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那麼,先生能介紹幾家比較好的註釋《莊子》的書嗎?
答:這裡僅可舉出幾家注本來談談:(一)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這書的好處,是他把清代考據家對於《莊子》文句的校勘和古字古義的詮釋。收集進去不少。不過這書不及他的《荀子集解》精審、所以仍有許多地方不能解決,甚或陷於錯誤。(二)郭慶藩的《莊子集釋》,這書的好處,是他把郭象的注,成玄英的疏(疏是解釋郭注的),陸德明的音義,此外還有十餘家的注,都收在裡面了。因此,看這一種本子,就不啻同時看若干家,這是很經濟很方便的辦法。但是也有他的短處,就是對於古字古義,未曾多加考釋;而自己的按語。有時也嫌不甚正確。(三)陳壽昌的《南華經正義》,這書的長處,是他對於《莊子》各篇的段落,分析得很清楚,我對於《莊子》文體的發見,正是受了他的啟示。
解釋方面,也能做到文從字順的地步;不過曲解附會之處,有時也不能免。(四)阮毓崧的《莊子集註》,以上三種,都是清人的著述,這一種是近人的著述。這書曾於民國十七年,由中華書週刊印手寫初稿,二十五年始由該書局重印定稿。此書徵引前人數十家註疏,考證詳明,註解亦頗正確,可謂“後來居上”了。而且有其他各家所缺者,即《莊子》書中有關叶韻的地方,他都按照古韻,—一辨清,注於書眉,使讀者隨時可以對照。這於研究莊子的學說,雖是毫無關係;但於研究《莊子》的文章,及考核古音韻方面,不能不說是一種貢獻。我想初讀《莊子》的人,先把以上四家注本,置之案頭,任便取一家來讀都好,或是照原書的次第去讀,或是按我的分組法去讀,其餘三家的注本,隨時可以翻檢對照。再把我們前邊所說的,《莊子》的鑰匙,時時帶在身邊,以備應用。這樣要想讀通《莊子》,絕不是一件難事。
問:大家都說郭象的註解最精,這話對嗎?
答:對得很!不過這是就莊子哲學一方面講是如此。在郭象以前的《莊子》注,都早已快失了,是好是壞,不得而知;在郭象較後,若司馬彪,若李頤,若崔撰等,都曾為《莊子》作注,而且同馬彪還得注《莊子》五十二篇,但也早快失了,是好是壞,也不得而知,(這些往後來雖有發現但不全)自六朝以來,歷唐宋明清以至近代,注《莊子》者,無慮百餘家,但求其於莊子的哲學。有什麼獨見的人,直到今日,還沒有能與郭象相比的。清儒及民國以來的學者,對於字義上的解釋,誠然是前無古人,但以言思想,都平庸不足道。莊子的思想,宏闊高遠,更不是慣掉書袋的儒者所可將事的了。所以談到認識莊子的哲學,還須首推郭象,可是這裡有樁大竊案,郭象正是這案中的主要人。在《世說新語》上曾說: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兩篇未竟而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已注。乃自注《秋水》《至樂》兩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雖然有這段公案,但歷來讀《莊子》者,卻沒有發現郭象盜竊的贓證;那知這贓證,被我予無意中尋獲了。原來《列子》中的《黃帝》篇,有很大的一段是抄襲《莊子·應帝王》篇中“鄭有神巫”一大段的原文,張湛注這段《列子》時,完全採用了向秀的《莊子注》。我就把現在所傳的郭象注拿來—一對勘,才發現郭注,無一不與向註明同,就是稍稍改易幾字,也很少很少,天地間那有這樣不謀而同的事呢?尤其是在文字方面。是則郭象的盜竊之罪,真是鐵案如山,不可動搖了。不過這種阻證發現以後,毫無損於現在所傳的郭象注,只是我們要知道:現在的郭注,正是當年的向注,如果《世說新語》所記屬實,則只有《秋水》、《至樂》、《馬蹄》三篇,可以算是郭注。
問:此外還有那幾家的註解比較可看呢?
答:明代焦閎的《莊子翼》,是明以前注《莊子》的一大結集;林雲銘的《莊子因》,是偏於講明文章義法的;清初王船山的《莊子通》和《莊子解》,是訓詁和義理兼顧的;請人宣穎的《南華經解》,是確守莊子的立場,來解釋其文句的;清人陸樹藝的《莊子雪》,是以儒家的立場來解釋《莊子》的,近人馬敘倫的《莊子義證》,劉文典的《莊子補正》,王叔岷的《莊子校釋》,是偏重於版本的校勘,考訂《莊子》的字義的。這些,都是註解《莊予》全部的,如果能購到,都不妨一讀。
此外關於《莊子》書部分的註釋,比較有名的:明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講義》,清末人楊文會的《南華經發隱》,以及章炳麟的《莊子齊物論釋》,都是以佛家的立場,來解釋《莊子》的,也可參看。不過我的意思,確是主張“以莊解莊”。以上的這些著述全可看,此外還有許許多多有關的著述全可看;但是你統統看了以後,便知道他們各人有各人偽見解,甚至互相沖突,使你愈是無所適從。這才感到非“反本探源”,“以廢解莊”,是不能得到莊子學說之真義的。就是獨一無二的郭象注,也仍然是有他的成見,所以前人曾說:“是郭象注莊子呢?還是莊子注郭象呢?”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郭象的注太深,反不加莊子的原書好懂,一是說郭象注另成一種著作,有他自己的哲學在內。近人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便把郭象注當成一部專著,來藉以發揮魏晉間人的哲學思想。由前之說,郭象注太深,讀郭象注反不如只讀《莊子》白文容易,又何必會易而就難呢?由後之說,郭象注仍是郭象(其實是向秀)的哲學,不全是莊子的哲學,又何必合本而求末呢?
問:那麼,先生能介紹幾家比較好的註釋《莊子》的書嗎?
答:這裡僅可舉出幾家注本來談談:(一)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這書的好處,是他把清代考據家對於《莊子》文句的校勘和古字古義的詮釋。收集進去不少。不過這書不及他的《荀子集解》精審、所以仍有許多地方不能解決,甚或陷於錯誤。(二)郭慶藩的《莊子集釋》,這書的好處,是他把郭象的注,成玄英的疏(疏是解釋郭注的),陸德明的音義,此外還有十餘家的注,都收在裡面了。因此,看這一種本子,就不啻同時看若干家,這是很經濟很方便的辦法。但是也有他的短處,就是對於古字古義,未曾多加考釋;而自己的按語。有時也嫌不甚正確。(三)陳壽昌的《南華經正義》,這書的長處,是他對於《莊子》各篇的段落,分析得很清楚,我對於《莊子》文體的發見,正是受了他的啟示。
解釋方面,也能做到文從字順的地步;不過曲解附會之處,有時也不能免。(四)阮毓崧的《莊子集註》,以上三種,都是清人的著述,這一種是近人的著述。這書曾於民國十七年,由中華書週刊印手寫初稿,二十五年始由該書局重印定稿。此書徵引前人數十家註疏,考證詳明,註解亦頗正確,可謂“後來居上”了。而且有其他各家所缺者,即《莊子》書中有關叶韻的地方,他都按照古韻,—一辨清,注於書眉,使讀者隨時可以對照。這於研究莊子的學說,雖是毫無關係;但於研究《莊子》的文章,及考核古音韻方面,不能不說是一種貢獻。我想初讀《莊子》的人,先把以上四家注本,置之案頭,任便取一家來讀都好,或是照原書的次第去讀,或是按我的分組法去讀,其餘三家的注本,隨時可以翻檢對照。再把我們前邊所說的,《莊子》的鑰匙,時時帶在身邊,以備應用。這樣要想讀通《莊子》,絕不是一件難事。
問:大家都說郭象的註解最精,這話對嗎?
答:對得很!不過這是就莊子哲學一方面講是如此。在郭象以前的《莊子》注,都早已快失了,是好是壞,不得而知;在郭象較後,若司馬彪,若李頤,若崔撰等,都曾為《莊子》作注,而且同馬彪還得注《莊子》五十二篇,但也早快失了,是好是壞,也不得而知,(這些往後來雖有發現但不全)自六朝以來,歷唐宋明清以至近代,注《莊子》者,無慮百餘家,但求其於莊子的哲學。有什麼獨見的人,直到今日,還沒有能與郭象相比的。清儒及民國以來的學者,對於字義上的解釋,誠然是前無古人,但以言思想,都平庸不足道。莊子的思想,宏闊高遠,更不是慣掉書袋的儒者所可將事的了。所以談到認識莊子的哲學,還須首推郭象,可是這裡有樁大竊案,郭象正是這案中的主要人。在《世說新語》上曾說:先是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統,向秀於舊注外而為解義,妙演奇致,大暢玄風。惟《秋水》、《至樂》兩篇未竟而卒。秀子幼,其義零落,然頗有別本遷流。象為人行薄,以秀義不傳於世,遂竊以為已注。乃自注《秋水》《至樂》兩篇,又易《馬蹄》一篇,其餘眾篇,或點定文句而已。雖然有這段公案,但歷來讀《莊子》者,卻沒有發現郭象盜竊的贓證;那知這贓證,被我予無意中尋獲了。原來《列子》中的《黃帝》篇,有很大的一段是抄襲《莊子·應帝王》篇中“鄭有神巫”一大段的原文,張湛注這段《列子》時,完全採用了向秀的《莊子注》。我就把現在所傳的郭象注拿來—一對勘,才發現郭注,無一不與向註明同,就是稍稍改易幾字,也很少很少,天地間那有這樣不謀而同的事呢?尤其是在文字方面。是則郭象的盜竊之罪,真是鐵案如山,不可動搖了。不過這種阻證發現以後,毫無損於現在所傳的郭象注,只是我們要知道:現在的郭注,正是當年的向注,如果《世說新語》所記屬實,則只有《秋水》、《至樂》、《馬蹄》三篇,可以算是郭注。
問:此外還有那幾家的註解比較可看呢?
答:明代焦閎的《莊子翼》,是明以前注《莊子》的一大結集;林雲銘的《莊子因》,是偏於講明文章義法的;清初王船山的《莊子通》和《莊子解》,是訓詁和義理兼顧的;請人宣穎的《南華經解》,是確守莊子的立場,來解釋其文句的;清人陸樹藝的《莊子雪》,是以儒家的立場來解釋《莊子》的,近人馬敘倫的《莊子義證》,劉文典的《莊子補正》,王叔岷的《莊子校釋》,是偏重於版本的校勘,考訂《莊子》的字義的。這些,都是註解《莊予》全部的,如果能購到,都不妨一讀。
此外關於《莊子》書部分的註釋,比較有名的:明憨山大師的《莊子內篇講義》,清末人楊文會的《南華經發隱》,以及章炳麟的《莊子齊物論釋》,都是以佛家的立場,來解釋《莊子》的,也可參看。不過我的意思,確是主張“以莊解莊”。以上的這些著述全可看,此外還有許許多多有關的著述全可看;但是你統統看了以後,便知道他們各人有各人偽見解,甚至互相沖突,使你愈是無所適從。這才感到非“反本探源”,“以廢解莊”,是不能得到莊子學說之真義的。就是獨一無二的郭象注,也仍然是有他的成見,所以前人曾說:“是郭象注莊子呢?還是莊子注郭象呢?”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郭象的注太深,反不加莊子的原書好懂,一是說郭象注另成一種著作,有他自己的哲學在內。近人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便把郭象注當成一部專著,來藉以發揮魏晉間人的哲學思想。由前之說,郭象注太深,讀郭象注反不如只讀《莊子》白文容易,又何必會易而就難呢?由後之說,郭象注仍是郭象(其實是向秀)的哲學,不全是莊子的哲學,又何必合本而求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