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徽塵的旅途

    西流不返日滔滔,隴上猶歌七尺刀。

    慟哭應知賈誼意,世人生死兩鴻毛。

    這是北宋文人劉敞所作稱頌楊業的一首詩,其作此詩時已是楊業同遼作戰壯烈犧牲幾十年後了,隨著後世文人和民間藝人的演繹,楊家將一門忠烈忠勇報國的故事逐漸為人們所熟知,楊六郎、佘太君、楊文廣、穆桂英等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然而演義和歷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今天就來聊聊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老令公楊業

    楊業原名楊崇貴,出生於太原。公元951年太原尹劉崇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楊業為避劉崇諱,改名為楊重貴。楊業的父親楊信在劉崇的手下做麟州刺史,因此從小家境還不錯,在他少年時期就展現出講義氣、重情義、豪邁灑脫的性格。他自幼習武,擅長騎射,經常出去打獵,每次和同伴打獵回來,他的收穫往往數倍於別人。透過圍捕獵物的經歷,他甚至總結出一些領兵打仗的門道,他對同伴說:“將來我當了將軍帶兵打仗,也要像如今用鷹犬獵取野兔禽鳥一樣”,可以看出楊業從小就天資聰慧,素有大志。

    後來楊信率麟州投降後周,楊業則投奔劉崇的麾下做了一名武將,父子倆成了敵國關係,楊信死後他的次子楊崇勳接任麟州刺史,又重投了北漢。楊業智勇雙全,參與了不少戰役,立下戰功,由於他作戰驍勇,指揮的戰鬥都是得勝而歸,於是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楊無敵”。劉崇十分愛惜楊業的才能,將他收為“義孫”,也就是讓他的兒子劉鈞將楊業收為“義子”,並改名為劉繼業。從此楊業也成為了名義上的皇族,是北漢最後一個皇帝劉繼元的義兄弟。

    青色部分為北漢

    歸宋

    宋太宗趙光義從太祖那裡繼承了皇位,也繼承了太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在漳泉納土、吳越歸順之後,南方已經全部蕩平,於是太宗把目光轉向了北方的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北漢雖然國土面積小(僅相當於現在山西的部分地區),但在遼國的羽翼保護之下,還是挺抗打的。宋朝在10年內前後三次攻打,均未能削平北漢,但北漢也元氣大傷,軍力財力大不如前,成了妥妥的破落戶。

    公元979年,宋太宗舉大兵進攻北漢,兵分多路攻佔了太原周邊各州,然後合兵圍攻太原,同時在太原北石嶺關一帶部署兵力阻擊遼國來援。此戰歷經數月,太原城孤立無援,宋軍又日夜攻打,劉繼元最終支撐不下,出城投降。楊業也參加了這次戰役,起初他屯兵在太原南部的團柏谷抵禦宋軍,他派人率數百輕騎南下偵察,結果這幫人投降了宋軍,楊業見寡不敵眾只好率部投入太原城中,因此被罷免了兵權。

    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在進攻太原之前就聽說過楊業的大名,曾派人勸降他,遭到了拒絕,後來太原被圍,楊業勸說劉繼元投降宋朝,劉繼元不從。後來太原城破,亂軍之中,劉繼元已降,楊業卻還在抵抗。太宗怕傷了楊業,命劉繼元親自前去召降,楊業才面北而跪慟哭一場後降宋。看上去有點矛盾,但細想之下老令公的行為實則令人敬佩。

    太原之戰

    宋太宗初次招降,楊業是站在個人的角度,他作為北漢皇帝的義兄,受先帝厚恩,決不能對皇帝不忠,因此斷然拒絕;後來太原告急,外援禁絕,軍民面臨滅頂之災,另外從家國大義的角度,宋朝結束了近百年的混亂,一統中原是早晚的事,這是黎民之福。從這兩個方面考慮,因此他勸說劉繼元早日投降。但是劉繼元沒有接受他的建議,所以他只能繼續執行他武將的使命,據城苦戰。太原城破,劉繼元倉促出降,楊業可能並不知情,因此還在繼續戰鬥,直到劉繼元出現在他面前。

    楊業降宋後,宋太宗大喜,立刻封為大將軍,後封鄭州刺史,當然這些都是虛銜。實際上太宗很信任楊業,知道他擅長邊防事務,熟悉山川地形,於是任命他到山西北部潘美的麾下主持對遼國的防禦。臨行前,太宗給了他一份包裹嚴密的行囊,裡面是十分豐厚的賞賜,並賜還本姓,改名楊業。楊業知恩圖報,再加上對契丹侵佔燕雲十六州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就盡心盡力地戍守邊務,在邊境修築了一系列軍寨鞏固邊防。

    楊業智勇雙全,平日訓練的時候,與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愛戴。山西北部的冬天很冷,別人常常搞來毛毯裹在身上取暖,楊業卻只穿著棉衣坐著處理軍務,也不生爐火,侍從都快凍僵了,他卻神情輕鬆沒有一點怕冷的意思。他治軍有方,也很關心下屬,士兵們都樂意跟著他幹。

    雁門之戰

    公元979年,宋軍在河北滿城重創南下的遼軍,沒有撈到好處的遼國次年再次大舉南下,兵分東西兩路欲報滿城之仇,西路十萬大軍先行,進逼雁門關,在此據守的正是“老令公“楊業。楊業熟悉地形,臨危不懼,留下主力部隊鎮守雁門雄關,自己則率領數千輕騎,出雁門關,悄悄地迂迴到遼軍背後。當遼兵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楊業率領將士發起猛攻,遼軍還沒來得及調整戰術,雁門關北門也已洞開,守軍呼嘯而出,南北夾擊,遼軍大敗而歸。此戰遼軍主帥被擒,皇帝的女婿也被斬殺於陣中,楊業則一戰成名,“楊無敵”的大名威震晉燕之地,遼人從此一見楊業的大旗就躲,不敢接戰。

    雁門之戰示意圖

    陳家谷之戰

    公元986年,一心要收回燕雲十六州的宋太宗,再次舉三十萬大兵北征,分東、中、西三路進兵,東路軍是主力,西路軍的主帥是潘美,楊業為副帥,趙光義企圖三路大軍分別掃清北上沿途的城池後,會師一處攻佔幽州。

    戰爭初期遼國沒有防備,三路大軍推進得都很順利,攻佔了不少城池。但對方的主帥耶律休哥是遼國名將,初期面對宋朝優勢兵力的攻擊後,自知寡不敵眾,於是一方面迅速退入深溝高壘的幽州,一方面迅速向朝廷告警求援,同時派輕騎深入宋軍後方,伏擊了東路軍的糧道,稍解了幽州之圍。西路軍在潘美的率領下,也連敗遼軍,攻克了多處州縣。中路軍亦有所斬獲。

    然而遼國的蕭太后也不是吃素的,在收到前線告急後,迅速組織兵馬馳援幽州,在耶律休哥的統一指揮下開始反擊東路軍,同時蕭太后親自率軍南下到達涿州,對東路軍形成了夾攻之勢。東路軍開始潰退,主帥曹彬率主力冒雨南逃,耶律休哥乘勝追擊,在歧關溝大敗宋軍,此戰令宋朝元氣大傷。

    王英華《蕭太后狩獵馬盂山》(區域性)

    遼軍在擊敗東路宋軍後,調集優勢兵力,全力進攻宋中、西路軍。在遼軍的猛烈進攻下,中路軍損失慘重,向南潰退,只剩下西路軍孤懸敵後,面臨陸續到達的遼國援軍。此時宋太宗命令西路軍掩護雲、朔等四州的居民南遷,而遼國名將耶律斜軫正在伺機殲滅西路軍主力。作為副帥的楊業,根據戰爭態勢向主帥潘美建議,領兵吸引圍困各州的遼軍,配合雲、朔兩軍守將帶領軍民撤退,並在關鍵位置設定伏兵,可確保三州軍民無虞。但監軍王侁、劉文裕均不同意,他們認為率領這麼多精兵應該主動出擊與敵決戰,楊業認為這是必敗之勢,王侁就譏諷楊業說:“你號稱無敵,現在卻不出戰,難道懷有二心?”,楊業只得無奈出戰。

    出發前與潘美等約定,要他們在陳家谷口佈下兵馬,伏兵接應,潘美在谷口進行了兵力部署。楊業出兵後不久就遭遇了耶律斜軫的部隊,戰鬥中耶律斜軫引誘楊業部進入了伏擊圈,楊業發現時為時已晚,率軍突圍,損失慘重。隨後且戰且退,轉戰到陳家谷口,然而說好的接應並沒有出現,原來潘美、王侁等人發現楊業受挫,不僅沒有前去支援,反而早已率軍逃走了。

    陳家谷之戰示意圖

    楊業悲憤交加,知道已無法生還,當時手下還有百十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都有父母妻兒,不能都隨我死在這裡,你們走吧,把這裡的事情報告皇上”,眾人都哭著不肯走。於是楊業率眾死戰,身負傷十多處,還斬殺了數十遼兵,手下兵將全部陣亡,其子楊延玉也戰死陣中,最後他被射中戰馬墜地被擒。楊業長嘆道:“皇上厚待我,我本來應該守邊殺敵以報皇恩,如今卻被奸臣所迫,以致慘敗,我還有什麼理由活著”,於是絕食三天而死,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一代將星楊延昭

    楊延昭原名楊延朗,是楊業的長子,楊業在陳家谷之戰為國捐軀後,朝廷給楊延昭及其他幾個兒子都加了官。楊業一共有7個兒子,分別是延昭、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和同楊業一起犧牲的延玉。在演義中分別是大郎到七郎,但歷史上除了楊六郎其他人的故事都是杜撰的,且楊六郎並非指他們家老六,而正是長子楊延昭,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楊六郎其名

    關於“楊六郎”這個名字來歷,有很多種說法,有說堂兄弟間大排行老六的、有說乳名的、有說星宿的(南斗六星),還有說六字其實是“大”字,古籍傳抄錯了,總之是眾說紛紜。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曾做過一期楊六郎的節目,主講嘉賓作家梅毅考據說“六郎“一名最早出現在北宋文人曾鞏的一本書裡,“(楊延昭)威震異域,守邊二十餘年,虜情畏服,上呼曰楊六郎”,他將其解讀為皇上叫楊延昭為”楊六郎“,並且還舉出了宋徽宗稱奸臣蔡京家老大兒子為”蔡六“,以及唐德宗稱陸贄為“陸九”的典故佐證其觀點。作家的觀點似乎也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問題在於楊延昭守邊20餘年,能見到皇帝的機會很少,皇帝貿然叫他“老六”的可能性也不大吧。總的來說,年代久遠,關於一個人外號的考證實在很困難,我們還是採信《宋史》裡記載吧:”(楊延昭)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也就是說這個名字是遼華人叫開的。

    楊延昭雕像

    楊六郎其人

    楊六郎性格穩重,沉默寡言,在家庭環境特別是父親楊業的影響下,從小就喜歡玩騎馬打仗的遊戲,楊業常讚歎說:“這個兒子最像我”。六郎長大後,楊業出征打仗,經常帶他一起參加,老令公自是不遺餘力地教導兒子兵法謀略,六郎就在這些歷練中成長為英勇善戰、足智多謀的武將。雍熙北征期間,楊業攻打朔州,六郎作為先鋒,在朔州城下被流箭射穿手臂,他不僅不下火線,反而愈戰愈勇。六郎善待部下,得到的賞賜都用來犒賞兵將,從來不往家拿,生活也很簡樸,出門辦事也就一人一馬,不搞排場。他善於管理軍隊,號令嚴明治軍有方,與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來總是身先士卒衝在前面,打了勝仗卻不愛居功,把功勞都分給部下,士兵們都願意在他手下效力,這些都和楊業很像,沒有辜負老令公親的悉心培養。

    古代軍隊

    遂城之戰

    公元999年,遼南京(宋幽州)留守耶律休哥死後,遼聖宗其弟耶律隆慶繼任留守。遼國結束了約10年的對宋和好政策,再次開始大舉入侵宋朝。遼國大軍開到保州(今河北保定),保州知州楊嗣等人主動出擊,取得了首戰勝利。沒有佔到便宜的遼軍轉而進攻保州西北的遂城(今保定北徐水區),遂城是一座小土城,從戰略地位上屬於保定的前哨站,城中軍兵缺少,武器裝備也不足,蕭太后親自督戰,志在迅速拿下該城。

    在遂城防守的正是楊延昭。遼兵來勢洶洶,一上來就發動猛攻,石炮雲梯啥的都往城牆上招呼,激戰數日,城上損失不小,眾人都很驚慌。為了補充防守兵員,延昭召集城中的青壯年,登上城牆並配發武器裝備,協助防守。當時正值冬月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延昭命令士兵夜間取水到城牆上,並將水潑灑到外牆,天寒地凍,水在牆面上全部結成了冰。天亮了,遼兵又來攻城,到城下一看全傻眼了,這光不溜唧的雲梯都架不住,還咋往上爬?!整個一牛啃南瓜——無法下嘴啊,只好放棄了佔領遂城的打算,在城下丟棄了大量兵器鎧甲,奔南面城外村莊搶劫去了,遂城則開啟城門,接納前來躲避戰禍的老百姓。

    古代攻城圖

    因遂州、保定兩地軍民奮力抵抗,遼軍沒有佔到便宜,於是打算退兵,宋軍乘勝追擊,營救了數千被遼軍擄走的平民百姓,還繳獲不少武器輜重。延昭也因守城有功,加官為莫州刺史,並得到宋真宗的親自召見,真宗向他諮詢邊防事務,稱讚他說:“延昭的父親楊業乃前朝名將,延昭治軍護城,頗有其父遺風,真乃將門虎子啊!”,並厚賜嘉獎。

    在這次戰鬥中,保州知州楊嗣在上峰主帥傅潛畏敵不出的情況下,組織兵馬主動出擊,取得了首勝。楊嗣也是長期守備邊關,以英勇善戰馳名,同楊延昭被人們並稱為“二楊”。

    羊山之捷

    公元1001年,蕭太后、遼聖宗再次率軍入侵,進兵至河北滿城。宋朝在滿城西南不遠的北平寨駐紮著威虜軍,遼軍直奔威虜軍而來。楊延昭、楊嗣等人接到訊息後,迅速率軍前往支援,同威虜軍會師後,合力抗擊遼軍。兩軍對壘,遼軍先鋒率精銳騎兵發起衝鋒,宋軍主將魏能也不甘示弱發起反衝鋒,在兩翼的配合下成功抵禦了遼軍的進攻,還捎帶擊斃了遼軍主帥和一干將領,遼兵大敗。遼軍向羊山方向潰退,宋軍展開追擊,當遼軍到達羊山南麓,埋伏在此的楊延昭、楊嗣部突然殺出,正面阻擊遼軍。走投無路遼軍迸發出超強的求生欲,戰鬥力大增,衝破兩軍的攔截,突圍而出,兩部損失慘重被迫撤離。

    古代戰爭場景

    遼軍雖然突圍成功,但撤退速度也被延緩,宋軍主力一路追擊,終於趕上了潰逃的遼軍,遼軍精銳鐵林軍幾乎全軍覆沒,蕭太后只好率軍退回遼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遼軍又多次南侵,雙方互有勝負,但誰也幹不死對方,宋朝攻取幽州收復燕雲的夢想漸行漸遠。雙方最終議和,並在1005年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國繳納歲幣,換取了100多年北部邊境的和平。

    落寞的將軍

    雙方結盟後沒有仗可打了,楊延昭依然駐守邊關,但今時不同往日,如今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武將的使命也就結束了。六郎在駐所躊躇滿懷卻無處施展,因此不問政事,公務都交給手下一個叫周正的小兵打理,但這個人心術不正,收受了不少賄賂,連皇帝都知道了還因此訓誡了延昭。

    公元1014年,楊延昭去世,享年57歲。真宗皇帝知道後很悲傷,特別派遣近侍宦官親自扶靈歸鄉,附近的百姓感懷六郎恩情,都前去哭著送了最後一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人去世後,銀行存款子女去領取,需要做公證嗎?公證費由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