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瀟蕭歷史文社

    王昭君不是不肯嫁,只是入宮之後名義上已經是皇帝的女人了,要嫁出去也要有人敢娶,因此王昭君無論在生活在哪個朝代都只有被人意淫的份,沒有人敢動她一根寒毛。

  • 2 # 飲水君

    平沙落雁的“大齡剩女”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十七歲還沒婚嫁,擱西漢,的確算得上是一枚罕見的“大齡剩女”了。畢竟,那是一個“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的年代。

    人們結婚有多早呢?拿漢昭帝舉個例子吧,人家可是八歲就繼承了皇位,並且娶了 “年甫六歲”的上官安女作為皇后。當然了,大部分民間男女,婚配的年齡不會如此之早,而是十四五歲。

    昭君生得美,究竟有多美呢,有一個為她而生的成語——平沙落雁。

    眾所周知,她是在十七歲那年以民女的身份被徵入皇宮,但她入掖庭長達五年,並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寵幸。此後,由漢元帝賜名“昭君”,婚配給呼韓邪單于,遠赴匈奴和親。

    時日到了,昭君登程北去。沿路但見綠意漸遠,日色蒼茫,她心緒難平,在馬上彈奏了一曲《琵琶怨》。琴聲悽婉,美人哀切,南飛的大雁都忘了揮翅,紛紛跌落在平沙之上,“落雁”二字,從此成了她的雅稱。

    不肯嫁還是不得嫁?

    年方十七時,昭君是不肯嫁,還是不得嫁呢?私以為,是不得嫁。

    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那個年代,昭君是少有的女子,自小受身為雅士的父親王襄的教育,六歲開始識文斷字,十歲能吟詩作賦,可謂才貌雙全。

    十五歲時,昭君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在南郡秭歸縣這個小小的地方,聲名遠播,上門提親的人自然數不勝數,踏破門檻。但王襄認為,等閒之輩豈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兒?婚事一拖再拖,兩年就這麼過去了。直到漢元帝建昭元年,徵選民女入宮,州府負責徵選宮女的官員果斷報上了她的名字,她的命運軌跡就此發生了改變。

    王昭君有一首傳世的《怨詞》,據說是入宮後所作,其中有一句:“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足見其當時的心境,是困守宮中、哀愁消沉的。

    如果昭君生在宋朝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假設,可以有多種答案。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昭君不用交罰款了。按照《漢書·惠帝紀》的記載:“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什麼意思呢,女孩子過了十五歲還沒結婚,就得給國家交"剩女稅”了,到三十歲,不斷加稅,共分為五等,每升一等,加徵一算,一年算下來,得交六百錢。但宋朝是沒有這個規定的。

    其次,昭君十七不嫁,在宋朝其實也算不得什麼了不起的事兒。畢竟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流行“晚婚族”的朝代。一是因為道教流行,民間“禁慾主義”之風盛行,不少男男女女,根本不想進婚姻的墳墓;二是因為宋朝流行“先立業,再成家”,男人們都想著先把功名考了,媳婦車子房子,就自然有了,而姑娘們呢,也都知道上榜意味著什麼,著啥急嘛,到時候來個榜下捉婿!就這樣,剩男剩女一把抓,十七歲就算不得什麼了。

    最後,昭君如果生在宋朝,大概就不用另闢蹊徑,走上和親的道路了。雖然美名流傳千古,但昭君快樂嗎?並不。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只共同生活了短短的三年,呼韓邪就去世了。他死後,昭君曾“上書求歸”,但並沒得到當時在位的漢成帝的批准,而是遵從胡俗,被迫改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公元前20年,復株累若鞮單于死後,昭君寡居直到去世,鬱鬱而終。也許生在宋朝,她將擁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或許泯然眾人,或許平凡無奇,但當時當世,過得隨心一些,幸福幾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bs報壓力感測器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