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97021862136

     對

     孔子的仁學思想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將仁的原義結合當時的社會的秩序風氣,透過不懈的努力,把“仁”發展成一種思想學說,成為自己成就的代名詞,對中國社會發展及後世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孔子的“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愛人”。他要求大家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孔子思想表現的一種大愛。孔子把“愛人”做為社會的準則和人們約束自己的規範,在這個統籌範圍內,建立了以“仁愛”為中心的儒家思想文化。符合春秋時期的人民發展,也符合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發展,十分貼合實際。


      孔子的仁還注重道德的修養。仁愛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道德是存在內心的素質,仁愛的要求可以更好的發揮一個人的品德行為。為仁由己,既自我約束又追求道德完善。孔子仁的思想在另一角度是培養君子的德行。古代,作為一名君子,必須德行兼備。溫文爾雅,謙謙君子,有學識內涵,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這個“愛人”的基礎上,仁還存在著等級分明的關係。子不可欺父,臣不可欺君,人不可欺人。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血緣關係,孔子提出的社會要以親情血緣關係為奠基,在此奠基層面上建立一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關係。仁要求的不僅是個人、家庭,還有社會,要求的是整個國家。這也是仁學最初建立的起點。


      簡述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兩個核心觀點學說上,即“仁、禮”,行仁德遵禮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學說體系。孔子的道德學說主張“性善論”,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陰陽之道,繼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礎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間,主張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針對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禮”主要是體現在禮制教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秩序和制度。人類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個體組合而成,人道主義思想不管在什麼時代都不會過時,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秩序;制度則是社會長久穩定的基礎,沒有一個適宜的制度社會就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動態不安,這不符合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利益。孔子的“仁、禮”思想體現了古代思想家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研究精華。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謂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想象中的這個世界,人們不止愛自己,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而且還愛世上的每一個人,關心所有的人。天下的每一個人,不管是身強體壯,還是老幼殘廢,都能得到同樣的關愛和幸福。社會上沒有罪惡,只有幸福美滿。人人友愛,天下為公。


      孔子論孝講述了什麼道理

      孝這個字,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上邊有老,下邊有子,而老代表著兩個年老的雙親,而子代表他們下面的子女們。因此孝就是身為子女,就要孝順父母;而且又有子揹著老的意思,意味著在父母年老之後,行動不便,子女們需要揹著父母代步,充滿著感恩之情。


      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提到,並且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跟自己的弟子討論孝的真諦。


      孔子說:“當我們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了的時候,得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變父親的方向,那這就是孝。”在他的眼裡,孝就是對父親的百依百順,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來改變他的行為,對他有所不滿,這就是不孝。


      子游曾問過孔子,什麼才是孝,孔子說:“如今什麼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夠贍養自己的父母。人雖然能夠養活的了狗和馬,但是對它們不尊敬,這又有何區別呢。”可見孔子認為在贍養父母的同時,還得需要對他們尊敬,是晚輩對長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說:“你的父母都還在活在人世,作為子女的就不應該出遠門,如果非得出遠門,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對父母不斷地贍養,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遠門,讓他們擔憂。


      孔子說:“關於父母到底是多少歲,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們長壽感到竊喜,另一方面對他們年老了感到憂傷。”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齡,對他們年齡的關心,就是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家姓裡面有沒有姓佔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