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學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動物。鼬科鼬屬。又稱艾鼬。人工飼養的主要指歐洲艾虎,分佈於歐洲大部、亞洲西伯利亞南部和中國東北、華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為白色,眼周和兩眼之間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淺黃褐色,絨毛米黃色。體重可達2千克,體長35~45釐米,尾長12~16釐米。野生艾虎棲息於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晝伏夜出,行動敏捷,視覺和聽覺敏銳。以小型哺乳動物(兔、黃鼠)、魚、鳥及昆蟲為食。10~11月齡性成熟,一年繁殖兩窩。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齡時達成年艾虎的體型和體重。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繁殖期適當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等。艾虎怕熱,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體長40—45cm,尾長15cm左右。頸部較長且粗,尾較短不及體長的l/2。體背面呈淺黃褐色;頸與前背混雜稀疏的黑尖毛,後背及腰部毛尖轉為黑色;喉、胸部向後沿腹中線到鼠蹬部均為黑褐色,腹中線兩側乳黃色;四肢、尾部為黑色。 國內的東北、華北、西北諾省、自治區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佈。分佈:在西藏分佈於東部和南部各縣區。其分佈的亞種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棲息地海拔高度為4000m以下。常活動於高原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叢地帶。營獨棲生活,在有鼠類和喜馬拉雅旱獺的地方較為常見。多夜間活動。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敏捷。性兇猛,能攀緣,也會游泳。肛門腺能放出惡臭。食物以鼠類、鼠兔、喜馬拉雅旱獺為主,亦捕食魚、蛙和地面營巢的鳥類及鳥卵,還食漿果、堅果等。常侵佔喜馬拉雅旱獺或其他動物的洞穴為巢。 2—3月發情交配,懷孕期為5—8周,4月中旬至5月產仔。每胎3—5只。 艾虎是齧齒動物的天敵,在日常活動中能捕食大量的鼠類,因此對控制林、牧、農業的鼠害,調節鼠類數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絨豐、毛厚,質地良好,是名貴的出口襲皮之一。在藏醫中,艾虎的肉、腦均可入藥。艾虎毛皮年產量極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無利用艾虎皮的習慣。這無疑對艾虎動物資源是一種間接保護。 【藥 名】:艾虎 【來 源】:為鼬科動物艾虎的肉。 【功 效】:鎮驚安神。 【主 治】:用於驚風癲癇,發作無時,發時抽搐昏撲,口吐白沫,或喜笑無常、癲倒錯亂等證。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0-50克。 【別 名】:地狗、兩頭烏、臭狗子(《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地理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西、甘肅、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動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 生態環境 棲息於海拔3200m以下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灌叢及村莊附近。喜近棲生活,洞居,黃昏和夜間活動。主要以鼠型齧齒動物為食。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艾虎肉:有鎮驚的功效。主治癲癇。 採收和儲藏 捕殺後,剝皮,剖腹,除去內臟和骨骼,取肉烘乾。 資源分佈 分佈於東北、華北及甘肅、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 艾鼬,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最長,約45-50mm。尾基毛次之,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鬆。蹠行性。腳掌被毛。掌墊發達,前足4枚,呈瓣狀,腕墊2枚;爪粗壯而銳利,褐白色。體背毛棕黃色或沙黃色,腰、後背及臀部具較多的黑尖毛。體側淡棕色。鼻周和下頜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間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圓形白斑,額部灰棕色。頰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緣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門腺,放出惡臭的氣味。 功效分類 安神藥 生藥材鑑定 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溫 藥材基源 為鼬科動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二、飾物 用艾做成的虎。舊風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以辟邪除穢,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每逢節日,人們用綾羅或艾葉製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綵線穿起來。掛於釵頭,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間認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穢。《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三、人物 《小五義》中的人物,與徐良、白芸生、盧珍、韓天錦結義,排名第5,上承前輩五鼠,稱小五義。是北俠歐陽春的義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綽號小俠。武器是歐陽春贈送的“歸靈七寶刀” 主要事蹟:出首小霸王馬強 同時。艾虎也是七俠中的第七俠:小俠
【別名】臭狗子、臭鼬 、艾鼬 【英文名】Steppe Polecat 【學名】Mustela eversmanni。 小型毛皮動物。鼬科鼬屬。又稱艾鼬。人工飼養的主要指歐洲艾虎,分佈於歐洲大部、亞洲西伯利亞南部和中國東北、華北及四川北部。上唇、鼻周和下唇為白色,眼周和兩眼之間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淺黃褐色,絨毛米黃色。體重可達2千克,體長35~45釐米,尾長12~16釐米。野生艾虎棲息於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晝伏夜出,行動敏捷,視覺和聽覺敏銳。以小型哺乳動物(兔、黃鼠)、魚、鳥及昆蟲為食。10~11月齡性成熟,一年繁殖兩窩。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齡時達成年艾虎的體型和體重。以動物性飼料為主,繁殖期適當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等。艾虎怕熱,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體長40—45cm,尾長15cm左右。頸部較長且粗,尾較短不及體長的l/2。體背面呈淺黃褐色;頸與前背混雜稀疏的黑尖毛,後背及腰部毛尖轉為黑色;喉、胸部向後沿腹中線到鼠蹬部均為黑褐色,腹中線兩側乳黃色;四肢、尾部為黑色。 國內的東北、華北、西北諾省、自治區及四川的西北部均有分佈。分佈:在西藏分佈於東部和南部各縣區。其分佈的亞種為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棲息地海拔高度為4000m以下。常活動於高原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叢地帶。營獨棲生活,在有鼠類和喜馬拉雅旱獺的地方較為常見。多夜間活動。視覺和聽覺敏銳,行動敏捷。性兇猛,能攀緣,也會游泳。肛門腺能放出惡臭。食物以鼠類、鼠兔、喜馬拉雅旱獺為主,亦捕食魚、蛙和地面營巢的鳥類及鳥卵,還食漿果、堅果等。常侵佔喜馬拉雅旱獺或其他動物的洞穴為巢。 2—3月發情交配,懷孕期為5—8周,4月中旬至5月產仔。每胎3—5只。 艾虎是齧齒動物的天敵,在日常活動中能捕食大量的鼠類,因此對控制林、牧、農業的鼠害,調節鼠類數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絨豐、毛厚,質地良好,是名貴的出口襲皮之一。在藏醫中,艾虎的肉、腦均可入藥。艾虎毛皮年產量極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無利用艾虎皮的習慣。這無疑對艾虎動物資源是一種間接保護。 【藥 名】:艾虎 【來 源】:為鼬科動物艾虎的肉。 【功 效】:鎮驚安神。 【主 治】:用於驚風癲癇,發作無時,發時抽搐昏撲,口吐白沫,或喜笑無常、癲倒錯亂等證。 【性味歸經】: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0-50克。 【別 名】:地狗、兩頭烏、臭狗子(《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地理分佈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山西、甘肅、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動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生藥材鑑定】: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 生態環境 棲息於海拔3200m以下的開闊山地、草原、森林、灌叢及村莊附近。喜近棲生活,洞居,黃昏和夜間活動。主要以鼠型齧齒動物為食。 各家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艾虎肉:有鎮驚的功效。主治癲癇。 採收和儲藏 捕殺後,剝皮,剖腹,除去內臟和骨骼,取肉烘乾。 資源分佈 分佈於東北、華北及甘肅、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 艾鼬,體形象黃鼬,身長30-45cm,尾長11-20cm。吻部鈍,頸稍粗,足短。前肢間毛短,背中部毛最長,約45-50mm。尾基毛次之,略為拱曲形。尾毛稍蓬鬆。蹠行性。腳掌被毛。掌墊發達,前足4枚,呈瓣狀,腕墊2枚;爪粗壯而銳利,褐白色。體背毛棕黃色或沙黃色,腰、後背及臀部具較多的黑尖毛。體側淡棕色。鼻周和下頜白色。鼻中部、眼周及眼間棕黑色。眼上前方具卵圓形白斑,額部灰棕色。頰部、耳基灰白色,耳背及外緣為白色。胸部、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具肛門腺,放出惡臭的氣味。 功效分類 安神藥 生藥材鑑定 其藥材是將捕捉到艾虎除去內臟和皮骨藥用其肉。 性味 味甘;性溫 藥材基源 為鼬科動物艾鼬的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二、飾物 用艾做成的虎。舊風俗端午節佩戴艾虎,認為可以辟邪除穢,流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每逢節日,人們用綾羅或艾葉製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綵線穿起來。掛於釵頭,或系在小孩背上。民間認為佩戴艾虎可避邪除穢。《山堂肆考·宮集》卷十一:“端午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虎,粘艾葉以戴之。”陳文靘《歲時廣記》卷二十一:“王沂公端五帖子云:‘釵頭艾虎闢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 三、人物 《小五義》中的人物,與徐良、白芸生、盧珍、韓天錦結義,排名第5,上承前輩五鼠,稱小五義。是北俠歐陽春的義子,黑妖狐智化的徒弟。綽號小俠。武器是歐陽春贈送的“歸靈七寶刀” 主要事蹟:出首小霸王馬強 同時。艾虎也是七俠中的第七俠:小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