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平夜私談

    說起來,歷史上不少剛烈忠貞的鐵血男兒。明知是死,他們毅然決然的向死而生。特別是明末那些悲情的熱血漢子。即便今日提起,這些英雄的結局總會讓我們痛心不已。

    孫傳庭的最後一戰

    1643年的大明督師孫傳庭,部隊剛經歷了瘟疫之苦,無數次與李自成交戰中,精銳也折損嚴重,他明白如果出潼關應戰,憑現在僅有的兵力必死無疑。

    然而生性多疑的崇禎不聽他解釋,多次催促他出兵,不得延遲。

    孫傳庭如果選擇抗命,他至少不會死,崇禎還需要用他。但他選擇了服從,他知道此次率軍揮師東向出關必將屍骨無存,他強忍著悲痛辭別了妻子。

    不久,孫傳庭慘敗,部分殘兵退回潼關。此時,孫傳庭可以選擇繼續撤退到西安,但他選擇了堅守,李自成一路追擊,用俘虜的明將誘騙潼關守衛,破關而入。

    孫傳庭率殘兵躍馬揮刀,衝入戰場,壯烈殉國。後李自成攻入西安,孫傳庭的剛烈之妻攜兩女投井而死。

    明代黃道周及其學生的北伐

    南明中,隆武帝無疑是最悲情而無奈的明君,無奈無權無兵無錢,處處受鄭芝龍脅迫。而真正效忠於他的黃道周,何嘗不是報國無門。

    隆武帝很多次提出北伐抗清,都被大權在握的鄭芝龍以各種理由段然拒絕。

    黃道周雖作為兵部尚書,不過也是個光桿司令。他對隆武帝說:“臣願帶兵北伐,驅除韃虜。”

    1646年,他散盡家財帶著他的一眾學生,招納了一群愛國志士,說白了戰鬥力上是一群烏合之眾。但他們不畏死亡,一路北伐,最後全部戰死。

    黃道周被俘,清朝派二臣洪承疇勸降,被黃道周厲聲怒斥,洪承疇羞愧難當。

    臨刑前,他大呼:天下無怕死的黃道周。 劊子手砍掉了黃道周的頭顱,而他的身子毅然豎立不倒。死後,人們從他的衣服裡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字。

    李定國最後的精銳—磨盤山血戰

    大西軍李定國所爆發的驚人戰力,曾讓南明的子民們以為會有推翻大清的那一天,也曾嚇的順治產生過和談的念頭。

    可惜,始終是造物弄人。大漢奸孫可望的背叛,徹底讓大西軍涼了。大西軍,南明內部無休止的內耗,讓大清王朝看得樂開了花。

    最終,戰力再好再兇猛的隊伍也是越打越少,李定國護送著朱由榔南逃,1659年,李定國最後的精銳在磨盤山埋伏斷後擊殺清朝追兵。

    如果不會有叛徒,或許這是一個完美對清軍的虐殺局。可惜又出了一名叛徒,對著大清軍喊到有埋伏。

    剩下的是死戰,血肉之軀的絞肉機,炮擊,飛箭,嘶吼。漫山的鮮血,染紅了磨盤山。李定國的幾千精銳死傷大半,換來清軍萬餘具屍體陪葬。

    磨盤山血戰中,清軍隊伍祖大壽兒子等18名將官及輔國公幹圖、扎喀納等戰死,已上山的清軍無一生還。吳三桂聽聞差點嚇尿,暗自慶幸自己沒上山。

    抗清的最後一人,最後一戰—李來亨

    世事無常,誰也沒想到最後為大明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是李自成的隊伍。

    李來亨是李過的義子,而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李來亨領導的夔東十三家與雲南李定國的大西軍共同反抗清軍的鬥爭。

    1662年,最後的南明皇帝都被吳三桂殺掉了,於是清軍掉頭轉手對付李來亨。

    清廷組織了規模最大的隊伍開始了對夔東十三家的聯合圍剿,由 李國英、 董學禮、王一正等率部對十三家義軍進行三面夾擊。雙方戰況異常慘烈,但李來亨的抗清軍隊伍也被消耗殆盡。十三家地盤也日趨減少。

    1664年,清廷調動10萬大軍,包圍李來亨於茅麓山。8月5日,彈盡糧絕。李來亨見大勢已去,將金銀財寶分與眾將士,令部下分散突圍,自己攜全家自焚。同時自焚的還有高桂英,也便是李自成的老婆。

    這一年已是康熙三年,大明在大陸抗清最後一支隊伍最終被消滅。

    最後的話

    其實,歷史就是很矛盾,李自成、張獻忠開始反明,與大明斗的你死我亡,後李自成被流民所殺,張獻忠抗清而死。

    他們所遺留的大西軍、大順軍最後卻為了南明抗爭到了最後,哪怕粉身碎骨,或許這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凝聚力。

  • 2 # 江湖小曉生

    波蘭翼騎兵,號稱天主之矛,曾經橫掃歐洲大陸,就連拿破崙也被他們所深深吸引。這些騎兵身穿金甲戰袍,背插碩大羽翼,腰掛長劍,手持長矛,幾乎是冷兵器時代戰無不勝的代表。

    他們在征討沙俄、抵抗瑞典、討伐韃靼、追擊奧斯曼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是歐洲軍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從16世紀開始,波蘭翼騎兵就已經成為了波蘭的主流軍事力量。可以說,冷兵器時代,騎兵所充當的作用,和現代的坦克沒什麼區別。

    可惜到了20世紀初,熱兵器時代到來,屬於騎兵的時代就這麼結束了。雖說騎兵依舊還在,可只能以炮灰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了。尤其是坦克出現以後,對騎兵形成了碾壓。

    不過,波蘭人,似乎依舊以騎兵為榮。在面對鋼鐵洪流時,他們沒有選擇挖戰壕,設防禦工事,而是讓一大批騎兵衝在了前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波德戰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希特勒上臺以後,承諾會讓每一個德國家庭的桌上,都有牛奶和麵包。可這種牛逼吹出去,如果無法實現的話,是很丟臉的。

    而當時德國經歷了一戰戰敗,當局又在瘋狂印刷鈔票,導致德國經濟瀕臨崩潰。這個時候希特勒認為,只有透過殖民其他國家,才能讓本華人民過上好日子。

    世界就是這樣,你過著好日子的時候,必然有更多人在為你的好日子負重前行。要是個個都過上了好日子,那誰還肯幹髒活累活呢?

    希特勒首先將手伸向了萊茵非軍事區,這地方在一戰以後,被劃為德法之間的緩衝地帶。希特勒很緊張,如果英法有任何不滿,他必然會立刻撤軍,並且會解釋清楚:他們沒帶指南針,走錯路了。

    結果英法一點兒反應都沒有,希特勒大喜過望,自此開始變得野心勃勃起來。

    此後他又陸續兼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英法也都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終於把目光對準了波蘭。

    1939年3月21日,德國致電波蘭,要求他們將但澤自由市還給德國,而且要求恢復德國對波蘭走廊修建公路、鐵路的權力。波蘭覺得莫名其妙,一口拒絕了德國。

    這可正中了希特勒的圈套,他因此廢除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到了1939年8月31日,德軍化妝成波軍,對德軍的電臺發起進攻,從而給了德軍進攻波蘭的口實。

    1939年9月1日,德軍兵分三路,閃擊波蘭。2天以後,英法不得不選擇對德宣戰。綏靖政策走入了死衚衕,二戰歐洲戰場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二、波蘭騎兵的悲劇是怎麼造成的?

    在西線,英法出動了110個師,兵力比德國的23個師要多得多,可奇怪的是,這幫人全都躲在戰壕裡吃罐頭,壓根就不肯出來打一槍。

    這可給了德軍機會了,德軍集中了160萬大軍、2800輛坦克、2000架戰鬥機,把主力都放在了東線,猛攻波蘭的主要城市。

    波蘭雖然號稱歐洲第五陸軍強國,擁兵百萬。可波蘭軍隊的裝備,實在是令人咋舌,他們的坦克是一戰時期遺留下來的,沒啥戰鬥力。他們的飛機也是老掉牙的款式,數量和德軍的飛機也無法比較。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波蘭人,居然把希望都寄託在了騎兵身上。波蘭的騎兵文化,是他們這個國家的驕傲。

    可到了熱兵器時代,這些軍隊上層們,不僅沒有意識到坦克飛機的可怕,反而依舊打算讓騎兵去對付坦克。他們甚至認為,騎兵的速度要遠勝坦克,完全有取勝的可能。

    其實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得出來,這是不可能的。那些波蘭騎兵們,也知道這一點。肉體凡胎的戰馬,如何跟鋼鐵打造的坦克對沖呢?

    明知道,這將會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失敗,可波蘭騎兵還是全部上了戰場。那些年輕的身影,帶著必敗的憂傷,微笑著親吻了親人最後一次,隨後便義無反顧地衝上了戰場。

    他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面對鋼鐵洪流的衝擊,他們沒有退縮,而是前赴後繼地向前衝殺。明知道必敗,為何還要視死如歸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知道,背後是他們的國家,是他們的親人。如果連他們都退縮了,那麼誰來保護他們的國家和親人呢?

    最終波蘭騎兵部隊在德軍的坦克和炮火的猛烈攻擊下,幾乎全軍覆沒。

    可惜,就算他們再努力,也無法改變戰局。那時候英法聯軍背信棄義,躲在戰壕裡不肯出來。德軍百萬之眾,狂轟濫炸,再加上蘇軍的60萬大軍也從東線殺了過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波蘭便宣告滅亡了。

    三、騎兵文化,不能當飯吃。

    文化是一個民族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文化如果不能與時俱進,那麼也會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被淘汰掉。我們要做到的是,銘記文化,卻不沉醉於昔日的輝煌。

    二戰結束以後,波蘭的騎兵師便逐漸被淘汰。1947年,大名鼎鼎的波蘭第一騎兵師宣告解散。1年以後,波蘭的最後一支騎兵部隊,波蘭陸軍標準騎兵中隊的編制也被撤銷了。

    這標誌著現代化的波蘭,徹底和他們引以為傲的騎兵文化說再見了。從那時起,一直到2000年,波蘭再也沒有出現過騎兵。

    不過,騎兵在波蘭的歷史上,實在是太輝煌了。因此波蘭百姓們在熟讀歷史以後,覺得現代的波蘭,沒有騎兵,簡直是一種缺憾。

    因此,不少騎兵愛好者,組建了一支民間騎兵隊伍。這些人試圖將騎兵重新融入到現代化的波蘭軍隊中去。

    到了2000年,軍方果然也發現了這支民間騎兵隊伍,他們對此十分感興趣,因此花錢開始資助培訓這支騎兵隊伍。

    此後,波蘭軍方更是真正將這支騎兵隊伍吸納進了軍隊之中,使得波蘭再次擁有了騎兵隊伍。他們的番號,沿用了當年波蘭的最後一支騎兵的名字,也就是波蘭陸軍標準騎兵中隊。

    時至今日,波蘭每逢國慶節,都會有大量穿著波蘭騎兵服飾的人,出現在華沙的大街小巷。他們想要用這種方式,繼續宣傳波蘭的騎兵文化。

    總結:騎兵精神,值得傳承。

    其實在我看來,他們並不是想要真正恢復騎兵,而是希望將騎兵的精神延續下去。現代戰爭的確不適合騎兵了,世界各國的騎兵也都陸續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是騎兵那種明知必敗,卻依舊勇往無前的精神,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軍隊所必須要擁有的。畢竟軍隊背後保護著的,是祖國,是親人。

  • 3 # 任克說

    自然是明朝最後的光輝李來亨將軍,康熙三年的時候清朝開始完成統一戰爭,其中清朝將領圖海和李國英,分別從湖廣四川兩個方向將李亨的駐紮地茅麓山圍了一個水洩不通。而當時接近十幾萬大軍也是讓整個嶽麓山周圍遍地營帳。要知道十萬大軍還不只是士兵,還有著很多負責後勤運輸的百姓、民夫等等。

    而清朝的目標就是李來亨,李來亨作為最後一支以大明為旗號的軍隊。而這本身就是一場沒有任何懸念的戰爭,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上來看,清朝的軍隊數量也是李來亨的好幾倍,而且當時清朝已經是確定了正統的個地位,反觀明朝的最後代表人物永曆早已經去世了,雙方士氣也是完全不同。

    另外當時茅麓山地勢險要,李來亨雖然能夠憑藉形勢來防守,但是防守的同時也意味著要在原地等待固守,所有的出口全部都被清軍所封鎖。而且李來亨沒有任何的支援,曾經的明末戰士或死或降,而且沒有任何奇蹟的誕生,只有最後的人山人海,屍體堆積如山。而且要知道李來亨是李自成的侄孫,李自成的費盡了一生推翻明朝,但是最後明朝的光榮卻是由他的後人來守護。

    為了能夠困守茅麓山,清軍構建了很多的木城、挖開了數道塹溝,切斷了明軍對外界的全部聯絡。也正因為清軍的全面封鎖,李來亨的軍需供給造成了極大的困難。而雙方就這樣維持了幾個月的時間,最後以李來亨部沒有了糧草而不對不選擇退位,就在一日深夜倆李亨親自率領數千名士兵突圍,然而突圍並沒有成功。隨後李來亨再一次進行突圍,拼死作戰。根據記載明軍戰士“莫不奮臂爭呼,拼死力戰”。

    然而明軍的勇敢並沒有換來什麼有利的結果,清軍雖然受到了衝擊,可還是將明軍阻擋在茅麓山當中。面對毫無機會的局面,李來亨最後選擇了和陣地共存亡,隨後茅麓山在毫無供給的最後關頭,李來亨將妻子殺死,隨後自殺。實際上李來亨原本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投降,甚至是放棄大明的旗號成為一個普通人,然而李來亨沒有這麼做,選擇了堅守。這樣的義無反顧,如何不讓人動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時用電電線不規範應該怎樣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