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232209003616436

    春季是四季的開始,通常在陽曆的2月、3月、4月三個月份,每個月份有2個節氣,2月有立春和雨水,3月有驚蟄和春分,4月有清明和穀雨,是故,春季有6個節氣。一、立春(2月3-5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的第一天,立春表示春天來了。在古時對農業來說,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也就是說從這一天開始,和煦的東風代替了嚴酷的北風,冬天的寒冰逐漸解凍,河水又開始潺潺流淌,地氣上升了,草木欣欣然透出了綠意,蟲蟻也蠢蠢欲動,整個大地逐漸甦醒。  立春之日,距離上一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大約十五天左右,通常會出現在農曆的正月初幾,但有時也會出現在前一年的十二月末。也有立春這天恰巧是元旦的,像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慶十五年(1810年),但這種情形十分難得,所以諺語說:“百年難遇歲朝春。”二十四節氣是農民一年耕稼行事依據的節歷,所以立春在民國以後被政府頒訂為“農民節”。立春在古代曾有許多有趣的節禮習俗。  在這一日,古代的皇帝須齋戒沐浴,率領文武百官舉行祭典,一則迎春,一則勸農,鼓勵大家在新的一年裡做好農務。他們祈求這一天是晴朗的日子,千萬不要下雨,因為晴天將預兆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如果是雨天則預兆這一年氣候反常、五穀歉收。  南北朝時,在立春這天,人們把彩絹剪成燕子的形狀,佩戴在身上,用燕子的歸來表示春臨大地,家家戶戶將“宜春”兩個大字貼於門上。  立春還有“打春牛”之俗。打春牛是一種策勵農耕的儀式,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天後,變得懶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打它,稱為“打春牛”。春牛通常是由土做成的土牛。人們把土牛打碎了,牛肚子裡露出預先藏好的另一隻小土牛。這時,四周圍觀的百姓爭著上前搶奪打碎的春牛,據說春牛角上的土能使農田豐收,牛身上的土放在家裡則宜於養蠶,牛眼之土還能和藥治病。而城裡更出現了賣“小春牛”的販子,土塑的小牛站在彩紙雪柳纏繞的欄座上,四周還點綴了土塑的百戲雜耍人物,讓人愛不釋手。  明清時,各地的人都在立春這天打春牛,唯一例外的是江蘇的徐州人。徐州人相信如果立春打春牛的話,萬一被蠍子咬了就會不治而死。  在北方,立春這天要吃生蘿蔔或春餅,稱為“咬春”,街頭巷尾一整天都是賣生蘿蔔的小販,半夜裡還可以聽到他們那“賽過脆梨”的咳喝叫賣聲。  等過了這些如打春牛、迎句芒神、咬春等熱鬧有趣的立春節俗後,大家都知道春天來了。二、雨水(2月18-20日)雨水是正月的中氣,為一年中的第二個節氣。這時大地正吹著和煦的春風,高山的積雪融化了,雪水從山上流向平地,水分多了,溼氣加重,自然雨水也多了,因此繼立春之後的節氣,就稱之為雨水,春雨綿綿乃是常見的情景。  雨水是農民最盼望老天恩賜的禮物,在春季裡,綿密的雨水錶示今年將是豐收的一年。Sunny與雨水是農作物生長最需要的兩樣東西,農夫在一年四季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如果春季的雨水不夠充沛,將導致無法順利耕種,這一年的收成就會大受影響,因此,此時此刻,只有綿密的雨水,才會帶來豐收的希望。  中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節氣時,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升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的作物、林、果等的生長及人們的健康危害很大。在注意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以及公交部門防寒防凍工作的同時,也要注意個人的保健工作,以防止冬末春初感冒等流行疾病的發生。  雨水不是節日,所以一般百姓在雨水這天沒有任何過節的禮俗。對農夫而言,雨水這天最宜種稻和移植柑橘了。所以農諺說:“雨水種落水(稻)。”也有:“雨水節,接柑橘。”三、驚蟄(3月5-7日)驚蟄是仲春二月的節氣。這一時期氣溫不斷上升,大地陸續解凍,桃花即將開放,樹上的小鳥開始鳴叫,春雷乍響,蟄伏過冬的各種動物與昆蟲都被驚醒,開始出來活動,因此該節氣稱為驚蟄。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鶯)鳴;三候鷹化為鴻。”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階段。在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同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零攝氏度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三至六攝氏度,江南為八攝氏度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十至十五攝氏度,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也有“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的農諺。此時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及時進行修剪,並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樹、梨樹、蘋果樹等要施好花前肥。四、春分(3月20-21日)春分是二月的中氣,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時序到了春分這一天,太陽正射在赤道上,不但晝夜長短相同,就連南北兩半球的晝夜也一樣長,此日正好將春季九十天等分,故稱之為春分,過了這一天,白天逐漸比夜晚長了。  中國古代將春分分為三候:“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就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伴有閃電。  據說春分時下雨,秋天的時候才會有好收成,春分前後,農人盼雨,因此才會有“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麥子後插秧”的農諺。如果春分不下雨,表示節氣亂了秩序,不但秋時收成不好,人還會容易得病。  春分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則繼續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這段時期上升得快。三月下旬華南北部平均氣溫多為十三至十五攝氏度,華南南部平均氣溫多為十五至十六攝氏度。高原大部分地區冰雪已經消融,旬平均氣溫約五至十攝氏度。中國南方河谷地區氣溫最高,平均已達十八至二十攝氏度左右。南方除了邊遠山區以外,平均十年內有七八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十二攝氏度以上,有利於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種,植樹造林也非常適宜。  但是,春分前後華南常常有一次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氣溫顯著下降,最低氣溫可低至五攝氏度以下。有時還有小股冷空氣接踵而至,形成持續數天低溫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五、清明(4月4-6日)清明是季春三月的第一個節氣。時序到了季春,春光明媚、草木碧綠,大地一片欣欣向榮,不但一切生物顯得清淨明朗,而且一切景象給人氣清景明的感覺,因此稱之為清明。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又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傷身,所以大家應參加一些體育活動,鍛鍊身體。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儀式。六、穀雨(4月19-21日)清明之後的第十五天是穀雨,這是暮春三月的中氣。穀雨,這兩個字具有雨生五穀的特殊含義。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鴻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便可以在桑樹上見到戴勝鳥。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是北方春季作物播種、出苗的重要氣節。穀雨後氣溫回升速度加快,農業生產進入繁忙時期,雨量開始增多,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穀雨時期天氣溫和,水池中開始出現浮萍,桑樹也長出了翠綠的新葉,江南許多地區開始採桑養蠶,農夫早已在田裡播了種、插了秧,極需大量的雨水滋潤田地,只有充沛的雨水才能使稻田迅速生長。穀雨時期雨水對穀類作物的生長髮育影響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古代所謂“雨生百穀”,反映了穀雨對古代農業的影響。但雨水過量或嚴重不足,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作物後期產量。漁民也特別希望穀雨這天下雨,據說若這天下雨,當年的魚肯定豐收。  在江南地區,牡丹花又稱“穀雨花”,因其在穀雨時節開花,故有“穀雨三朝看牡丹”之諺。凡有花之處,士女遊觀,宴飲賞花,號曰“花會”。山東、陝西等地,民間多貼厭蠍符於壁,符咒曰:“穀雨日,穀雨日,奏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逆蠍千里化為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77700K跟4700K差很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