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愛你鴨

      意象作為詩詞意境的構成單位,在文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意象,首先必須是具體的物象,其次必須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意。一句話,意象是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結合的產物。雨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經過唐代詩人獨特的人文和宗教體驗與刻意營造,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蘊。  開啟唐詩選集,到處聽得到雨聲。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詩。雨從一種不帶有任何主觀情意的自然現象到被刻意營造成中國文學中傳統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體驗、情緒和心態,具有了豐富的人生意蘊和審美價值。  一、討人喜歡的雨  韋應物《幽居》詩:“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就是人們讚賞的佳句。“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這裡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可見一斑。  在王維的筆下,雨使大唐氣象更加壯觀。“雲裡帝城出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這是一幅帶有立體感的春雨長安圖。由於雲遮霧繞,一般的建築,在視野內變得模糊了,只有鳳闕更顯得突出,更具有飛動感;由於春雨,滿城在由雨簾構成的背景下,春樹、人家和宮闕互相映襯,更顯出帝城的闊大和昌盛。  又如柳宗元的《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高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夜雨乍晴,沾滿在樹葉上的雨點,經風一吹,彷彿因受驚而灑落,奇妙生動,真是把小雨點也寫活了,充滿了情趣。  杜甫《水檻遣心二首》(其一),有“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兩句,詩人極為生動細膩地描繪了魚和燕子在微風細雨中的動態。魚的歡欣,燕子的輕盈,引起了詩人喜悅的心理反應,這不正可以使我們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嗎?  我們再來看一首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細膩、勻稱、滑爽、滋潤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覺得快樂、新鮮、活潑、清香,欣喜之情溢於言表。  在喜雨詩中流傳最廣的要數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時,雨來了,它好在適時。在人們正酣睡的夜晚,雨無聲地,細細地下,不知不覺中柔情地融入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澤與亮色,它好在潤物無聲。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體人心,故令人喜。題目中那個喜字在詩中雖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逢裡迸透。”  二、引人愁絲的雨  往事如煙,人生苦短,“時運不齊,命途多舛”。當詩人傷春、悲秋、離愁、別恨、寂寞、無奈之時,雨飄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與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內涵。這樣的例子在唐詩中屢見不鮮。  李商隱的《春雨》中這樣寫道:“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個春雨綿綿的早晨,詩中的男主人公和衣而臥,惆悵中回味最後一次尋訪戀人的情景。仍然是對方住過的那座熟悉的紅樓,但是他沒勇氣走進去,甚至沒有勇氣再走近它一些,只是隔著雨凝視著。不知過了多久,周圍的街巷燈火已經亮了,雨從亮著燈光的視窗飄過,宛如一道道珠簾。在這珠簾的閃爍中,他才迷濛的沿著悠長而又寂寥的雨巷獨自走了回來。  詩藉助飄灑迷濛的春雨,烘托離別的寥落。前一句色彩和感覺對照。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相望反覺其冷。後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於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微地寫出主人公寥落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  又如,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聯絡在一起。季節以春、秋兩季為多,時間以黃昏、夜晚為主。春雨綿綿,秋雨霏霏。當落紅無數、春去匆匆、悲風怒號、黃葉飄落、日暮途窮、夜深人靜之際,雨像懂得人的情思,點點滴滴地灑落,也一聲聲地撞擊著人的心扉,詩人百感交集,淚水與哀愁同出,讀來令人斷腸。  三、清新雅緻的雨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對“典雅”的解釋是:“玉壺買春,賞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郭紹虞先生說:“賞雨茅屋,幽居自得,見其雅”。中國文人有喜雨的雅好,這是情感表現的需要,也是一種雅緻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韋應物《滁州西澗》為例: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山澗邊簇生著一片可愛的芳草,樹叢中有黃鸝鳥在悠然自得地鳴叫。向晚時分,春雨灑落,潮水暴急,野渡無人,孤舟自橫,一片迷茫。詩人對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狀態的傾心與賞玩,折射出閒雅蕭散的人生態度,令人心醉。  常建,一個在唐代眾多詩人並不引人注目,但是,他的絕句《三日尋李九莊》卻是一首很有生活情趣的詩。“雨歇楊林東渡頭”,小小的渡口生長著一片綠柳。柳林經過春雨的洗滌,益發顯得清脆滿眼,生意盎然。為詩人出外尋友提供了一個清新明麗的氛圍。雨後必然水漲,又為詩人泛舟訪友平添了幾分樂趣。  這些詩句,寫得蕭散疏朗,清麗婉約,很符合傳統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中國古代美學實際上是一種人生美學,它以人為中心,極為重視、關注人如何於現實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將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響,唐代詩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審美極境,嚮往、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存在,人詩意地棲居,人生如閒雲野鶴般閒適。我們可以說文學世界裡的細雨疏疏,是浮現於詩人嘴角的恬靜與愜意。詩人的心靈在細雨的浸潤下,流露出遠離喧囂的高雅與適意。  四、充滿禪理的雨  雨所清洗的是空間世界,也是人的心靈世界。詩人的權心利慾在雨意的清涼中被洗淨,詩人在雨的靜觀和沉思中領悟到某種人生的哲理,從而使雨具有了幾分禪家的意味。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秋夜獨坐》中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就是寫詩人在秋天雨夜,更深人寂,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感到極度的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於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裡成熟的野果,好象看到它們被秋雨摧毀;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裡的鳴蟲也躲進堂屋裡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發現這些無知的草木昆蟲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得到了啟發,有所覺悟了。雨聲在這裡就成了詩人徹悟的誘因。  還有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白居易的“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秋雨夜眠》);  綜上所述,唐詩中的“雨”意象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結合的產物。這種結合所體現的文人士大夫的生存境界和人生態度與中華民族好靜的傳統性格特徵相符。眾所周知,西方民族好動,中華民族好靜,正是這種好靜的性格特徵使得中國古人有條件靜觀萬物、默察於心,因而對自然物象有了更豐富更細膩的情感體驗和感受。而受傳統文化心理影響的中國文人歷來重視詩意化的人生追求,強調自身心性的修養,在思維方式和智力結構上注重內在的領悟和體驗。可以說,“雨”意象經過唐代詩人內心感受的化合與點染,才使主體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外化,從而使讀者得到了一種全新的審美感受。“雨”意象所包含的豐富的人生意蘊極富啟發性。雨中有歡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禪思。雨為詩人的生命留下了廣闊的抒情空間,從而使我們對它的每一次體驗都獲得了新鮮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字開頭的成語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