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奮鬥的人生態度

    孟子關於人心的理論實際上為他的人性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人心是人的心靈,是思考,是思慮;人性則是人的本性,是本來就具有的特性。那麼,人心和人性有什麼關係?如前所述,人的人性是在與動物的動物性相區分的時候表現出來的。

    按照孟子的思想,人的人性肯定不同於動物的動物性。但人之人性立於何處呢?一般中國思想認為,人是由身心構成。就身體而言,人有食色亦即飲食男女的自然慾望。在這方面,人和動物幾乎是相同的。因此,身體性不能構成人的人性與動物的動物性的分界線。

    由此只剩下人的心靈。就心靈而言,它不僅是認識性的,而且是道德性的,並具體表現為四端。正是人的心靈成為了人的人性的根本所在。這也就是說,人心決定了人性。在孟子這裡,所謂的人的人性不過是心的心靈性而已。人性如何,正是心的本性如何。

    但人性如何呢?在孟子的時代裡,人們關於人的本性已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主張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人的本性無所謂善惡,人在世界中與萬物打交道時才形成善惡。第二種主張認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人的本性既有善,也有不善。人由此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第三種主張認為,有性善,有性不善。有些人的人性是善的,有些人的人性是不善的。

    與上述觀點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這種性善說也不同於後世出現的性惡說。性惡說設定人的本性是惡的。只是在教化之中,人才培養了他善的特性。與此相反,孟子肯定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惡的表現是違背了人的本性的,因此,是人的本性的歪曲。

    孟子認為,人的人性並不是非善非惡的,而是善的。他用水的水性來說明人的人性。“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水的水性是下流,但在環境的影響下,它既可以下流,也可以上揚。這看起來水好像沒有定性,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水的其他變化並非水的本性,而是外在條件變化的結果。孟子指出,人性也如同水性一樣。人性是善的,但在世界的各種境遇中卻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但人們絕對不能依據人性的現實變化表現來否定人性本善的原初事實。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要區分人性的本性和人性的現實狀態。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麼人的善,亦即仁義便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孟子反對將仁義說成是對於人的本性改造、陶冶的成果,而主張是人性自身的直接的表現。正是因為人性自身是仁義的,所以仁義不是對於人的本性的傷害和扭曲,而是它的自然的本來面目。在這樣的意義上,所謂不仁不義才是違背了人的人性,是人的本性的變態。

    孟子將人的善良的本性稱為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良知良能固然也是人的一種知識和能力,但不是一般的知識和能力,而是一種特別的知識和能力。它是先天的,不是後天的。作為天賦,它無須人們去透過學習和思慮而獲得。同時,它是直覺的結果,是心靈的直接的當下呈現,而非邏輯運算和推論的產物。但這種特別的知識和能力並非其他什麼東西,而是人們善良本性,也就是仁義。

    為何是仁義?這裡沒有其他理由。其唯一的理由是,仁義能夠通行天下。但這一理由也是自明的,是無須說明的。良知良能不僅是先天的的,而且是善良的。故它們不僅可以稱為人本來的能和本來的知,而且可以稱為人善良的知和善良的能。

    正如已經指出的,孟子的人性立於人心。人性不過是人心的擴充和現實化,人性善正是人心善的發揚。良知良能實際上就是良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人本身就具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此人心的四心,人們天然地獲得了人性的四德:仁義禮智。因此,人心四端是仁義禮智四德的內在基礎,仁義禮智四德是人心四端的外在表現。

  • 2 # 使用者8510692385838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又說,人性本惡。

    那麼,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善惡,我們的分別心

    淨明法師: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佔據主流思想,必然有其道理。

    佛道儒三教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佛教的理論體系裡,也有“性本善”一說,只是在言語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玻璃燒結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