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故事二】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華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軻在跟鄰居家的小孩兒打架,孟母覺得這裡的環境不好,於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見鄰居鐵匠家裡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打鐵。孟軻呢,正在院子的角落裡,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裡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面,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鬍子花白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唸書,那拖腔拖調的聲音就像唱歌,調皮的孟軻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以為兒子喜歡唸書了,高興得很,就把孟軻送去上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等孟軻玩夠了回來,孟母把他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
孟軻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軻心裡真正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子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故事二】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華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