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外語那點事

    西德的媒體以及政府都是反華反蘇聯的,發展到1990年以後。蘇聯解體了,同時蘇聯也失去了對東德的控制,東西德合併,西德兵不血刃重新統一德國。德國的媒體都變成了反華反俄羅斯。

    其實原東德地區的德國居民對於蘇聯還是有感情的。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全認同西德的做法。但是你要知道,德國現在的政府是被美國控制的,美國的政要很多時候是這些政治木偶後面的牽線人。

    控制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控制住人的思想,要控制住人的思想,那麼就要在媒體上面有很強大的控制力。在德國雖然前東德的政府也組成了一個政黨,在德國也有一定的存在感,但是這個政黨在德國卻沒有自己的喉舌。

    因此這個政黨在德國的存在感比較小,是偶爾有機會進入議會獲得一定的選票。絕大多數的德國主流媒體只要提到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那麼他們口中的描述一定是充滿了邪惡和偏見的。

    原因很簡單,俄羅斯是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美國把這兩個國家當做意識形態中的敵人,那麼德國就會把這兩個國家當做意識形態的敵人。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德國在施羅德時代,和中國有一段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德國就把中國放在了對立面,對華政策相當的不友好。中國一直想用自己的友好以及經濟的互惠感化德國,但是德國並不領情。

    比如說德國總理總默克爾是和某和尚談戀愛,雖然是柏拉圖的,但是,涉及到中國1/4的領土安全。

    上面說的這麼多和題目有什麼關係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人口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戰確實對德中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傷害,造成的結果和其他參戰國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就是女多男少。

    在德國女性並沒有像中國的女性那樣有更高的地位。在政治上他們表面上看確實要更多的話語權,但是在兩性關係上,德國的女性是處於下風的。

    像我們中國那樣,男多女少的國家女性通常是被寵愛的物件。男性會對女性有充分的遷就。但是在德國以中國男性的方式去對待女性,有可能會被女性當做是對自己的看不起,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習慣自己被寵愛。

    她們會認為既然是女權主義,那麼女性的肌肉和女性的力氣也應當得到尊重。所以行李要自己扛,燈泡要自己換,甚至電器可以自己修,車輪她們也可以自己換。以我們的視角可以看出什麼呢?她們習慣了!

    因為,女多男少加上西方的自由主義的影響,在德國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的人非常的多。所以這就進一步的加劇了德國的人口老齡化以及,新生兒人口的下降。

    由於語言和政治因素的影響,人們一切來自於中國以及俄羅斯的方法都是錯誤的。即便有正確的以及良好的方法他們也會持排斥的態度。

    納粹德語Nazi,是一個縮寫。全稱是:National Sozialismus,中文意思是“民族社會主義”。德華人的意識形態中納粹是絕對錯誤的東西。就像上面的這個納粹旗幟圖片,如果有德國境內的德華人以及外華人把這樣的圖片發到網路上面是要坐牢的。

    就是這樣一個甚至可以讓德國發生文字獄的東西。在德語裡面的意思沾了半個社會主義的邊。再加上有東德的社會主義歷史。所以,在德華人眼裡,社會主義≈納粹,特別是在90年以後的所有的媒體和文字裡面,對於社會主義的描述基本如此。

    人口控制是蘇聯用過的方法也是中國用過的方法。在中國早期實行計劃生育的時候德國的媒體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把這項政策形容為納粹。

    這就導致了即使德國政府現在進行生育鼓勵,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生育是他們自己的自由。不願意生的就終生不會生。願意生的人會生很多,但是和不願意生的人相比,願意生孩子的人還是佔少數,所以他的總體生育率也是隻有一點幾,雖然優於中國在計劃生育時期的資料,但是仍然是呈現著嚴重的老齡化趨勢。

    德國的生育政策包括了:

    多生孩子可以享受津貼。義務教育乃至大學階段的教育都採用免費政策。嚴禁懷孕超過三個月的婦女進行非醫學必要的墮胎。

    結果這些政策都心領神會的被德華人所忽略掉了,利用到這些政策的往往是土耳其人。他們在德國生孩子,生出來的孩子獲得德國國籍以後,把孩子送回土耳其養,然後賺取津貼。土耳其人拼命的生,拼命的賺津貼,結果土耳其人幾乎可以憑一己之力改變德華人口的種族成分。

    德國總理接受了美華人下達的命令,接納了伊斯蘭難民,幻想著難民可以融入德國社會,增加德國的新生人口數量,結果又引發了德國民眾的民意反彈。德國在“綠化”變成了,德國民眾對於默克爾總理的嘲諷。

    用德華人自己的話說,要不是除了默克爾以外也選不出什麼好總理來,他們早就不選默克爾了。

    所以,人口問題是德國做得非常失敗的一個問題,因為之前反華新聞釋出的太多,真的要像中國那樣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政府是很容易被民眾打臉的。任何政治家都不敢冒著被選民罵做是“納粹”的風險,釋出類似的政策或者提案。

    因此,他們是不在乎嗎?是無可奈何。

  • 2 # 第五十七朵雲

    很難說二戰德國的人口結構傷害比蘇聯大,不過這一點也不用太糾結,總之感覺德國不在乎是對的,因為二戰結束後,德華人也來不及在乎這種事情,據說東德是靠蘇聯軍隊拉來的九十萬公斤土豆,才救活了大多數人,注意,是“大多數”!很多不專注於弄點蘇聯土豆,而去瞎在乎有的沒得事情的人,估計就是那些“少數”。德國這個國家,怎麼說呢?他國土面積大約等於中國雲南的面積,二戰前,合併奧地利,蘇臺德這些地區後,人口大致達到八千萬,整個二戰累計動員總兵力是1700萬,戰後直接損失男性人口是1500萬,就是說德國在二戰中動員和損失都達到或超過總人口的20%,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不過這種資料也意味著德國青壯年男性已經基本損失,起碼從資料上看是這樣的,實際上不是的,這個直接損失1500萬男性人口其實不是指這1500萬男性全部死亡,而是包括近四百萬戰俘,以及潰散在境外不能回國的敗兵,從軍事意義和戰後重建這方面看,這些人已經完全損失。但作為個體的人,他們還活著,並未真的損失。很快由於鐵幕降臨,匆忙劃分新的東西方陣營,所以東西雙方都沒有常現大規模德國戰俘死亡的事例,蘇聯俘獲的德國戰俘最多,老實說他們對德華人也最為仇恨,之前戰爭未結束時落在他們手裡的戰俘,待遇很差,被使用的挺狠,死亡率高是真事,但在攻克柏林之後,還活著的德國戰俘待遇就正常了下來,這時各國都面臨戰後重建,糧食物資緊缺,他們都不喜歡、不信任德華人,又不能屠殺德華人做為報復,所以不願意使用和養活德國戰俘,開始驅趕德國戰俘、德國潰兵、日耳曼移民,僅東歐地區的資料就統計有406萬這樣的日耳曼人被趕回德國。而二戰後期,盟軍對德國後方的攻擊已經是無差別的城市轟炸,這種攻擊對德國確實已經不存在什麼前方後方的差別,死起人來也沒什麼男人女人的差別,因之二戰對德華人口結構傷害,其實與各主要參戰國都差不多,真正死亡性質的淨損失人口比例也差不多。德國自己這時火燒眉毛的問題也不是人口結構,而是戰後重建突然產生的30%的勞動力缺口,戰時德國對自己青壯年男子軍事動員徵召後,是“招聘”、“僱傭”,其實就是從佔領區弄來的所謂納粹血統論裡的二類僕從民族,以及戰俘,來補充自己國內的勞動力缺口,德國戰敗後這批在德國佔30%的勞動力,需要還回去,而且德國這時也沒能力、沒錢重新徵招僱傭外國勞力來補充這一缺口,所以最後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國內六百萬婦女走上原本被堅定的認為只有男人才能從事的工作崗位。其實德國在歐洲,從條頓騎士時代起,就一直是個軍事民族團體,歷史上這類民族和國家,男人負責打仗,女人負責後方生產,一直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奇怪的反倒是工業革命後,德國也學到了現代工業排斥婦女的惡習。戰敗後能順便改了這惡習倒是不錯。

  • 3 # 海天俠客

    誰說不在乎?戰後德國男人少,那個時候能結婚的婦女婚後也是多生孩子的,剩女相當多,大都淪為孤寡老人。一個戰敗國的心酸不那麼惹人注目而已。就像勝利陰影下描述的,蘇軍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民族其實都是性格強悍的戰鬥民族,都有著不相信眼淚的堅毅性格。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人。逃過戰爭劫難的單身狗,能活著就是勝利了。

  • 4 # 眾卿平身吧666

    不是不在乎而是有口說不出,德國統一前基本就是兩個大國的傳聲筒,因此傳聲筒的作用是如實傳達,不允許傳達出自己真實和聲音。統一後的德國一旦涉及到與二戰有關的話題,除了道歉,賠罪以外基本聽不到其它的話語。所以外界幾乎聽不到德國主動提及有關二戰的話題,就怕有一句不得當,從而使廣大的受害國家群起而攻之,因為受害國家極其敏感。儘管過去了大半個多世紀,性格嚴謹,細緻的德華人可以和任何國家探討任何話題,唯一不願意觸碰的就是和二戰有關的話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賢孝十勸人心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