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燦爛雪碧5Q

    1. 英國20世紀的文化發展趨勢大體是,文化的控制權及話語權從精英走向普通大眾。文化的內涵從狹義的高雅藝術,走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走向流行文化。


    2. 每次思潮的轉變,都源於有不同成長背景的傑出思想者出現。


    例如,文化的精英主義崩塌,推動者是出生於威爾士小村莊的工薪階層的劍橋學者Raymond Williams,以及在利茲貧民窟長大的學者Richard Hoggart。他們的家庭環境和階級在當時大學中是很特別的,可稱異端,但這些差異為他們提供了看待文化的新角度。


    而推動美式流行文化盛行於英國的標誌性人物則是時尚青年學者Susan Sontag,她曾在牛津、巴黎求學,後在紐約發展。她智慧、獨立、大膽,對高雅藝術的流行解讀在英國引起很大爭論。


    這些思想者需要有優秀的表達能力,結合當下流行的媒體技術,才能掀起思潮的碰撞和革新。


    3. 文化爭論發展的直接原因是媒體技術的變革。

    John Reith應用推廣了收音機技術,創立BBC,打破上層階級對高雅文化藝術的壟斷,讓千家萬戶的普通人都有機會了解藝術,BBC標準式英語也是由此而來。


    六十年代電視的發展伴隨著流行文化的興起。更有人敏銳指出,媒介形式本身就會對社會、思想產生巨大影響,正如Marshall McLuhan的名言: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我個人看這個紀錄片感興趣的是,這些重要思想者之間的battle如何推動文化的發展,有哪些重要的節點,個人和社會都有什麼影響,思潮的變化由何而起、到哪兒去。


    橫跨整個20世紀,片子結尾來到九十年代,介紹的最後一個思想家是Stuart Hall,出生於牙買加,英國文化理論學界的領軍人物。他觀察英國移民,肯定多元文化。英國的黑人和亞裔的第三代受老式英國文化影響極小,而多元性給他們帶來了思想上的豐富財富。


    回顧整個片子,20世紀之初,思想家為單一狹隘的文化而爭論,在20世紀之末,文化變得更多元,更平等。


    4. 片子最後以Stuart Hall 提出的一個問題作為結束。這個問題和他提供的答案都非常精彩。


    問題是:文化發展這麼快,當沒有某種終極真理,或者說,沒有一種最終價值衡量標準的情況下,人們該如何生活?


    這個問題,有點像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提出的憂慮:“現在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於是無所適從。”


    Stuart Hall的答案是:我不再認為,文化變革這僅僅是一種過渡階段,也不認為我們會邁入某種更加穩定的時期。我覺得,從文化角度來說,我們處於一種不斷變革的階段(a phase of permanent revolution)。


    這個論斷放到當下感覺也是適用的,甚至更明顯。變化即常態本身,如何適應變化,並在變化中找到個人安身立命不變的價值支撐,也許是正確的思考方向。

  • 2 # 張慧敏Ms

    當英國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後,社會生產與私有財產間的尖銳矛盾導致經濟危機頻繁發生,造成大量工人失業。與此同時,德國、義大利和美國等國工業化生產迅猛發展


    。到了19世紀末,德國和美國在許多工業領域已經趕超英國,英國失去了其工業霸主地位。而這些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導致了1914年——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風暴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大英帝國。英國第一次成為負債國,倫敦也失去了其世界中心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標誌著大英帝國的解體。


    英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成千上萬人失去生命,經濟也一蹶不振。到1970年,英國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從此分崩離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動機型別有幾種分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