手套啊帽子啊背心之類的小用品的商販。
這些商販的年紀都大了,有些我還能依稀記得他們二十多年前的模樣,“年輕人都去城裡,哪有人在村裡幹這個,掉價啊”,媽媽熟悉的那個老攤主說。
轟轟烈烈的城鎮化程序,留下了父母這樣的老人,獨守村裡那一份“老家記憶”,無數遊子心心念唸的“夢裡老家”,一天一天發生著或喜或憂的變化。電子商務的興起,不僅衝擊著城市裡的實體經濟,對日漸凋零的農村集市打擊更大,尤其村裡的父母還有爺爺奶奶這些人,已經跟不上“二維碼”時代的步伐,還深深擔憂銀行卡繫結在微信和支付寶上的安全……
媽媽最近打電話讓我們幫忙從網上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妻子也慢慢養成了習慣,買東西時都給爸媽買一份,回老家時捎回去。爸爸前幾天開農用車去別的村裡走街串巷賣紅薯和蘋果,特意讓妻子列印一張微信收款的二維碼給他,上面印著我的二維碼,第二天我一看,最早的一筆收款發生在早晨7點17分,最晚的一筆發生在傍晚20點10分,他在外面跑了整整13個小時,我的微信一共收入了400多元。我給了爸爸800元,問他為什麼不去村裡集上賣,他說不如在各個村串著跑賣得快,最後還是給了我300元,說算了算賣不上那麼多錢。
我想著多年以後,我的孩子看不到我長大的地方,她曾經的繁榮和熱鬧,這會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我更害怕他這一代人回憶起家鄉,不是“王家莊”、“李家店”、“陳家溝”,而是什麼“某某府邸”“某某國際社群”“某某公館”,這將是多麼悲哀的事情啊!
一直想有條件了把爸媽接到城裡來住,享受一下城裡的生活,現在我又想,有條件了能不能多回去陪陪爸媽,讓他們在老家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