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鍛彰趣義
-
2 # 隔壁老張啟示錄
《透明的紅蘿蔔》是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在《中國作家》第二期發表的中篇小說。 《透明的紅蘿蔔》講述的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因為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發呆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 、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透明的紅蘿蔔》呈現出一種朦朧形態,莫言將現實因素與非現實因素融合在一起,運用類似白描的,手法將那些作為心靈對應物的景物勾勒出來,故意拉大,象徵體和象徵義之間的距離,設定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的,意象,也導致了小說主題指向性的模糊,這與過去所倡導,和理解的“,清清楚楚,愛憎分明”,的小說截然不同。
《透明的紅蘿蔔》多少給人一種迷離恍惚之感。它所描寫的一切,似乎是現實的,又是非現實的,是經驗的,又是非經驗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小說這種獨特的藝術形象和藝術效果,使我們獲得一種新鮮的、陌生的審美經驗。它使我們有些困惑,但也使我們享受到一種“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愉悅。
下面是三位名作家對作品的評價:
《透明的紅蘿蔔》這部小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寫實作品,它包含了想象的成分,充滿了一種夢幻的色彩。它寫於1985年,這一時期西方的現代主義思潮湧入中國,中國小說界的創新意識高漲。
-——趙 磊
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在敘事方法上不像同時代國內作家那樣深受西方影響,他採取了本土化的敘事方式,同時具有意向的獨特性。這些特點被莫言堅持至今,成為他獲得諾獎的緣由。
———高洪波
我認為《透明的紅蘿蔔》可以理解為一個缺少家庭關愛和溫暖的十歲小男孩內心深處的“戀母情結”的象徵。
——-—張欣
-
3 # 木子琴鍵
《透明的紅蘿蔔》講述的是一個頂著大腦袋的黑孩 ,從小受繼母虐待, 因為沉默寡言,經常對著事物發呆 ,並對大自然有著超強的觸覺 、聽覺等奇異功能的故事。
所以介於你的描述,我認為這篇小說暫且不論,因為我沒有看過,但是從理論上講對於小孩很好,因為小孩子是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態度的最佳一代,未來就是他們的天下,應該勇於接觸這些新的東西,新的文章作品。按照馬克思的邏輯,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我認為,這部小說是否比現今同題材小說具有獨特的創新點,而且是否適合小孩子的學習教材,這兩點是它是否完美的評判標準!
不過能夠選入進教材,肯定有它的創新之處,而且專家們的研究是較為客觀的,是透過研究的!所以應該這篇小說能夠選入教材。
-
4 # 晴空袖舞
((透明的紅蘿蔔》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一個少年從小失去家庭關愛和溫暖的不平常的成長經歷,小說手法描述上融合了各種元素,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使人感覺有些困或,不知其所以然,然而也正因如此,才讓人感到有讀下去的慾望,使人想像的空間增大,具有豐富想像力,開拓思維空間的獨特性。
-
5 # 早春記憶
我
認為不妥。
雖然《透明的紅蘿蔔》是他的初期作品,好似還比較“單純”,比起《豐乳肥臀》來說還不是那麼“露骨”,還沒有直接進行醜化性描寫,但他還是透過一棵“紅蘿蔔”和那個“小黑孩”“含蓄”的揭示了那個時代(67年,暗示“文革”)的“苦難”!那是三年自然災害後期,雖說農村還有些困難,但是早已不是向他說的那樣嚴重!更不會有因為一個才12歲的小孩偷了個紅蘿蔔而被“脫了褲子游街”的事!也不會有那樣狠毒的生產隊長、區長!還有這個小小男孩出於感激而產生了對一個大姐級的女子的“暗戀”和妄圖“佔有”…
就象有評論者說的這部小說是“既透明又不透明”,更是反應了一個特殊的年代(有爭論)且很不真實,並且讓很多成年人都誤以為他的小說善於“揭露”的(而人們又往往特“喜歡”“揭露”),這樣就造成了某些程度上混淆了文學藝術與歷史史實的本質(使人們很容易認為這一切都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這樣的作品選進課本會對學生(年輕人)產生一定誤導。
在對待下一代人的教育問題上,我們還是慎重為好!
-
6 # 克羅恩病阿甘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出版界立即出現莫言作品的出版、銷售熱潮,而這一“莫言效應”不僅體現在文藝類圖書方面。記者從進行基礎教育語文教材及配套教學輔助產品出版的語文出版社獲悉,該社編輯部將莫言成名作的《透明的紅蘿蔔》列入其正在選編的高中優秀短篇小說讀本篇目中,供學生選修課進行課外閱讀。莫言作品要進中學教材,引發一些爭論,有人擔心,莫言的作品讓中學生學習,他們能理解多少?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是不是最適合中學生學習?
我認為,出自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文學作品,是否適合中學教材,這個問題不能不斟酌,而更重要的問題還是,選莫言作品進教材,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是認為莫言作品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文學營養,還是諾貝爾獎作品不進教材說不過去?
有語文教師認為,衡量一名作家的成就,最終要靠作品,曹雪芹沒有得過獎,吳承恩也沒有得過什麼獎,但是同樣作品可以代代相傳。而筆者認為,沒有得過獎但代代相傳的作品,包括魯迅等一批現代大家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有根基,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作品中的內容成為民族文學文化靈魂和精髓的一部分。莫言的作品雖然獲得諾貝爾獎,但於近年來閱讀氣氛漸淡的華人來說,“莫言熱”卻剛剛開始,認識莫言和閱讀、接受莫言的作品,還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之前的“莫言熱”,實際上純粹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功效。
或許,莫言的一些作品確實適合中學生閱讀,應該編入教材,而筆者所疑,主要不是莫言作品的適合性,而是一些華人的“牆頭草”性格與功利化的判定標準。很多事情都是“牆裡開花牆外香”之後,華人如夢方醒,紛紛熱捧,又往往會捧過其實,這是我們的一個毛病。
-
7 # 一詩一歌
完全的支援,小說有多種描寫手法,也只有莫言才能寫出這樣的小說。莫言是牆裡開花牆外香。文學出國交流,外國好多作家指名道姓的要莫言參加才去的(莫言沒有獲得諾獎之前)。或許只有親身經歷過寫的才更加打動人吧
-
8 # tyctyc
堅決反對莫言作品選進中學教材,請問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目的是什麼?是希望孩子掌握知識同時還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中國歷史文化悠久,無論古代現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燦若星河,為什麼要選莫言的垃圾文學教育孩子?
-
9 #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涉及到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和祖國的未來的教材課文是不能隨便入選這種無聊文章的!階級社會必須站在階級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宣傳也是必須要為階級統治服務的!先把《誰是最可愛的人》請回來再說吧!
-
10 # 紅塵彌勒
首先想說的是:莫言作品入選小學教材,就是一個名人效應,假設沒有諾獎撐腰,莫言入選的機率會微乎其微。
這麼說貌似諾獎為莫言找回了不少面子,其實也確屬如此。
我們先來看一下獲獎作品"檀香刑"。這個故事發生得較早,寫作手法也類乎傳統。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別人的極力推薦,硬塞給我的,也就看了,看了也就過了,心底就有點疑問:這個獲獎的作品無論故事或表現手法都有點老套,沒有產生諸如震撼的感覺和力量。但為什麼能獲得諾獎的青睞呢,私下以為其創作的背景為其增色不少,對於西方人來說,那個時代的中國之於他們就是重重迷霧迷霧重重,幸而莫言為其撥開雲霧,讓那個有些神秘色彩的時代重見天日。當然還有那個時代固步自封的民族思想民族情節。
你說的這篇文章早些時候讀過,印象還是有一點,描繪的是一個孩子的故事,能記得也就這些了吧。
以個人的視角來看,入選教材的大抵都是文章精粹,可以含精咀華微言大義,起碼對於孩子們來說,應該具有引領的作用。而對於我們這個國家來說,階級屬性又是重中之重強中之強,必須加以引導,不然的話會不符合民族個性,所以從其入選的教材來看莫不如此。
但莫言的這篇文章屬性貌似和上述屬性不對應,所以也就有些莫名其妙。說句實話:中華五千年上下,能夠入選教材的文章多到汗牛充棟不勝列舉,真不知道莫言何以堂而皇之進入教材文庫,我想,這就是中國特色,名人溢位效應,也可以說是諾獎帶給莫言的榮耀吧。
有個故事:一行三人去做事,這三個人才智相當,但最先上步的就被選中,這也叫捷足先登。我想:莫言之於其他作家,就屬此類情況吧,那個晉級的臺階就是諾獎。
回覆列表
這世界上哪有完美的小說?
《紅樓夢》完美嗎?沒全本。《源氏物語》完美嗎?越寫越差,木心評價前半部平淡順滑如“水磨糯米”,後面就不行了。《堂吉訶德》完美嗎?要知道不省略掉那其中夾雜的無聊的讚美詩和書信,這部書能把人看瘋掉。《坎特伯雷故事集》完美嗎?同樣的問題。
這些頂級名著尚且都不完美,更何況二十世紀以來的現代主義文學,是不講完美這回事的,講理念和從理念出發的寫作實踐。
畢飛宇有一個觀點,以上所列舉的經典名著,是可以學的,但現代派的東西不能學,因為每一部都是“孤本”,什麼意思?照著作者的理念,寫出來就是寫出來了,自己證明了自己的理念,因此風格都非常強烈,別人去模仿,明眼人一看就看出來,用畢飛宇的話說,學出來也是“低仿”。
既然是理念先行的創作實踐,就不可能有完美,因為理念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對原有體系的區域性突圍。羅伯·格里耶等人的新小說派,也有諾貝爾文學獎加持的,完美嗎?不完美,新小說派的作品可讀性很差的,這一派的作者反對傳統的以人物為中心的創作方法,刻意抹去人物塑造的痕跡,只描寫物與物存在的時空,以還原文字的客觀性,根本不追求好不好讀。
同樣的道理,莫言一個現代小說家,經過鄉土文學的洗禮,吸收魔幻現實主義和新感覺派的創作理念和技法,終於打造出了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中所說的“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幻覺現實主義”,他追求完美嗎?或許。但歷史上有小說家做到完美了嗎?從來沒有,要有人完美了,封神了,估計也沒人寫小說了。
但現代派有現代派的好處,花團錦簇、精彩紛呈,文字各有各的特色。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wentieth Century Art》的定義是:“精細正確的細節描繪,但這種現實主義並不描述外部現實,因為它用現實手法描述的主題只屬於夢境和幻想。”細節、夢境、幻想,但這三者又都是基於現實的,這也正是莫言的特色。
《透明的紅蘿蔔》完美嗎?不完美。有代表性嗎?有。大段的炫技式的幻想段落,夢境和現實交織的、時空不停轉換的敘事語言,都是莫言早期創作的特點,或者說他最風格化的特色所在。這一點《透明的紅蘿蔔》有所體現,《歡樂十三章》也有所體現,後者太長了,不方便選進課本里去,選前者正合適。
誰也沒說只有“完美”的作品才能進課本,只要在某些方面有典範意義和代表性就可以了,當然還要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接受、欣賞水平和理解能力。方文山的歌詞還進過課本,完美嗎?請問“天青色等煙雨”是個什麼意思?
莫言是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課本選他的作品有助於學生們瞭解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高峰”,應該選篇幅適當、最具個人特色的作品,《透明的紅蘿蔔》符合條件,選《透明的紅蘿蔔》進入語文課本。邏輯鏈條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