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過去將來
-
2 # 湖北大老方
在我們這裡,在2006年以前至新中國成立後的50多年裡(大集體時期和土地大包乾時期),農民種地,普遍都是依靠耕牛拖犁䎱,收割靠鐮刀的最原始的農耕方式來實現的。
那個相當長的時期,耕地用耕牛拖犁進行翻耕,一般一天的時間,在人累牛累的情況下,只能整地一畝多。而秧苗移栽都是人工手栽,一個人一天只能栽秧0.3畝。而稻穀收割,都是人工拿鐮刀一棵一棵的割,一個勞力一天最多隻能收割一畝,?99透過人工收割後,還要用農用車運回家,鋪在稻場上曬乾後,用耕牛套一個石滾,在晾曬的稻禾面上來回往返碾壓,至稻粒完全脫落,這種脫粒方式,一頭牛+一個人操作,一整天只能脫粒300斤,慢得要死。
從2006年開始,我們這裡開展土地平整運動,將小塊地合併成大塊地,為後來機械化作業打下基礎。
現在,我們耕地,栽插、收割等,一律清一色的機械化作業,工作效率是過去人工種植的20倍以上,糧食產量直線上升,種地收益也大幅提高。
至於說農業要實現機械化,與集不集體化,可以說無關緊要。
-
3 # 儒者春秋
這種觀點是非常片面的!
農業集體化,帶來的不僅僅是實現農業機械化,還涉及到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社會福利、養老等等一系列問題!
農業集體化,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先決條件,這不必細說,凡是農民都懂!
農業集體化,不是單純的以種田為主,還可以搞多種經營,這樣,就可以分流那些多餘的勞動力!其產生的價值和利潤,正可以補充農田收入的不足。
現在的南街村、大寨、周莊等就是很好的例證!
農業集體化,具有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兼具養老、醫療、就業等很多福利待遇!其中很大一點,就是給國家減輕了負擔!這是分田單幹無法比擬的!
所以,從長遠來看,中國的社會主義農業,走集體化道路,是必然趨勢!
-
4 # 多彩山雀rb
準確的應該叫大規模機械化。八幾年周總理受毛主席囑託,提岀2千年左右實現四化,其中有一個是農業現代化,指的就是大規模機械化,從而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穩產高產,最終實現農場化,農民是農業工人,與工廠工人一樣,實行工資制,退休制。現在,美國,德國等國的糧食成本比中國低,其主要原因是機械化程度高,農場面積大,人工成本太低了,農場負擔小。這是我們無法比擬的。舉個例子,美華人種蘋果,他們在八十年代,就把果樹外形修整的大小一樣,打藥是機器,下面有收集剩餘農藥的盤了,彩摘是機器,一臺機器可以管一個果園。不象我們,一個果國幾十個人。目前看,中國的一塊地不足一畝,一個果園幾十棵樹,這種狀況不改變,大規模機械化是行不通的。當然,現在也有機械化,都是小形機械,效律低,給他家收幾畝,給那家收幾分地(這是親眼所見),只解決了體力問題,沒有解決成本問題,且才是近幾年的事。我們在農業現代化上,己大大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了。
-
5 # thw9768
如果說農業集體化可能表述有點模糊,可能是農田經營相對集中更有利於農業機械化。但農田集中經營不是農民搞集體化,農民農村的集體化已經證明不利於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回覆列表
中國的農業,已經實現了機械化,尤其是東北西北一些大面積耕種的地方,不但實現了機械化,甚至實現了智慧化。
其實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華人民都記得這樣一句話:南下聯合收割機大軍。各個地方包括高速公路,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對於跨區域參加收割的聯合收割機大軍,一路綠燈。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那時候已經實現了。
當然直到今天,在一些丘陵和山地,耕地散碎化比較嚴重的地區,是不可能實現機械化的,而且跟集體不集體,沒有任何關係。農業集體化,對於耕地面積廣大的耕作區,不能說沒有任何優勢。畢竟一家一戶的經濟實力有限,地塊過小等現象,對於農業現代化是有一些限制的。
當然一些地方的一些老年農民,由於習慣的原因,更願意自己耕種自己的小地塊。這也是中國的各種條件造成的,目前也必須尊重他們的意願。不過,規模化經營,更適合機械化提高效率,這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我們考察世界上的農業大國,就可以發現,農業機械化,跟農業集體化,基本沒有關係。尤其是世界上的糧食出口大國,並沒有實行農業集體化經營模式的。而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業集體化發展到今天,才出現了農業機械的出租等經營模式,是由中國的人口規模造成的。
可以說,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農業集體化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以後怎麼發展,需要全國各個階層的人和機構,一起進行探索。這就是理論創新,和經營模式的創新,什麼時候能夠成熟,可能我們還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