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沉默味道112913351

    濰水之戰是楚漢之爭中漢軍在濰水(今山東濰河)殲滅楚齊聯軍的一次進攻作戰。

    漢三年(公元前204)九月,韓信率軍東擊齊王田廣,以完成對楚軍的翼側迂 回,支援成皋戰場。次月,漢軍破齊軍,進佔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田廣敗走高密(今山東高密西南),向楚求救。項羽派將軍龍且率軍救援。十一月,楚齊聯軍與漢軍對峙於濰水兩岸。韓信以囊土壅水之計擊破楚軍,殺楚將龍且,追至城陽,虜齊王田廣。齊相田橫自立為齊王,奔彭越。漢立張耳為趙王。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項羽失敗已不可逆轉,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漢軍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古代先後發生在濰水大的戰爭有三次,一是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轄列國之師征伐齊國的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史稱“樂毅伐齊”,時間持續六年之久,除莒、即墨之外,齊的其餘部分皆屬燕。至田單破燕復國戰役,收復了燕軍所佔之城邑。二是楚漢之爭中的“濰水之戰”。三是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孔融被黃巾軍困於都昌,太史慈西渡濰河攜孔融書信求助劉備,劉備遣精兵三千隨太史慈跨濰河與黃巾軍交戰於昌邑城南5裡一帶(今都昌街辦大營村一帶,該村村名也因此而得,戰後兵營設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圍遂解。


    最為著名的是距今已2200多年前的公元前 203年11月,在離景芝鎮之東不遠的地方那次楚漢之爭的“濰水之戰”。


    參戰雙方:楚齊聯軍與漢軍。


    戰役結果:漢軍獲勝,滅齊國、殺龍且。


    參戰兵力:漢軍不足十萬;楚、齊聯軍約20萬。


    傷亡情況:楚齊聯軍全軍覆沒。


    主要指揮官:楚齊聯軍方:龍且、田廣;


    漢軍方:韓信、曹參、灌嬰、呂澤、丁復、柴武。


    濰水之戰是楚漢之爭中漢軍在濰水殲滅楚齊聯軍的一次進攻作戰,漢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11月,楚齊聯軍與漢軍隔濰水擺開陣勢,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土,投堵濰水的上游(即古縣壩一帶),然後率領一半部隊渡河去襲擊龍且,隨即假裝戰敗,往回奔逃,龍且於是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即派人挖開堵塞在濰水上游的沙袋,灌嬰率領漢騎兵軍團迎戰楚軍,大水立刻奔瀉而下,龍且的軍隊因此大部分沒能渡過河去,灌嬰大破楚軍斬殺龍且,俘虜右司馬、連尹各一人,樓煩將十人,身生得亞將周蘭。阻留在濰水東岸的楚軍四散奔逃,齊王田廣也逃走了。曹參等漢數十列侯隨即乘勝追殲敗兵到了城陽,俘田廣,平定齊地,皆歸漢。


    這次戰役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韓信、曹參、灌嬰等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項羽失敗已不可逆轉,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劉邦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濰水之戰不僅成就了劉邦的西漢霸業,也成就了一代名將韓信,而其主戰場——“韓信壩”也因此名垂史冊,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青睞,成了他們的言中物、詩中情、詞中意。


    傳說韓信壩可以占卜風雨,《高密縣誌》雲:“有石壩二行,水流過壩時或怒號,土人以佔風雨甚驗”。清初諸城相州人、進士王鉞在《韓王壩八詠·其五》中雲:“號風復號雨,南北兩壩分。此日成千古,當時誤一軍。誰從空幻裡,靜夜悟聲聞。”其下小注雲:“所遊即南壩也,又有北壩相距十許裡……南壩風北壩雨,候其鳴聲,以為風雨之信。”


    古時韓信壩一帶的文人以夜聽韓信壩水聲為快事,清代諸城名士劉子羽,居黃海之濱,喜好聞波濤聲,聽聞韓信壩的有關傳說後,竟要帶被褥來聽濤聲,其老友王鉞不禁感慨地說:“因知夜半濤,能留海上客”。王鉞在《韓王壩八詠·其四》中對深夜遊覽韓信壩有生動的描繪:“冷風號水急,寒月照沙白。有客說興亡,漁人拾劍戟。此際意無窮,陶陶欲永夕”。


    歷朝歷代,到韓信壩覽勝懷古、尋幽探軼的文人雅士絡繹不絕。


    千餘年後的蘇軾治密州時,在著名的《超然臺記》中這樣慨嘆:“……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憑弔濰水之戰後被封為淮陰侯不得善終的韓信。


    清初著名安丘籍詩人曹貞吉也在《濰河道中》、《渡濰水吊淮陰侯》兩首詩中,憑弔濰水之戰追慕韓信的“雄圖”大業。


    康熙六年(1667)夏天,他為吳越之遊,以結交四方名士。入冬返鄉,取道高密回安丘,途經濰河,慨然賦詩。


    《濰河道中》,全詩是:


      衝寒誰復念間關,驅馬悠悠盡日還。


      深雪欲迷韓信壘,白雲猶護蓋公山。


      天垂遠樹疑三尺,水繞疏籬自一灣。


      擬向荒村尋活火,紆迴石磴可能攀?



    《渡濰水吊淮陰侯》,全詩是:


      聞道韓王壩,遺蹤尚可求。


      橋橫殘照裡,雪壓大河流。


      斷岸餘衰草,寒風上敝裘。


      雄圖今不見,匹馬獨淹留。



    清代康熙進士、歸安人陸師在《韓王壩》一詩中雲:“淮陰萬人敵,劉項以興亡。囊沙斬龍且,將略何其長”。“卒死巾幗手,今古英雄傷,至今濰河水,嗚咽聲湯湯。”其詩哀怨悠長,感慨萬千,可謂其中的代表之作。


    清代諸城名士李澄中在《東武吟》中以“長濰喧呼惡浪蹙,韓信壩頭鬼夜哭”來描述當年濰水之戰的慘烈。


    清代高密知縣張浩賦《淮沙落雁》:“嫋嫋金風冷碧流,緬懷陳跡眺蘆州。楚軍魂斷囊沙計,漢將功成落木秋。莫怨陳平籌太狡,可憐田橫恨難收。登壇事業今何在?哀雁年年動旅愁。”亦即指此。


    濰水之戰已過去兩千多年,但仍在兩岸人們的嘴上傳承至今,再過兩千年、一萬年,這場大戰仍舊會在人們的記憶中、言談中流傳,因這次大戰決定的是一個國家的命運。中華民族往往以漢字打頭:漢民族、漢文化、漢傳統、漢服運動等,漢以前稱華夏或諸夏,自漢代之後,便稱為漢了。


    我無數次到過南至諸城北的昌城北至峽山水庫的濰河兩岸,打聽過岸邊的許多關心歷史的人士,觀察和分析過一些岸邊或河床中的遺蹟,老家諸城而在濰坊一家報社工作的毛先生認為大戰發生在諸城的昌城段內,並幾次認真地指給我看。但我明顯覺著他的論證不足。根據史料和和我的多次實地考察,當年的主戰場應該在相州和注溝之間的固縣壩向北20公里之內的河段中。“韓信壩”據說就在古縣村之東狹窄的河面上。河西面的相州、 景芝、涼臺和王家莊子等,河東面的注溝、井溝、田莊和雙羊等地均為古戰場的範圍。一場決定兩軍命運和投入幾十萬大軍的戰爭,沒有幾十公里的地域是擺佈不開的。


    五年前,當我在行走大運河時,有幾日是偏離了運河河道去了楚漢兩軍垓下之戰古戰場,在皖東北的靈璧縣和固鎮縣內,跑了上百公里的路程,似乎到處都是戰爭的遺址。相比之下,濰水之戰動用的軍力更多,戰場的範圍也就會更大。


    不過,在河邊涼臺村北不遠處,我發現濰河本來向東北流,不遠處轉彎向北,產生了一個自然的拐角。也有人說韓信就是利用了這一彎度,遮掩了楚軍的目光,用沙袋迅速造起了攔水壩,在戰事的關鍵時刻,水淹楚軍,斬殺大將龍且,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我認為這種說法和版本比較在理。


    一場大戰的勝負,往往就在那一招一計,濰水之戰就是用計謀取勝的最好的範例。

  • 2 # 牽你的手陪我到老

    濰水之戰是楚漢時期重要的一場轉折性戰役,此戰漢韓信不但消滅了齊楚僅餘的一隻有生力量,斬斷西楚之右臂,並且佔領三齊之地,實現迂迴到西楚後方並對其戰略包圍的有利局勢。

    可以說此戰扭轉了楚漢之間的根本局勢,使楚漢之爭逐漸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勢。

    項羽失敗已不可逆轉,已經到了完全被動的防禦狀態;而漢軍則進入全面戰略大反攻的時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朝代變化這麼快?