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萍憶夢

    楊貴妃自然是逃了,而且活的好好的,活到了現在甚至以後比大家都要長壽。

    她活在了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她,是那樣的風華絕代、嫵媚動人,回眸輕輕一笑,你心裡的小鹿便活蹦亂跳。

  • 2 # 楊先生9827

    唐玄宗末年,潼關失守,安史大軍逼進長安,長安城危在旦夕,唐玄宗帶上貴妃及大臣,禁軍將士出城南逃。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6月14日,唐玄字與隨從逃至馬嵬驛(在陝西興平西)。禁軍將士因飢餓疲勞,發生兵變,殺死楊國忠,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楊暄及南韓夫人與秦國夫人,憤怒已極的將士又請殺楊貴妃。玄宗說,貴妃常居深宮中,怎麼能知國忠謀反之事呢?高力士說,貴妃是無罪,但禁軍將士己殺國忠,貴妃在陛下左右,將士心不自安,願陛下三思,禁軍將士安則陛下安。於是玄宗命高力士引楊貴妃至佛堂,縊殺之。

  • 3 # 我叫李恩澤

    《舊唐書》、《新唐書》與《通鑑》等正史與正典以及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皆認為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被叛軍所迫,絞死楊貴妃。但亦有各種不同說法。有說,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

    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杜甫於至德二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託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豔”;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有一說指出楊貴妃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流落民間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譁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絕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東渡日本

    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憐惜楊貴妃美貌,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合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親信護送南逃,揚帆出海,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藤原刷雄護送,於日本久谷町久津上岸,當時的日本皇室仿擬唐朝,對唐朝貴妃的到來,自然是熱烈歡迎、禮遇有加。楊貴妃到達日本後,受到當時的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安排居住在奈良附近的和歌山上,並把她許配給藤原刷雄為妻。日本都城遷平安京(京都)時她又隨至京都,生活了三十年,後病逝於京都,享年六十八歲。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性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 4 #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馬嵬兵變,實際上是李亨(唐肅宗)發動的。50多歲的老太子李亨,一直擔心自己活著當不了皇帝。他的兵變,或者說是被70多歲還不肯放權的老子玄宗“逼”的。第一時間殺了楊國忠與楊玉環。亂軍之軍能逃?

  • 5 # 使用者聽松閒人

    756年,安史之亂,朝廷出兵剿戟,士兵聲呼:要將楊貴妃處死。李隆基逼於無奈才將楊貴妃於馬嵬坡處死。按李隆基對楊玉環的感情,玄宗是萬萬不讓她死的。故在二年後挖開墳墓,沒見楊貴妃的屍身,這就成了迷?由於李隆基的思念,請了道長作法,才有玄宗與``復活""的貴妃有了一次幽會,白居易的《長恨歌》似乎也證實了某些說法:``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哪麼屍身呢?留給後人的質疑:楊貴妃沒有死,而大量的傳聞都指出,楊貴妃去了日本。這在《長恨歌》裡也寫到了:``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其中一人字太真(楊貴妃出嫁時的法號),雪膚花貌參差是""。這裡似乎作者已經知道了空穴的真相?還有《長恨歌》裡提到了蓬萊仙山一說,古時道教所指是大海中的仙山。而日本就是把島國譽為了蓬萊仙山。然而不僅僅如此,相關楊貴妃東渡日本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20年代就有紅學家俞伯平在評述白居易的詩歌時就指出:楊貴妃可能沒有死,而是去了日本。而曰本風傳更早,11世記的日本更是家喻戶曉!俞泊平的文中又提到了日本海邊的山口縣有個久津村,當初,楊貴妃就在這裡登陸,連山口百惠都認可了是楊貴妃的後代,這裡也是山口百惠的出生地。日本還有許多地方存在了楊貴妃的墓和塑像。更傳奇的是:楊貴妃還受到了孝謙皇后的重用,幫著建築了唐式宮廷的住宅,楊貴妃對玄宗很仲怯情而鬱都寡歡而終身。在此去日本的說法依據很多,皆因年代久遠無法考證,只能權當傳說吧!

  • 6 # 遙知非雪

    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替身是個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愛憐貴妃貌美,不忍殺之,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據說,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之後,曾派方士出海尋找。在久津找到楊貴妃後,方士還將唐玄宗所贈的二尊佛像交給了她,楊貴妃則贈玉簪作為答禮。這二尊佛像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內,楊貴妃最終死於日本,葬在久津的院內。至今當地還保有相傳為楊貴妃墓的一座五輪塔。五輪塔是建在楊貴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楊貴妃墓前有二塊木板,一塊是關於五輪塔的說明,一塊是關於楊貴妃的說明,上面寫著:“充滿謎和浪漫色彩的楊貴妃之墓----關於唐六代玄宗皇帝愛妾楊貴妃的傳說。”  甚至有一種離奇的說法認為楊貴妃並沒有去日本,而是遠走美洲。臺灣學者魏聚賢在《華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民間傳說楊貴妃死而復生,這反映了人們對她的同情與懷念。然而實際上,楊貴妃極有可能死於馬嵬驛。《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而且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不死,唐玄宗也是很難交待的。楊貴妃自縊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鑑》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蹟》等也是如此。  應該說,楊貴妃縊殺於馬嵬驛,史料是比較翔實的,且已得到公認。但是,楊貴妃出逃當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說法,也言之成理,證之有據,不能輕易地否定。這一切都有待於新的史料發掘來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作者:何憶 孫建華

  • 7 # 醉臥聽雨軒

    楊玉環肯定死於馬嵬坡,當時兵變,士兵要求除掉楊國忠和楊玉環,一定會派人驗明正身,所謂替身一說,站不住腳。關於楊玉環東渡日本,應與《長恨歌》有關。還有一個傳說,平定安史之亂以後,李隆基非常想念楊玉環,請了一位道人,施展道術尋找楊玉環,道人最終在蓬萊仙島找到了楊玉環,並帶回一件信物。在古時候,人們認為日本就是傳說中的蓬萊仙島。日本在唐朝時非常崇拜中國,以與中國關係好為榮,既然有了素材,也就有了楊玉環東渡日本一說,其實當時就是為了往臉上貼金。

  • 8 # 環韻燊

    我也覺的不太可能,古時候比不了現在,楊貴妃就算真的沒死,從當時的馬嵬逃到日本不可能吧!古時候其實非常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環境,楊貴妃從馬嵬逃到隔著汪洋大海的日本沒有這個必要吧!更何況路途何其艱險可怕楊貴妃無依無靠孤身一人怎麼可能去怎麼受的了。當時的日本幾乎是蠻夷之地,楊貴妃是唐玄宗的愛妃寵妃,生活何其尊貴高雅文明,自小在大唐優越的環境中長大,怎麼可能去那種地方。更何況馬嵬好像是在四川,從四川到隔著大海的日本,在古時候,大家想想可能嗎?想想有多麼遙遠海路有多恐怖艱險,陸地上的路途也同樣艱險無比,去一個語言文字不同不同根同種還隔著汪洋的蠻夷之地,可能嗎?

  • 9 # 泜水漁翁

    絕對是死在了馬嵬坡。

    說她去了日本是一種善良的願望,不可能成為現實。試想,那麼多戰士圍著他,她怎麼逃走?唐玄宗不去日本,她一個人怎麼去?那時候又沒有飛機輪船,單靠步行,別說日本,連山東半島也走不到。說不定走到半路,就被響馬給抓去做壓寨夫人了。

  • 10 # 紅紅好姑娘4R6V

    楊貴妃:死於馬嵬坡還是逃往日本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詳細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透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現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感染著千百年來的讀者。詩歌在給人唯美藝術享受的同時,更讓人想入非非,甚至推斷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坡。日本知名女星山口百惠2002年接受訪問時,曾宣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代,於是有人站出來說,日本不僅有楊貴妃的墳墓和塑像,還有一個被稱為“楊貴妃之鄉”的久津村。很多人便開始相信那個久遠的傳說:當年楊貴妃在馬嵬坡兵變的逼迫下,其中一名侍女代替她而死,楊貴妃在遣唐使的幫助下,乘船離開了大唐,輾轉到了今日的日本山口縣久津村。美人之死終讓人覺得惋惜,但事實上楊貴妃並沒有因人們的美好幻想而免遭一死,更沒有逃到日本。

    據史料記載,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詐稱“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兵起范陽,同年12月攻陷東都洛陽。當時,深受唐玄宗寵愛的楊貴妃兄妹得罪了太子,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河北盜起(即‘安史之亂’),玄宗以太子為天下兵馬元帥,監撫軍國事。國忠大懼,諸楊聚哭,貴妃銜土陳情,帝遂不行內禪。”這樣一來,太子李亨自然恨透了楊貴妃兄妹,為後來的貴妃之死埋下了伏筆。

    公元756年5月,玄宗帝舉眾西逃,倉中的楊貴妃、楊國忠等人絲亳沒有注意到,太子李亨已經將護駕的禁軍大將陳玄禮收買。據史料記載,逃離長安後的次日,玄宗一行來到了距長安百里之遙的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境內)。當時李隆基、楊貴妃二人正在驛站內休息,驛站外隨行的葉蕃使者因沒有東西吃與楊國忠爭吵起來,陳玄禮趁機向禁軍官兵宣佈:“楊國忠打算謀反。”

    一些沒有被陳玄禮收買計程車兵半信半疑,但陳玄禮指著不遠處與吐審使者說話的楊國忠,煞有介事地宣揚楊國忠要挾持上進行政變,矇在鼓裡計程車兵看見楊國忠與吐審使者發生爭吵,認定楊國忠準備造反,亂箭齊發,將其射死。厄運很快就降臨到楊玉環的頭上。《舊唐書.后妃傳》中雲:“(玄宗一行)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繼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覆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寶,時年三十八,瘞於驛西道側。”

    關於楊貴妃之死,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得更為詳細:“上(玄宗)杖展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陳)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日:‘朕當自處之。’人門,倚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隸韋諤前言日:‘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日:‘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謀反?’高力士日:‘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與屍置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

    中國有句古話叫斬草除根,陳玄禮是最關心楊貴妃死活的人,絕不可能隨便讓宮女代替,給楊貴妃留下找他報仇的機會。因此,在關係身家性命這點上陳玄禮不會馬虎。更何況,兵荒馬亂如何能找到一個跟楊貴妃如此相像的宮女?所以楊貴妃沒死一說很難找到有力證據。

    根據《舊唐書.后妃傳》記載:“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日:"龍武將土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否則李隆基就不會令中使(宦官)前去祭奠,詔令改葬,掘墓後發現紫褥、香囊等,這與《新唐書》中的“裹屍以紫茵”的記載相吻合。最重要的是掘墓後,貴妃的墓並非空穴,而只是“玉顏不見”﹣肌膚已壞。這就足以駁斥“不見屍體”的謠傳,由此推之白居易的“玉顏不見”應理解為“屍體已腐”,而不是“不見屍體”。

    透過以上證據,可以充分證明,玉環確實死於馬嵬坡。

    歷史話外音

    民間傳說自有公正的評判,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往往比較客觀。楊貴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為犧牲品的一面。於是,人們幻想確實已死了的貴妃能重新復活,寄寓無限的追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平方毫米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