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Iue8008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

    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閒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採自我解嘲:“卑犧曾未託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 2 # 愛學習的小丫頭9610

    天下之事,似桑田變幻,如大地沉浮.國家的富強與貧窮,民族的繁榮與落後,對此世人的態度不盡一樣.為"貧窮"和"落後"而憂,為"富強"和"繁榮"而樂,大凡是人之常情而他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的本義就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 體現了作者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大事,同時寄託著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 3 # Jane5510

    答:自古以來,憂國之興衰,心懷天下蒼生之疾苦是無數仁人志士個人修養之要 ,心憂天下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規範之一,而立志於為天下的興亡而奮鬥不已、為天下民眾之安康而捨生取義,甚至殺身成仁者比比皆是,因此胸懷天下的憂患意識成為歷史上傑出人物的共性之一,而崇高的天下觀更是成為社會公德的最高原則。他們樹立的天下觀無不是以天下的興亡為己任,視天下的安危為己責,為國泰民安而憂心重重

    范仲淹從少年苦讀到出將入仕數十載,用自己的畢生心血向我們詮釋了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其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以天下百姓之憂為己憂,以天下眾生之樂為己樂的處世精神折射出其心憂天下,以民為本的偉大情懷。

  • 4 # 莫紫允

    為民治堰 熱心執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調往泰州海陵西溪鎮(今江蘇省東臺縣附近),做鹽倉監官——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西溪鎮瀕臨黃海之濱,鎮上雖也可偶見牡丹,其荒遠情景畢竟與內地不同。乍聽風浪的呼嘯及野鶴的長唳,范仲淹不免略覺惆悵.而倉官既屬於閒差,他便暫以疏懶飲宴採自我解嘲:“卑犧曾未託椅梧,敢議雄心萬里途!蒙叟自當齊黑白,於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懶甚,溪人能信解嘲無?”

    然而,他很快發現,這裡有許多事情需要去做。當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經坍圮不堪,不僅鹽場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廣闊的農田民宅,也屢受海濤威脅。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上書給江淮漕運張綸,痛陳海堤利害,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連雲港至長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對於這項浩大的工程,張綸慨然表示贊同,並奏準朝廷,調范仲淹做興化縣令(今江蘇省興化市),全面負責治堰。

    天聖二年(1024年)秋,興化縣令范仲淹率領來自四個州的數萬民夫,奔赴海濱。但治堰工程開始不久,便遇上夾雪的暴風,接著又是一場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員,認為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張取締原議,徹底停工。事情報到京師,朝臣也躊躇不定。而范仲淹則臨危不懼,堅守護堰之役。

    大風捲著浪濤衝到他腿上,兵民們紛紛驚避,官吏也驚慌失措,范仲淹卻沒有動,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諒,宗諒正從容不迫地評論著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發現他兩人泰然自若,情緒也安穩下來。 經過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堅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復工。不久,綿延數百里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鹽場和農田的生產,從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災流亡的數幹民戶,又扶老攜幼,返回家園。人們感激興化縣令范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興化縣不少災民,竟跟著他姓了範。 至今興化仍有範公祠遺址,為父老懷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愛功名”,“風塵三十六,未做萬人英”。這是范仲淹三十六歲時寫的詩句。他大約至三十四、五歲才結婚,這年得了一子,並被調回京師,做大理寺丞。從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仁宗天聖四年(1026年),謝氏病故。范仲淹含淚服喪,回南京居住。當時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風聞仲淹通曉經學,尤長於《易》經。他邀請仲淹協助戚氏主持應天府學的教務。仲淹慨然領命,還把另一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薦給晏殊。

    為了便於工作,范仲淹搬到學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時刻表,按時訓導諸生讀書。夜晚,還經常深入宿舍,檢查和責罰那些偷閒嗜睡的人。每當給諸生命題作賦,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試題難度和著筆重點,使諸生迅速提高寫作水平。

    應天府書院的學風,很快就煥然一新。四方前來就讀和專意向范仲淹問業的人,絡繹而至。范仲淹熱誠接待這些迢迢而來的學者,不倦地捧書為他們講授。有時,還用自己的微薄俸祿招待他們吃飯,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遊學乞討的孫秀才,前來拜謁範公。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過了一年,孫秀才又來拜謁範公,范仲淹一邊送錢給他,一邊問他為何匆匆奔討,不坐下來靜心讀書。孫秀才悲慼地說,“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罵智商稅的榮耀70為啥賣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