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著楓葉a6

    做一個科學工作者比較容易,而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卻不容易。作為一名科學家必須具備;獨立思考和深度思考、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可稱為科學家。

  • 2 # 另格有經

    要成為科學家的素質,首先是悟性高。

    二、有興趣。

    三、學習專而博。

    四、不相信權威性結論。

    五、有懷疑、批判、否定的態度,特別要做到自我反思,自我批評。

    六、具有思維模式多樣化。

    七、明確人生方向和目標。

    八、勤奮、堅持,不達目標,決不退縮。

    九、有膽識、有魄力,想他人不敢想、不能想的領域,挑戰不可能。

    十、有忘我精神。

    有了以上十條素質,人人皆成科學家。

  • 3 # 竹蔭搖風

    首先是天賦,其次是刻苦和持之以恆的探索精神/在挫折和失敗中尋找成功的細微痕跡和開啟通向勝利之門的方向和步驟才是科學傢俱備的必要條件!

  • 4 # 創意風向標

    科學家也是人,但不是普通人

    雖然科學家的貢獻很大,但畢竟也是人,有人所有的特質:要吃、要穿、要承受經濟方面的壓力。很多科學家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有煩惱,有自己的喜惡,有性格,也會有需要爭名逐利的時候,會有嫉妒的心理。但是和普通人相比,他們有更高的眼光,去完成很多別人做不到、想不到、看不到的事。

    既然科學家是人,他就有動機、理想和追求,他的追求是什麼?他想問題的方式是什麼?他與一般人不同的特徵在哪兒?

    很多人認為科學家的特徵是聰明,他們的確很聰明,但是並沒有我們認為的那麼聰明。聰明,對於成為科學家而言,不是必要因素,甚至不是充分因素。

    僅憑聰明不能讓一個人成為科學家。當你瞭解科學家以後你會發現,有些科學家不但不聰明還有點傻,“傻乎乎的”。“傻”甚至可能是他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能以聰明不聰明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科學家的素質和他潛在的能力。那麼,成為科學家的關鍵因素,不是聰明,是什麼?

    當你瞭解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後,你會明白中國文化是非常優秀的。在這裡要提到孔子。

    孔子強調,讀書是後天的付出,任何人都可以透過努力讀書成為一個智者。也就是說,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生下來是否聰明,只要你很想做一件事情,比如想做科學家,你就有可能做科學家。因為通往科學家的路,對每個人都是開放且暢通的。

    最近的研究發現,很多人也認同這個觀點:聰明不聰明叫認知能力,認知能力不是決定性因素,和認知能力相比,更重要的是非認知能力。

    “非認知能力”成為科學家的必備

    有三點是成為科學家必備的非認知能力:

    一是好奇。好奇非常重要,總是問為什麼這樣,不僅問,還不滿足於別人給你的現有“標準答案”。

    科學家的精神就是批評、就是懷疑,沒有懷疑、沒有批評就沒有科學。對人的培養應當是個性化的培養,科學家的出發點是以個人理念或想法來挑戰一個整體:很多人的答案我不相信它是對的,我要在大家接受的知識體系上面添磚加瓦,改變一下。

    知識體系是全人類共享的,很龐大、很繁雜,邊邊角角難免有所欠缺,科學家在體系周圍找出新的知識點、作出新的貢獻,甚至是革命性的改變。

    不懷疑、不提出挑戰,就不可能在現有的知識體系外加上你的東西,這是屬於你的內容,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內容,是屬於你個人而不是集體的,是別人未曾涉獵的內容。

    科學是最終以個人身份對科學體系進行修改和貢獻的。所以要做科學研究,第一個必需的特徵就是好奇,不滿足現存答案,拼命地問、拼命地挑戰。

    二是喜歡。有些科學家“傻傻的”,外面吵吵鬧鬧,他也不管不問;很多人去掙錢,他也不想著要去掙錢。

    為什麼牛頓與達爾文願意無償地做科學研究?雖然有教會和家族付錢,但是他們自身對科學事業的關注是大過金錢的,他們做科學完全是為了追求興趣、享受興趣。

    在學術界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他們對科學研究的熱情是在物質與他人評價之外的,是內在的喜歡驅動的,這個特徵非常重要。

    三是堅持。這不僅僅是科學家需要,創業也需要,任何行業的成功人士都需要。

    每件事情的成功都不容易。科學家必須忍受辛苦和孤獨,才能達成巨大的成就。什麼人能成功?什麼人不能成功?為什麼成功者能夠克服困難?在最孤獨、最困難、最絕望的時候還能堅持下去?就是因為他好奇、有興趣,因為好奇與興趣的驅使讓他能夠專注、堅持下去,這三者是分不開的。

    三種非認知能力從何而來

    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孔子說過智者不是天生的,是後天的,是社會環境影響的。

    最近,“科學隊長小學版”隆重上線——科學家給小學生上科學課,是小學科學教育的一個創舉,將有更多的科學家參與這項科學教育的普及事業。這些科學家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首先,大學老師講述的科學知識是一個載體,是一種形式,透過這樣的形式,能夠激發小孩對現象的好奇心。

    第二,你要喜歡學術和科學的內容,要喜歡這件事情,對它產生濃烈的興趣。

    第三,你會看到科學家也是平凡的人,他們也有很多困難要去克服。有的做半年、三年做不出成果來。你會看到,做科學研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你會了解科學家是怎麼克服困難的。這些內容和素質在書本上看不到,但能夠培養小孩好奇、興趣和堅持的素質,使他們更好地理解科學。

    這些知識為什麼必須讓大學老師來教?因為中小學老師不做研究,他很難傳遞做研究的過程資訊,很難表現科學研究的精神以及科學家的特質。

    科學家是在前沿做研究的,他們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知道,他們為什麼做研究?他們怎麼做研究?他們遇到困難以後怎麼辦?科學家給小學生講科學的價值所在,教授的重點不在知識內容,而是在於傳遞做科學家的素質。

  • 5 # 牧羊狗大戰田園狗

    真正的科學家並不多,大部分都叫科研工作者,沒創新就不能叫科學家了。興趣很重要,雖然做科研的看起來很累,生活很枯燥,但只要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就不會覺得煩。最重要的應該是探索精神,是興趣的基礎。

  • 6 # 孤猴78345271

    要想成為科學家,最重要的素質便是質疑!人類的科學史表明,科學正是在不斷的質疑聲中向前發展的。無不遺憾的是,華人,哪怕是專家學者,也從不質疑,所以創新在中國幾乎比熊貓更珍稀。

  • 7 # 科壇春秋精選

    第一是堅持力和定力,也就是說,在所有人都絕望的情況,依舊堅守著自己的理想,比如上海科協主席陳凱先院士文革時候從復旦大學物理二系畢業,被分配到一個湖南小藥廠工作,一度在江邊看水泵。但是就在這種最絕望的時候,他每天還是默默地背誦單詞,練習英文,他覺得一定有派上用場的那一天。後來1978年,他考取了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嵇汝運院士的碩士,人生翻開新的一頁。同樣的,我也採訪過王振義院士,當時文革時候,他也被下放到郊區,但是作為醫生,他也是兢兢業業地為當地的病人治療,恪盡醫生的職責,正是這份執著,王振義院士在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第二是謙虛和樸實。我在接觸過程中,發現大科學家都是非常樸實和謙遜的,比如採訪諾獎得主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教授,他很謙虛,覺得自己的發現是個偶然,當時就想搞懂幽門螺桿菌的秘密,自己又是個窮老師,很難申請到科研經費。還有采訪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沈學民,如沐春風的感覺,非常地低調和樸實,感覺就像和鄰家伯伯那樣交流,一點架子都沒有,唯有聊起科學研究,非常認真和細緻。採訪葛均波院士的時候,他非常地謙虛和平易近人,後來他在飛機上救治了一位心臟病人。另外就是施一公院士,我曾經聽說有一次有個省級單位請他去演講,因為時間和本科生課程衝突,他就拒絕了。

    第三是人文情懷,大科學家心裡裝的不是名和利,而是國家的前途和人類的發展和未來。他的視角絕對不是科學主義和科學至上的,在他們眼中,科學是為了人類的美好服務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牌遊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