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主教堂的窗:張藝謀在片中充分運用這個窗戶對人物編碼。這個窗戶幾乎貫穿了電影始終,重要性可見一斑。教堂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在Sunny的照射下,產生出強烈的光色效果,讓人感覺如沐聖光,彷彿開啟天國的通道,有救贖的意味,和電影中神父妓女對他人的救贖,以及神父的自我救贖呼應。書娟經常透過窗戶上的缺口來偷窺外面的世界。彩色玻璃,是少女群體與外界交流僅有的視窗,它遮蔽了戰時的硝煙,遮掩秦淮河的屍臭,紫金山的哀鳴。它顯然被賦予了一種象徵性,儀式性的莊嚴,關於人性隱秘的成長,更符合導演創作的意圖。 2.李教官最後犧牲的那幾個鏡頭:最後那幾個手榴彈特意放在了兵器多的地方,李教官應該是想希望手榴彈爆炸的同時把鋒利的刀刃炸得四處橫飛,可以傷到更多的敵兵。扎毀的樓好像之前是個賣布匹的樓,這個應該是特意安排的,樓炸燬的一瞬間彩色的布匹像禮花一樣四處綻放,有勝利之意。 3.日軍少佐長谷川:這個是個矛盾而複雜的人物,大多數人對其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彈奏《故鄉》,這首曲子讓當時門外計程車兵都不自覺地哼了起來。他受過西方的教育,給人感覺有修養有禮貌,是個上流社會的謙謙“君子”。但是全程都是冰冷的面孔以及對自己手下的過錯僅僅是失控便一筆帶過,便看出這個人物的骨子裡的冷血冷漠。可是面對約翰神父的質疑的時候,他停頓了幾秒,彷彿有些內心的掙扎,可還是冷冷地拋下一句只是執行軍令來結束對話。記得看過《菊與刀》,裡面說日本的民族性,優雅與殘忍並存,表面的優雅之後往往是殘酷的死亡。回到歌曲《故鄉》,自“七七事變”始至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也僅僅五個月的時間。當時多數日本軍人認為既然佔領了中國的首都,那麼離徹底征服然後光榮返回本土為期不遠了。因而,一首原本寄託思念的《故鄉》,奈何時境不同,放在這裡無非是一種精神上的侵略。加上之後還讓女學生去他們的慶功會上唱歌的情節,我想這只是勝利者站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宣洩內心的成就感與即將衣錦還鄉的喜悅。 4.書娟的偷窺:電影裡常常出現書娟透過小孔來偷窺十三釵的生活。偷窺,意味著內心的隱秘作祟,出於不自信,嫉妒,貪婪,獵奇等慾望的驅使。書娟邂逅玉墨的同時,有著對於秦淮河香豔女人紙醉金迷的生活的好奇,對於她們的光鮮亮麗有著嫉妒與自卑,但是在生活美好又接受過教育的經歷讓知書達理的她又有著一種不甘與其為伍的清高。記得在玉墨,約翰和書娟的一場戲中,書娟突然就有些生氣地跑開了,玉墨和約翰說她好像弄錯了什麼,她好像喜歡你。少女在豆蔻年華時的小情小緒可見一斑,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5.關於選擇學生還是選擇妓女的問題: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個思想悖論,有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你可以改變火車的行駛方向,可是一條鐵軌上綁著五個人,另一條綁著一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五個人會死,如果你做了,有一個人會因你的行為而失去生命,你該怎麼做?同樣的,妓女和學生同樣是鐵軌上的人,無論約翰怎麼做都要死人,根本沒得選。在電影中導演也透過約翰的口來表達對這件事的無奈與掙扎。在國際救援裡有婦女兒童優先的規律,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是有人討論“妓女”和“學生”誰的命更可貴,這件事與是不是學生與妓女無關!與是不是處女更無關!他們救的只是一群12,13歲的孩子,一群象徵希望與未來的孩子,不是什麼處女!!!另外說一句,玉墨說她13歲左右接了第一個客人,然後紅菱說玉墨一來到了秦淮河就把她壓了下去成了頭牌,整整壓了三年,也就是說玉墨可能就是17歲左右的姑娘。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孩子,卻有著這樣悲慘的經歷與看不透的表情,令人不禁唏噓。 6.秦淮女:都說男人重義,女子重情。看完電影可能有人嘲笑豆蔻的傻,香蘭的虛榮,為了琴絃和耳環使自己慘死與日軍的蹂虐之下。記得《喜寶》裡有一句話,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有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身為秦淮女,她們大多都看慣了風月場上男人的薄情寡義,對人總是心存疑慮。沒有愛,只能寄情於其他東西。豆蔻的琴,香蘭的耳環,小蚊子的貓,如精神支柱一般。濃妝豔抹言語放蕩是她們的保護色,所以,即便是為了躲避戰火狼狽地翻過圍牆爬進教堂,稍作整理後,她們又花枝招展光鮮亮麗地走進了教堂。 7.小蚊子的貓:結尾約翰給了小蚊子那個白色的招財貓,小蚊子很快地安靜了下來。我想之前日軍來接女孩子之前給了神父一包物品,說是饋贈,然後裡面是帶有祝福寓意的招財貓。我想這一細節除了體現日軍虛偽的面孔之外更多的是為下面小蚊子的哭鬧做鋪墊。小蚊子說過她的貓丟了,那隻貓是什麼顏色的?白色的。和招財貓是同樣的顏色。而且從小蚊子冒著危險跑來找貓和託付女學生給她找貓的細節可以看出那隻貓對她很重要。所以,當小蚊子哭鬧約翰給了她這個貓,主要是想慰藉她,看,你的貓在這呢,它從未離開你呢。所以小蚊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了。可是帶著充滿希望與祝福的貓卻是要去赴一場死亡的宴會,感慨萬千啊。
1。天主教堂的窗:張藝謀在片中充分運用這個窗戶對人物編碼。這個窗戶幾乎貫穿了電影始終,重要性可見一斑。教堂的窗子是用彩色玻璃鑲嵌而成,在Sunny的照射下,產生出強烈的光色效果,讓人感覺如沐聖光,彷彿開啟天國的通道,有救贖的意味,和電影中神父妓女對他人的救贖,以及神父的自我救贖呼應。
書娟經常透過窗戶上的缺口來偷窺外面的世界。彩色玻璃,是少女群體與外界交流僅有的視窗,它遮蔽了戰時的硝煙,遮掩秦淮河的屍臭,紫金山的哀鳴。它顯然被賦予了一種象徵性,儀式性的莊嚴,關於人性隱秘的成長,更符合導演創作的意圖。
2.李教官最後犧牲的那幾個鏡頭:最後那幾個手榴彈特意放在了兵器多的地方,李教官應該是想希望手榴彈爆炸的同時把鋒利的刀刃炸得四處橫飛,可以傷到更多的敵兵。扎毀的樓好像之前是個賣布匹的樓,這個應該是特意安排的,樓炸燬的一瞬間彩色的布匹像禮花一樣四處綻放,有勝利之意。
3.日軍少佐長谷川:這個是個矛盾而複雜的人物,大多數人對其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彈奏《故鄉》,這首曲子讓當時門外計程車兵都不自覺地哼了起來。他受過西方的教育,給人感覺有修養有禮貌,是個上流社會的謙謙“君子”。但是全程都是冰冷的面孔以及對自己手下的過錯僅僅是失控便一筆帶過,便看出這個人物的骨子裡的冷血冷漠。可是面對約翰神父的質疑的時候,他停頓了幾秒,彷彿有些內心的掙扎,可還是冷冷地拋下一句只是執行軍令來結束對話。記得看過《菊與刀》,裡面說日本的民族性,優雅與殘忍並存,表面的優雅之後往往是殘酷的死亡。
回到歌曲《故鄉》,自“七七事變”始至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也僅僅五個月的時間。當時多數日本軍人認為既然佔領了中國的首都,那麼離徹底征服然後光榮返回本土為期不遠了。因而,一首原本寄託思念的《故鄉》,奈何時境不同,放在這裡無非是一種精神上的侵略。加上之後還讓女學生去他們的慶功會上唱歌的情節,我想這只是勝利者站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宣洩內心的成就感與即將衣錦還鄉的喜悅。
4.書娟的偷窺:電影裡常常出現書娟透過小孔來偷窺十三釵的生活。偷窺,意味著內心的隱秘作祟,出於不自信,嫉妒,貪婪,獵奇等慾望的驅使。書娟邂逅玉墨的同時,有著對於秦淮河香豔女人紙醉金迷的生活的好奇,對於她們的光鮮亮麗有著嫉妒與自卑,但是在生活美好又接受過教育的經歷讓知書達理的她又有著一種不甘與其為伍的清高。記得在玉墨,約翰和書娟的一場戲中,書娟突然就有些生氣地跑開了,玉墨和約翰說她好像弄錯了什麼,她好像喜歡你。少女在豆蔻年華時的小情小緒可見一斑,即便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5.關於選擇學生還是選擇妓女的問題:記得以前曾經看過一個思想悖論,有一輛高速行駛的火車,你可以改變火車的行駛方向,可是一條鐵軌上綁著五個人,另一條綁著一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五個人會死,如果你做了,有一個人會因你的行為而失去生命,你該怎麼做?同樣的,妓女和學生同樣是鐵軌上的人,無論約翰怎麼做都要死人,根本沒得選。在電影中導演也透過約翰的口來表達對這件事的無奈與掙扎。
在國際救援裡有婦女兒童優先的規律,我不明白為什麼總是有人討論“妓女”和“學生”誰的命更可貴,這件事與是不是學生與妓女無關!與是不是處女更無關!他們救的只是一群12,13歲的孩子,一群象徵希望與未來的孩子,不是什麼處女!!!
另外說一句,玉墨說她13歲左右接了第一個客人,然後紅菱說玉墨一來到了秦淮河就把她壓了下去成了頭牌,整整壓了三年,也就是說玉墨可能就是17歲左右的姑娘。其實也不過是一個孩子,卻有著這樣悲慘的經歷與看不透的表情,令人不禁唏噓。
6.秦淮女:都說男人重義,女子重情。看完電影可能有人嘲笑豆蔻的傻,香蘭的虛榮,為了琴絃和耳環使自己慘死與日軍的蹂虐之下。記得《喜寶》裡有一句話,我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有很多很多錢也是好的。身為秦淮女,她們大多都看慣了風月場上男人的薄情寡義,對人總是心存疑慮。沒有愛,只能寄情於其他東西。豆蔻的琴,香蘭的耳環,小蚊子的貓,如精神支柱一般。濃妝豔抹言語放蕩是她們的保護色,所以,即便是為了躲避戰火狼狽地翻過圍牆爬進教堂,稍作整理後,她們又花枝招展光鮮亮麗地走進了教堂。
7.小蚊子的貓:結尾約翰給了小蚊子那個白色的招財貓,小蚊子很快地安靜了下來。我想之前日軍來接女孩子之前給了神父一包物品,說是饋贈,然後裡面是帶有祝福寓意的招財貓。我想這一細節除了體現日軍虛偽的面孔之外更多的是為下面小蚊子的哭鬧做鋪墊。小蚊子說過她的貓丟了,那隻貓是什麼顏色的?白色的。和招財貓是同樣的顏色。而且從小蚊子冒著危險跑來找貓和託付女學生給她找貓的細節可以看出那隻貓對她很重要。所以,當小蚊子哭鬧約翰給了她這個貓,主要是想慰藉她,看,你的貓在這呢,它從未離開你呢。所以小蚊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了。可是帶著充滿希望與祝福的貓卻是要去赴一場死亡的宴會,感慨萬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