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4897871533143

    語序排列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的連貫能力。快速準確地解答語序排列題,其方法有六種:

    一. 線索法

    記敘性文段一般有明確的線索。線索可從時間的變化、地點的轉換、事件的發展、人物的變遷、情感的波動等方面去尋找。一段打亂了順序的句子,只要理清其線索,重新理順就不難了。例如:(1)“江津號”停泊時,天已微明。(2)朦朧中聽見廣播說,到了奉節。(3)啟碇續行,我來到休息室裡。(4)起來看了一下,峰巒剛剛從黑夜裡顯露出一片灰濛濛的輪廓。(5)只見前邊四面懸崖絕壁,中間一條狹狹的江面,船已進入瞿塘峽了。(6)江隨壁轉,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Sunny,像橫著一條金帶,其餘各處還是雲海茫茫。

    解析:按時間先後變化,應是:朦朧→微明→露出Sunny;按“我”的活動先後,應是:起來看→來到休息室;按船的航行,應是:停泊→啟碇→進入瞿塘峽。運用線索法,輕易排出語序為(2)(1)(4)(3)(5)(6)。

    二. 順序法

    說明性文段一般有明確的說明順序;其順序有時間、空間、程式等,可依此順序重新排列打亂了的一組句子。例如:

    (1)1677年,中國茶花由英國醫生甘寧引種,開始傳播到歐洲。(2)於是,中國茶花成了世界性的名花。(3)經過長期的人工栽培,出現了大量的新品種。(4)茶花原產於中國,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種植茶花的記載了。(5)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英人傅禮士又從雲南採集茶花種子回國,爾後又被移植到美國。

    解析:運用順序法,按時間順序排列應是:(4)(1)(5)(3)(2)。

    三. 結構法

    議論性語段的論證結構有:總分總式、總分式、分總式、並列式、層遞式、對照式等(說明性文段也有這些結構特點)。排列語序時,可依其結構規律進行。例如:

    (1)論點需要論據來證明。(2)論點和論據是什麼關係呢? (3)論點是為論據服務的,因此它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觀點與材料的統一”。 (4)論據真實可靠,論點就令人信服。(5)如果不一致,論據就成為文章的累贅,阻塞文章的思路。(6)論據靠不住,論點就成了“空中樓閣”。 (7)可見,二者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

    解析:觀察語段,用結構法解此題,(2)和(7)為首尾句,結構明顯是總分總式。分析餘下五句,(1)(3)一組,談論點與論據的關係,先(1)後(3);(4)(6)一組,談論據可靠與否對論點的影響,先正後反,即先(4)後(6),且應先(1)(3)後(4)(6);(5)有“一致”一詞緊承(3)。可見,答案為(2)(1)(3)(5)(4)(6)(7)。

    四. 首尾詞語法

    有些文段的句子,上句句尾與下句句首有相同詞語相互連線,像鐵鏈一樣相互承接下來,據此可給句子排序。還可以透過找上下句的關聯詞語、指示代詞、序數詞等語言標誌,並以此作為連線上下句的語言鏈,就可以正確排列語序。 例如:(1)“語文”就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合稱。(2)混沌初開,人猿相揖別,人類自從有了語言,標誌著人類擺脫了矇昧、野蠻而進入了文明、開化的時代。(3)人生在世,靠語文進行學習、工作、生活,語文是人們須臾不可缺少的工具。(4)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5)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說在口頭上的叫“語”,寫在紙上的叫“文”。

    解析:用首尾詞語法解:(1)有“語文”與(5)首尾相稱,(5)有“語言”與(2)相承,順序為(2)(5)(1),而(4)(3)還有“語文”與(1)相承,當跟在(2)(5)(1)後面,據此排為(2)(5)(1)(4)(3)。

    五. 話題法

    一個語段,一般有個中心話題,或寫人、或繪景、或敘事、或狀物、或述知、或論理。而這個中心話題在語段裡,不可能沒有其意義規律。因此,可以找出這個中心話題,發現其意義規律,從而正確排列語序。例如:

    (1)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 (2)而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正是思維提供了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4)這種週而復始的螺旋式的前進,使人類的思維經歷了一個從低階到高階、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歷程。

    解析:本語段的中心話題是談科學與思維的關係,於是知道(1)句是首句,餘下幾句的意義規律是按“科學與思維的辯證關係”來排列,所以,應是(1)(3)(2)(4)。

    六. 綜合法

    有些複雜的文段用上述某種方法不能解答時,可綜合運用上面的幾種方法。運用綜合法,還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迅速準確地排列句子順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互相促進,是人類有效的交際工具。(2)語言表達思維,是思維的直接顯示,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本質特徵之一。(3)語言是人們發音器官發出的語音和一定意義的結合體。(4)人類有了語言,就用來交流經驗和知識,協調生活和勞動,增強了人類和自然鬥爭的能力,促進了歷史的發展。(5)隨著人類思維和社會的發展,人們迫切需要一套符號來記錄語言,這樣就產生了文字。(6)有了文字,就有了書面語言,人們就能更好地把經驗和知識記錄下來,傳之後代。

    解析:根據首尾詞語法:(4)句“促進”;發展”,(5)句開頭“隨著;發展”緊承上句,(5)句句末“產生了文字”,(6)句開頭“有了文字”緊承上句,據此(4)(5)(6)應排在一起。根據話題法:(2)(3)是同一話題,圍繞“語言”說明,(3)句回答“語言是什麼”,(2)句回答“語言怎麼樣”,故應先(3)後(2),一般總是先設定問題,再說明或議論問題,所以應按(3)(2)(4)(5)(6)排列。由(4)(5)(6)三句可知,語言經歷了一個先口頭語言後書面語言的過程,時間順序明顯,所以(1)句是對(4)(5)(6)句的小結,應放在最後。故答案為(3)(2)(4)(5)(6)(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好廣告的英語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